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 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日本军国主义多年以来决心在亚洲扩张势力的一次战争。尤其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当务之急便是从事这次战争之准备。1890年日本爆发最初的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加快寻求国外富源进行原始积累,为了解决国内的社会不满和摆脱列  相似文献   

2.
翁同穌与中日甲午战争沈缙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国之所以逼我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因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之故。近百年来,甲午败北之责一...  相似文献   

3.
明治初年的"文书问题"引发了日朝之间的外交纠纷,然而日本改革幕藩体制下日朝外交模式的意图并未得到朝鲜方面的回应。日本对日朝外交的革新,在外交一元化的表象之下,也存在着前近代的外交模式与近代外交模式的冲突。日本多次尝试,也无法在事大主义与宗藩关系结构下取得对朝外交的突破。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日本尝试将日朝"外交革新"与中朝宗藩关系对立起来,并最终以条约的形式,在"朝鲜独立之邦"的名义之下,完成了与朝鲜建交。日本的对朝外交革新或可视为近代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一个转捩点,中朝间的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冲击。一方面,日本率先导入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外交秩序,并利用其为本国利益服务,从而对中朝两国国家利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中朝两国相对滞后的对外观及其带来的外交政策的迟滞性,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1882年5月22日,薛斐尔代表美国与朝鲜朝签订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美国成为第一个与朝鲜朝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薛斐尔也成为打开朝鲜朝国门的第一人.薛斐尔与朝鲜朝的最早接触源于奉命调查“舍门将军”号事件,借助日本斡旋美朝关系受挫后,最终在中国的帮助下完成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经济扩张主义思想是薛斐尔推动美朝建交的原动力,而其外交智慧和坚韧性格也是条约最终签订的重要保障.尽管薛斐尔在美朝建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是受前任政府的委派以及发表了有关中国的不当言论,薛斐尔并没有受到美国政府的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的重大国耻纪念日。100年前,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这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综观这次中国惨败的历史,探究其惨败的原因和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十分必要和有深远意义的。一、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次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当时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竟然在短短的8个月内被东方小岛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不仅那支有相当实力的…  相似文献   

6.
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我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商埠,并设立海关。以后,英、法、美、日、德、意、奥、比、俄九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天津设立了“租界”。同时,外资开始在津建厂。到中日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已有英商隆茂洋行打包厂(1860年建立,年打包羊毛、驼毛十万担左右)等六家工厂。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7.
郭海燕 《文史哲》2007,(1):113-120
中国和朝鲜之间传统的宗属关系,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日本等国愈来愈严重的挑战,清朝传统的宗属模式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产生了转变。在中日争夺朝鲜通讯权这一外交交涉问题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就表现得相当灵活,既充分利用了中朝之间传统的宗属关系,又吸收了近代外交的条约形式,从而挫败了日本的挑战,实现了对朝鲜通讯权的控制,并成功维护了与朝鲜的宗属关系。而这种宗属关系又是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出现的,即传统宗属体制与近代条约体制相结合的新东亚宗属关系,体现了清末“传统外交”与“近代条约外交”并用的二重外交方式,这是清朝外交政策转变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时期的新闻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的爆发,在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举国瞩目、万人物议的舆论焦点。从战争前夕朝鲜局势日趋紧张,到《马关条约》签订后一段时日内社会公众利用时称“新闻纸”的报纸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这场战争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这是国人爱国心和社会参与意识淋漓尽致的显现,亦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前奏。以往对甲午战争的研究虽然已极尽详细、深人,但对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新闻资料却较少涉及。本文拟从力所能见的创行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等中文报纸入手,简要勾勒甲午战争时期舆论声浪涌动的…  相似文献   

9.
<正> 俄、德、法三国结成同盟,联合干涉还辽,是甲午战争后发生的一起重大国际事件.其结果是,继《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了《辽南条约》.这个条约,其实质是三国同日本进行激烈争夺后而又暂时妥协的产物.中国作为签约国,却处于任人摆布和宰割的屈辱地位.今天研究这段历史,仍然可给人们以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末期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清政府不仅要付出难以承担的巨额赔款,而且国家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消息传出,朝野震惊,愤激之情不可抑制.有识之士更是痛定思痛.寻求答案.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时人以为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西洋的船炮,于是有李鸿章等人大力倡导西洋船炮的学习,以为只要有了西洋的船炮,便足以对付西方各国,自然更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如今中国有了西洋船炮,还没有与西方各国较量,仅与日本一接触便遭致惨败,原因何在呢?于是想到了日本在从事器物技艺西化的同时,也从事制度的西化;不仅学习西洋的  相似文献   

11.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随着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美国东亚遏制战略最终形成。阻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并促使日本经济与东南亚经济进行整合,成为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核心环节之一。美国东亚战略政策的确定决定了日本只能以东南亚为对象开展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12.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随着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美国东亚遏制战略最终形成.阻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并促使日本经济与东南亚经济进行整合,成为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核心环节之一.美国东亚战略政策的确定决定了日本只能以东南亚为对象开展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13.
4月17日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00周年的国耻纪念日,也是台湾反割台武装斗争100周年纪念日,4月14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专家召开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针对甲午战争形势、战败原因及影响,历史教训,反割台斗争等进行了分析研讨,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台湾历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在榕召开  相似文献   

14.
受近代东亚国际形势和外交秩序影响,光绪朝清廷开始对中朝传统宗藩关系进行改造。时人为增强这一关系提出了诸多建议,清廷也开始用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去加以强化。此等努力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一关系,但终难逃失败命运。甲午战争,中国挫败,不仅导致这一关系彻底终结,而且导致日本开始奴役中国和朝鲜。历史显示:中国富强发达不会给朝鲜带来威胁,相反,中国软弱却不利于中国和朝鲜的安全与安定。  相似文献   

15.
伍廷芳与中日长崎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礼恒 《东岳论丛》2006,27(2):150-154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它是列强矛盾斗争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两国相互敌对的结果,更是日本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结果。伍廷芳作为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参与了本次事件的处理,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原则,指导了中日两国的外交谈判,为中国赢得甲午战争前惟一的一次对日外交胜利。  相似文献   

16.
1905年11月日本逼迫朝鲜王朝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开始变朝鲜为自己的"保护国"和独占殖民地,从此,朝鲜反日民族运动逐步扩展到国外朝鲜移民社会.20世纪初,在朝鲜国外移民中,人口较多、反日民族运动较为活跃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和俄国沿海州地区.沿海州朝鲜移民的反日运动在朝鲜反日民族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朝鲜民族初期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启迪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1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是一个很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时刻。  相似文献   

18.
边界研究历来敏感,中朝边界研究尤其如此,长期被视为禁区。但近年以来关于中朝边界的论著陆续涌现,其中不乏出色的力作。2011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陈慧著《穆克登碑问题研究》,便是其中之一。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色。1.系统性该书虽以1712年清吏穆克登奉旨查边立碑为中心,但往前追溯至15世纪中叶以来的中朝图们江边界,中心阐述1712年穆克登查边立碑以及1885年(乙酉)、1887年(丁亥)中朝两次勘界会谈,向后延及1909年中日签订的《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间岛条约》),乃至1962年中朝两国签订的《中朝边界条约》,全面、系统地阐述1712—1962年250年间的中朝边界问题。时间跨度之大,事件之复杂,涉及国家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中日两国曾就"间岛"地区主权问题进行了长期交涉,即"间岛"交涉。从国际舆情的角度对日本在"间岛"交涉中的外交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这一交涉过程中,国际舆论的因素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颇重,日本也主动去引导国际舆论,这实际上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对近代日本外交造成的直接影响。对日本在"间岛"交涉中的外交策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对华侵略蚕食的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丘逢甲是近代杰出的爱国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一生,是英勇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生,也是努力寻求救国真理的一生。其间同日本的关系甚巨,本文将略述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丘逢甲在台湾以“抗倭守上”为号召,组建义军,准备抗击日寇来犯。次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布割让台湾,丘逢甲悲愤交集,以“全台义勇统领”、“在籍工部主事”名义向清廷“刺血三上书”,坚决反对割台,表示:“万民誓不从日!”“百姓无依,惟有死守”。①在挽回无效的情况下,他又倡言台湾自主自救,建立“台湾民主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