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刻意蕴、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的研究进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展开学理分析。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四个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统一,但是其精华所在是优秀的观念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彼此包容性、相互需要性和共同的实践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贯通,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这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本质界定,是从价值观层面对二者高度契合性作出的重大理论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实现的理论发现和思想升华,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内在的前提和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指明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前进方向,而且也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的历史文化沃土。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历史文化土壤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和群众基础;最广大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结构支撑可作为理解这一命题的三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4.
如何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关系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深刻的内在机理:两者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两者相结合的意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此完成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6.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章从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特质出发,从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创新维度、理想维度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思想体系的内在契合性,印证二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和实践必要性,为全方位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定位,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在开创百年中国道路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彰显出巨大真理力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及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相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于其多元共构、多族一统。因此,在这种认知上必须要有求同的意向,而不该人为地显异,更不能因为排异而导致分歧、彼此生分离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也有宗教的内容,对这一内容,不能完全排拒、彻底否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中国宗教的爱国、爱教、爱人,以及其所体现的真善美圣、忠诚贞爱,都可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有着重要的历史基础、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二者相结合有着极其重要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之基和相异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从民本论到人民主体论;从"天下大同"到共产主义;从传统文化的革命话语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从知行合一观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从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在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演进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发展的过程,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思想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二者的有机结合得益于内容的契合性和二者的相互建构与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二者结合巩固和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既是续写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使命自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重点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髓,即聚焦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哲思、邦交之道、治国理念和精神追求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回应时代诉求,保持开放的视野胸襟。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筛选和补充完善;二是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  相似文献   

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审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会发现一方面当今世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另一方面精神世界却陷入深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自我失落,价值观崩溃,人文精神枯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有助于缓解目前的价值失范、道德危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培养具有重要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得到中国先进分子及普通民众的认可,是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的"重人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内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前提,二者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契合。价值契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完成颇具时效性的政治使命,还要使之成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改以往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深刻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能够解放思想,动员和发动群众推翻旧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重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中无处不闪耀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因此,只有用科学的态度来探讨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合理运用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成为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体现者;必须体现科学性,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中国人民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精神家园;必须面向人民大众、服务人民大众、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最深厚的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公共文化的角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方向。其逻辑性和可能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在民族性、整体性、群体性和全社会共享性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其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文化挑战。在公共文化视域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使之扎根人民、服务时代、走向世界,将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学与禅学为例来说明,"国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儒学与禅学分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中国化佛教的代表,它们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国学中蕴含着深刻的能够对现代社会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对儒学和禅学所做的个案分析与反思,认为在正视与正确引导国学热、深度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应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终的;在具体操作上,要避免庸俗化、浅薄化、快餐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