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由于资料的匮乏,学界关于夏济安青年时期创作活动的研究甚少。据研究发现,1937年至1943年,夏济安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从教时期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译文,这些佚文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夏济安早期创作活动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夏济安参与编辑《西洋文学》月刊为他以后创办《文学杂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夏济安早期的译作虽然大部分与文学无关,但却体现了他在翻译上的起步,这一时期的翻译实践为他后来跻身翻译界、成为著名翻译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杰出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小说世界》是西方现象学批评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该著虽然充分注意到了作家意识在文学世界中的主导作用,并对之进行了深刻的开掘阐发,但对作家意识的表现形态即文学形式的核心地位视而不见,因而有严重的局限性。米勒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小说世界》之成就和不足典型地反映了西方现象学批评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3.
在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一系列著述中,发表于1947年的《什么是文学》作为一份比较完整连贯的理论提纲,全面反映了萨特的文学思想和文化立场,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学界对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和论证逻辑却颇有争议,这一方面是由于文章强烈的论战性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萨特政治先行的立场影响了他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认同,使他在文学和政治的两端摇摆不定。这种守望文学,又渴望跨出文学边界的心态,恰恰成为特定年代萨特思想困境的一种真实写照。因此,回到《什么是文学》的文本细读,在历史语境中解读"介入"和"自由"两个重要概念,并联系萨特在此文前后的其他著述,应该有助于捕捉萨特思想位移的轨迹,重现文学萨特和政治萨特在理论文本中的缠绕。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路》中,伦理道德问题是小说中反复考究的主题。科马克·麦卡锡用一个启示录式的伦理寓言,揭示后现代社会中的伦理混乱和道德败坏,反映现代人的伦理困境。沿着"生存"这条伦理线,男人与男孩面临种种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它们构成了小说中几个重要的伦理结。基于后现代伦理学的理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试图为解读《路》提供一个文学伦理学的新视角,从中解读麦卡锡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6.
新疆当代文学与国家整体的文学思潮保持着密切的律动一致关系,在这种关系过程中新疆当代文学获得了进步和发展。1962年,《天山》改为《新疆文学》后,编辑部组织了对小说《司机的妻子》的讨论,其目的是让新疆的文学作家、批评者多方倾听不同的创作思想、批评理念,促使新疆当代文学走出区域性封闭,讨论过程十分激烈,引起了国内诸多人的关注,讨论的结果对后来新疆当代汉语文学写作无疑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提升价值。  相似文献   

7.
尽管以理学名家,吕祖谦却对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吕氏家塾读诗记》、《左氏博议》等讲义和编辑《古文关键》、《宋文鉴》等选本,吕祖谦向学生鲜明地传达了他兼容文学与理学的教育理念,这对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他对选文的精心点评,对文章命意布局、笔法技巧的细致探讨,不仅成为学习者的最好教材,也成为文论的新体式,促进了散文批评的繁荣和散文创作的发展。吕祖谦出色的文学鉴赏力更推动了“唐宋八大家”称号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依据,对英语专业的传统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新批评"理论所强调的以文本为基础的主张,将这种主张用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避免贴标签似的印象式批评,使学生通过细读原著,培养起踏实的学风,还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读者反应批评"则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构建中的不可或缺.在文学教学中,只有使作品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一定的人生启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这门传统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从90年代文学与编辑面临的文化语境、编辑的多重文化身份及编辑行为、编辑批评等三方面考察90年代《上海文学》,可以看出其独立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立场,以及敏锐的编辑批评视域。  相似文献   

10.
文莹《湘山野录》、《玉壶清话》是宋代颇具争议和影响的两部杂记类小说。系统梳理二书在历代重要书目载录中所属类别的变迁,发现将二书归入子部小说类,在历史上曾是延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且广为学者采用的做法。而文莹其人其作由北宋末至南宋时期渐遭诋毁的过程,除政治因素外,对文体的认识差异也是重要原因。褒贬两方虽各有所见,但又各有所偏。这种情况并非仅见于文莹二书的相关批评,在古代叙述杂事类小说批评领域中也是普遍现象。这与古代学者多持重经史而轻小说的学术观念有关,也与他们往往以史传为中心和参照系评价小说有关。因此,今天开展古代小说批评,既需要调整以西方文学标准衡量、弃取中国古代"小说"的做法,也需要调整以史传为中心和参照系的单一批评视角,才能展开符合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之实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