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国际著名叙事学家戴维·赫尔曼著作颇多,这些学术成果在国外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国内相关学者也积极开展对赫尔曼相关叙事学著作的译介,包括他的专著、论文集与论文。由于翻译或多或少属于译者对原著的“二次创作”或“再加工”,即使是针对同一个对象的翻译,在译法的选取上,不同的学者都会基于自己的考量,最终选用自己觉得最合理的译法。因此,针对赫尔曼叙事学著作书名、文题名与由其本人提出的相关术语的翻译,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译法或标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针对赫尔曼叙事学著作的译介,会极大地提高赫尔曼在国内的知名度,同时,国内学者也能进一步了解他的叙事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叙事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戴维·赫尔曼对叙事中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探讨,他一反过去叙事学研究中的反意向主义立场,认为故事根植于意向系统中,同时,意向系统也根植于故事讲述实践中,体现了赫尔曼在叙事学研究中明显的意向主义倾向。马可·卡拉乔洛对赫尔曼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与补充,首先肯定其有关意向性问题的探讨,为理解作者与读者间的叙事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在赫尔曼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叙事中意向性与体验性的关系,并对叙事阐释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毋庸置疑的是,卡拉乔洛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赫尔曼的意向性理论。通过这一场赫尔曼与卡拉乔洛隔空的学术“对话”,叙事学中诸如意向性、体验性、叙事理解、叙事阐释、叙事交流等议题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有关作者与读者问题的研究也得到较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在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者与后结构主义者的反意向主义思想基础上,戴维·赫尔曼进一步思考有关意向性问题,强调在叙事交流过程中采取意向立场的重要性。为了建构意向性理论,赫尔曼提出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从两个不同但相关的维度审视叙事与意向性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一方面故事根植于意向系统中,即“故事的世界化”;另一方面意向系统根植于故事中,即“世界的故事化”。此外,他还探讨叙事语境中的意向性,指出意向性存在于人类的会知结构中。赫尔曼对意向性问题的论述观点新颖、内容翔实、逻辑缜密,不仅充实了叙事理论的内涵,也为跨学科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西方叙事学中语境思想的变化,反映出语境泛化所带来的叙事研究的思维变革.结构主义叙事学对语境的阐述仅限于罗兰·巴特的叙事作品的语境,但到了新叙事学则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赫尔曼和查特曼借助话语语境来分析叙事过程;兰瑟和沃霍尔把故事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来审视;卡恩斯认为,是语境而非文本的形式决定一段话语是否是叙事;韩南和浦安迪也总结出中国古典小说特殊的叙事语境——"虚拟的说书语境".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到新叙事学,语境从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地位,突破了文本主义,走向更为广阔的话语语境、社会历史语境,甚至被视为叙事的决定性要素.叙事学的语境转向将叙事学引向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极大拓展了叙事学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是后经典叙事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理论,用来解决文学理论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学艺术虚构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叙事学界缺乏对该理论的系统研究,国外前沿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也没有及时地被翻译、引入国内,导致中国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与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互补。当前,我们在引入西方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的同时,更应拨开西方叙事理论"放送"的迷雾,树立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关注中国特有的叙述形式和主题,在中西叙事交流的宏观视野中积极建构自己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并形成对文本可能世界叙事分析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6.
后经典叙事学发端于西方,近年来在一众学者的引介下,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解析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厘清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与研究热点、代表性叙事理论研究、典型文本的个案研究以及预测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走向五大类。国内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便是结合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状况,实现中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我院中文系教师张开炎的学术专著《神话叙事学》和《文化与叙事》已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分别于今年5月和10月份先后出版.《神话叙事学》综合运用结构叙事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和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对人类远古神话叙事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建构起一套关于神话叙事模式的理论,是国内学术界系统研究神话叙事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重点对两大叙事流派之一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的同时,对结构主义叙事学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作了概述,以期了解其局限与不足,把握其优点与长处,以促进国内的叙事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 ,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方法确定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问题 ,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热点和亮点 ,且有多种论文和专著出版 ,如就单部小说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就有王克明 (美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李庆信《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王彬《红楼梦叙事》、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等。这些论著大多能在对西方叙事学理论横向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选择和整合 ,结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破解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美学的符码载体 ,揭示这些叙事文本的审美本质 ,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0.
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认识经典"叙事"概念的重要理论资源。由于不同叙事学家"聚焦"的不同,他们对"叙事"内涵的界定也显示出差别。概括起来,经典叙事学家对"叙事"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从外部确定"叙事"的边界,可以将其称为外延定义。这种外部界定主要通过探讨"叙事"与其他表现方式的不同,进而界定何为"叙事";其二,以"叙事"的内部构成要素确定其内涵,故将其称为内涵定义。这种内部界定主要着眼于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来界定"叙事"的内涵。不同叙事学家因理论视界的差异又有二分法与三分法两种不同看法;其三,试图给出一个透明性的综合定义,以概括"叙事"的全面内涵。这种定义方式主要体现在经典叙事学的后期研究中,并显示出向后经典叙事研究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诗歌叙事学作为跨文类的叙事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如何既考虑诗歌叙事学与叙事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又将其与后者加以区隔,关涉前者的研究对象,也关涉其研究方法。国外叙事学界的研究较为明确地强调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从西方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的文类区分中突出其跨学科性质。从构建诗歌叙事学的理论,形成这一学科分支,并开展有效的实践来看,诗歌叙事学应以抒情诗为主要对象,这样,有利于彰显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富于成效的研究;与此同时,在以抒情诗为主的前提下,也可从“诗歌”这一文类角度展开相关的叙事学研究,包括诗歌叙事学研究,探讨在不同文类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2.
诗歌叙事学借助认知叙事学所建立的研究范式,将其研究的重心从对诗歌叙事文本的关注,转向对读者以及诗歌叙事文本与读者关系的关注,丰富和完善了诗歌叙事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叙事存在于人类的广泛领域,对叙事由早期理论关注到西方叙事学的扩展,以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向叙事研究的转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会,科学叙事学的提出成为必然。科学叙事学作为叙事的科学,叙事的广泛性和实践性、理论的普遍性和建构性规定了其对象、任务和内容,由此构成学科论域与相关理论的联系。科学叙事学从基础理论和实践运用突破西方叙事学狭隘范围,将成为跨学科的国际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共存的态势,与经典叙事学相比它有多种转向,其中之一是接受转向。接受转向的文化背景是接受反应文论的发展,它的表现域既有接受者地位的凸显、身份的辨识,又有接受语境的强调、接受过程的探究。接受转向扩展了叙事学研究的视野,丰富和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对叙事者的启示也显而易见。当然,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叙事学研究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土“身体叙事”未涉及对“叙事”的自反性重构,但对“身体”之叙事功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与反思,这一偏重文化实践的功能性概念可视作身体叙事学的前理论形态。身体叙事学之建构被长期延搁,部分源自于学界对身体/叙事(学)两大元素间矛盾张力的漠视与无措。对“身体”与经典“叙事”的再概念化,是丹尼尔·潘代建构身体叙事学的基本路径。丹尼尔·潘代对“身体”的再概念化是通过历史化来达成的。其对“身体”的重释意在克服对象化“身体”的理论局限,进而将“身体”嵌入到身体叙事学的建构语序中。“叙事”(学)之重心落在形式运用而非故事元素上,这一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在于,叙事学研究者并不知道如何去研究这些要素(如“身体”)。丹尼尔·潘代在批判性反思传统叙事学的基础上完成身体叙事学之重构,其理论兼顾“身体”“叙事”两个维面,是叙述之“是什么”(what)与“如何”(how)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米克·巴尔是世界知名的符号学与叙述学专家,也是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派的核心理论家。欧美学界关注巴尔的文化分析理论,不够重视其叙事诗学体系;国内学界重视她的叙述学与叙事理论,对其文化分析思想尚缺乏探讨。这种研究现状源自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理论争议。以叙事诗学与叙事批评的二元区分为基础,围绕作为"文化分析"的文艺研究,从理论背景、批评对象、研究主体、阐释方法等方面探讨巴尔的叙事诗学体系,呈现出的是文化制品的本体阐释、描述诗学的方法重构、流动思想的范式转型,以及博物馆叙事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者李绂(穆堂)在《秋山论文》(1703年)中所提出的叙事论,在中外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结合叙事作品研究所提出顺叙、倒叙、分叙、类叙、追叙、暗叙、借叙、补叙、特叙等9类叙事方式,较为完整而全面地概括了叙事作品中的话语叙说方式,早于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约270年在其《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这一现代叙事学研究中对叙述顺序、叙述节奏等作的全面分析,其理论论说方式也具有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炎秋、李作霖、熊江梅合著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借鉴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在当代叙事学研究中第一次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的发展演进历程。它十分注意从中国独特的叙事经验及其理论总结出发,同时兼有宏阔的理论视野与自觉的比较意识以及丰富多样、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引述,是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本土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三年叙事学在中国的研究述评--兼议叙事学研究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叙事学研究逐渐发生转向,不再囿于叙事语法、叙事结构、叙事话语等的静态研究,而是将叙事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努力与其他学科相互呼应进行研究.而叙事学在中国的研究仍主要采用传统范式,缺乏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有效呼应,使我们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