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者,和睦协调也.在中国的古代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设计过和谐社会的方案,影响最大的首推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里他们要求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安宁和谐,构建一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阴谋、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后孟子又设计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2.
和谐者,和睦协调也.在中国的古代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设计过和谐社会的方案,影响最大的首推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里他们要求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安宁和谐,构建一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阴谋、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后孟子又设计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3.
和谐者,和睦协调也。在中国的古代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设计过和谐社会的方案,影响最大的首推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里他们要求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安宁和谐,构建一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阴谋、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后孟子又设计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相似文献   

4.
一、儒家家族利益主义经济伦理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国同构为组织形式的宗法制社会.血缘宗法关系构成了人们的全部生活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伦理关系都是血缘宗法关系的扩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自然也是这种家国同构宗法性文化的典型.在此文化背景下,传统儒商往往以修身、齐家为创业起点,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而这种目标实现的基础环节就是"齐家",即家庭的和睦幸福,所以传统商人把"创业立家,垂裕后昆"作为投身商业的直接动机.不但如此,儒家还注重把"治生与养家"当作获得人格尊严的先决条件.这种伦理精神,就是我们所探讨的儒家家族利益主义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鸦片战争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都在追求建立"大同社会".这种理念坚持了100多年,到邓小平时代发生了变化.他于1979年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来不少学者围绕本土管理研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进行的讨论,对一些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李平没有充分考虑西方哲学20世纪后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管理学研究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也不赞同李平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在道家、而非儒家的观点;传统的道家、儒家各有所长,对于本土管理研究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二者加以融合,而非区分.此外,李鑫关于“中庸”的讨论也值得商榷,中庸的本质应该在于“诚”,而非像李鑫所描述的那样.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影响深远,可谓传统政治哲学的领导思维艺术,于当下领导干部亦有一定借鉴意义,对其可持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极高明而道中庸":传统文化的政治黄金律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中庸之道"主要是儒家学派的思想遗产。中庸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具有了典型的政治哲学性质。在儒家的经典中,中庸被称为"圣人之德""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8.
成中英 《管理学报》2014,(5):645-652
在深入剖析儒家政治领导力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儒家文化观的政治领导力新模型。该模型以实用道德与公正道德的新融合为基础,吸收了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精髓,并尝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对儒家经典领导力予以分析。这一新模型致力于不懈追求不同文化传统下国与国间的和谐以及和谐发展的功能。同时,该模型证明了当得到适当支持时,道德如何以及为何能成为给世界带来和谐与发展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科学之一,也是令学生头痛,老师教学难度大的一门学科.笔者首先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该科时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然后结合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希望此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更期待广大同行提出更好的建议,从而达到共同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西周末年的周太史史伯(另作"史墨")最早对"和""同"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主张,标志着"尚和去同"思想的滥觞。春秋末年齐国政治家晏婴对"和""同"关系作了进一步阐发。在史伯和晏婴思想的基础之上,中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又进一步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尚和"的思想传统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生长与繁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反过来讲,协商民主在中国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亦在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优秀品格。  相似文献   

11.
公文是机关公务活动的产物.平时,人们将公文的"公"字简单地理解为公务或公事,公文仅仅作为机关和社会之间以及机关之间相互联络的工具,这实在是皮相之谈,未得其中三昧. 许慎<说文解字>将"公"释为"平分也",本义为无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超脱于私,无一己之私,自然能够畅行天下而无阻.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春节期间,颇具争议的明星官员——山西大同市长耿彦波调任太原,引发当地市民挽留和舆论的广泛关注.耿彦波主政大同5年期间,曾推出一揽子古城重建计划,希望把大同3.28平方公里的古城恢复到明代时的格局.市民以签名、举横幅等方式深情挽留耿彦波,既有对耿彦波城市建设工作的感激和肯定,同时也有对领导者"人走政息"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有"改革先锋"之美誉的山西长治市委原书记吕日周,曾在长治大力推行以整顿吏治、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舆论监督为核心的改革措施,一度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当吕日周调任之后,长治的改革浪潮很快就平息下来.  相似文献   

13.
正每个地方的市长都有自己的施政风格,引发一些争议在所难免。但耿彦波在大同所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即使去年2月调离大同之后,至今仍是最受争议的市长之一。最近,在大同又发生请愿者被拘事件,而请愿人分为两类,一类人希望耿彦波回来继续建设大同,另一类人希望其回来收拾"烂摊子"。  相似文献   

14.
儒家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与当代某些科学管理思想十分相近。但同时它也有不少的缺陷,对我国当代经济转轨中的企业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儒家传统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对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扬弃中,走好我国企业的科学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5.
工作场所的儒家传统价值观:理论、测量与效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的内核,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员工重要的态度和行为。本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分析和界定了"工作场所儒家传统价值观"(CTVW)的内涵与维度,并通过三项实证研究对CTV W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一的测量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的儒家传统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以关系和谐为核心的儒家关系导向,其下包括尊从权威、接受权威、宽忍利他和面子原则四个维度,CTV W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建构效度。研究二的效用分析表明,CTV W能够较好地预测员工的公平敏感性与组织公民行为,CTV W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研究三的差异分析表明,具有不同社会历练的员工具有不同的儒家传统价值观,CTV W量表的效度得到进一步验证。最后,本文就工作场所儒家传统价值观在中国及其它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意义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小康社会,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近年来做了许多探讨和研究。本文涉及的三题,主要从传统文化、初级阶段、历史任务诸方面作些初步思考。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它是古代思想家孔子对春秋乱世进行改造的一种社会理想模式。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宋代理学家朱熹评之曰:“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光明  晋琳琳 《管理学报》2004,1(3):350-354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严重.2003年的<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将"诚信"列入宣言八字理念--"平等、合作、发展、诚信",足见,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世界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从挖掘儒家的诚信思想入手,在赋予儒家诚信思想新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借助社会信任度的概念,分析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并从诚信教育、民主法制、信用体系建设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法治是依照法律进行治理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法治本身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是法家传统还是儒家传统,都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只不过法家强调法律具有的富国强兵的作用,而儒家则强调"礼法合一",更加注重法律维护伦理秩序的功能。近  相似文献   

19.
先秦思想曾有过"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的礼法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且影响深远的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辩论,先秦礼法之争可以概括为儒家的"礼治主义"和法家的"法治主义"的对立。就儒家而言,孔子开"礼治主义"之先河,孟子的思想以孔子为宗,至荀子发扬光大,形成了"礼治一德教一人治"三位一体的礼治主义理论体系。本文就从儒家的礼法思想看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六亲不认"不是一个褒义词语。对于讲"亲亲尊尊"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官场上飞黄腾达,还是经济上腰缠万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要对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是儒家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必由之路。"六亲不认"有违道义,有违传统伦理道德。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讲人情世故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传统社会中,血缘、地缘结成的关系是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纽带,这种纽带实现了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