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籴,是古代官府收购征集农民粮物的一项财政措施。唐代实行和籴,对当时的财政经济起过重要作用。关于唐代和籴制度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尚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唐前期的和籴是建立在政府和农民双方自愿基础上的交换行为;第二种看法是,即使在前期,所谓和籴也是带强制性的;第三种看法认为安史乱后,和籴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和籴制度本身的历史进步性应充分肯定。我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古代的一切经济政治制度,凡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就应该予以重视,基本上加以肯定。但是,又必须看到,由于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是一项进步的措施,也往往是利弊互见  相似文献   

2.
唐代和籴制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种源远流长的经济制度。它始创于北魏后期,经唐宋直至明清仍继续存在。和籴在唐代的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规模之大,对保证边军粮食的供给,解决政府粮食的需求等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唐代和籴问题的研究,在七十年代以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看到敦煌、吐鲁番的不少出土文书,因而史学界曾存在种种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对唐代前期和籴推行的范围及其性质,以及唐代后期利用和籴对人民进行剥削搜括的手法等等,虽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各派间也存在着尖锐分歧。本文就上述一些问题,在得到史学前辈所启发的基础上,作点滴新的探索,虽不成熟,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3.
和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种源远流长的经济制度.它始创于北魏后期,经唐宋直至明清仍继续存在.和籴在唐代的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规模之大,对保证边军粮食的供给,解决政府粮食的需求等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唐代和籴问题的研究,在七十年代以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看到敦煌、吐鲁番的不少出土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唐代和雇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认为唐代前期征役的不足及力役变化导致和雇普遍出现;后期社会形势的变迁促进了和雇的发展。而和雇关系对官业工匠产生冲击,导致官业机构职能及其垄断地位的丧失,私营手工业开始兴盛,并出现了世代承传、地域聚业甚至行会活动的现象,这都与和雇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自然这种和雇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具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虚实钱是在唐后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铜钱和实物货币行将退出流通领域时产生的混乱现象。唐后期史籍中大量记载的在两税、盐铁、官俸、和籴、和雇和宫市等领域出现的虚实钱,并非源于一当十、三十的乾元钱,而是源于虚实估。虚估是唐政府在无力限制销钱为铜,无力大量鼓铸铜钱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的经济形势下采取的价格政策。但与唐政府本身愿望相反,它引起了财政及价格上的混乱。唐后期财政上的许多棘手问题的产生(如:两税折纳、盐铁记帐、内外官俸差异、和籴、和雇、宫市弊民等),都以虚实钱为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官府籴粮制度起源甚早 ,春秋战国时期籴粜手段的运用及平籴法的提出 ,为这一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以常平仓的创设为标志 ,官府籴粮在制度化的确立过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北魏和籴供军作用至显 ,成为官府籴粮制度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 ;入唐 ,官府籴粮渐成常平署和户部度支两大运营系统 ,制度本身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7.
谶纬之学源于两汉,是原始迷信与古代科学和儒家精英文化的杂糅.谶纬之学在汉末作为一种显学已日趋衰微,但作为影响封建统治者和一般大众的思想和心理构成,仍长期存在.在唐代,谶纬或被道教和农民起义领袖所利用,或与帝王、政治相关涉,谶纬文化不仅影响了文学和自然科学,还反映到唐代谶语墓志、佛寺卜签等盛行的唐代民俗里.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作为我国唐代的一位政治家,提出了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慎重运用刑赏二柄的行政权力思想;求贤用贤、量才适用,提高君主和臣下素质的人事行政思想;以民为本的政策思想。这些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唐后期的国家治理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宋川陕战区战略地位重要,在南宋国防安全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确保充足的粮食供应,南宋通过和籴、科籴等方式籴买粮食,筹集到大量军粮.南宋将川陕各地籴买到的粮食通过陆路和嘉陵江水路两条路线运往边防前沿,这为川陕边防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川陕战区军粮籴买与转运中,出现了诸多弊端,成为当地民众的沉重负担,体现出军队物资供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南宋川陕战区军粮的籴买与转运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军队物资供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
和亲作为唐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当时人的生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促进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吟咏和亲女子的诗歌在唐代和亲类边塞诗中占有重要比重,其中咏当朝公主和咏汉代和亲女子王昭君的诗歌尤其值得关注,这些诗歌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一种新的格调,使边塞诗在刚健慷慨的主流之外,又增加了庄雅端肃的庙堂气和幽怨苦恨的宫怨气.  相似文献   

11.
借用“复调性”作为切入点,对被历史边缘化的唐代女性诗歌进行重新开掘与整合,着重探讨其在思想内容与表情方式上的两个分离点:首先,女性作品对于男性权力文化的依附与背离构成了唐代女性诗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其次,女诗人的自我独白与企求沟通以实现多层次的思想对话,又成为女性两种不同的言情策略和立身姿态。  相似文献   

12.
旅游作为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是与唐代科举取士、自由开放思想、经济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唐代文人积极上进的入世情怀密切相关的.唐代文人不论是壮游、隐游还是宦游,都充分展示着他们心系社稷、自由豪放、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讴歌自然、以游抒志的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唐代文人在旅游活动中对后世旅游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流行厚葬,但墓志和传世文献中葬于洛阳地区的唐代士人阶层的遗言显示,一部分唐人临终有意选择将自己薄葬。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不仅可以作为墓志、传记标榜人物德行的一种途径,也是唐人对丧葬状况、社会现实进行审视的结果。个人观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多藏厚亡"思想和盗墓事件多发,均是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的主观原因;客观上,社会抵制厚葬的风气、家庭经济能力不济可能导致薄葬意愿的产生。归葬背后沉重的葬费支出也可能影响唐人选择薄葬,在外宦游的唐人临终提出薄葬,将之作为缓和新的居住模式与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故里情节之间矛盾的一种办法。  相似文献   

14.
书院之名起于唐代,当时只是校刊和收藏经籍的场所。自北宋以后,逐渐成为聚徒讲学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书院在宋、明各朝都有过兴盛发达时期。清廷对书院采取先抑制后扶植的政策。清初入关,为了巩固其统治,思想上采取民族牢狱政策,并辅以高压手段。为防止具有民族  相似文献   

15.
效力和罚镇是唐代出现的两种特殊处罚手段,是传统的发罪人为兵的又一种表现形式。效力主要作为刑罚程度上介于徒、流之间的一种刑罚手段适用,但在性质上又和流刑相似。罚镇在唐中后期基本上作为减死一等之刑罚适用,成为较效力重的刑罚手段。效力和罚镇在唐代的出现与流行有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其中最主要的则和唐代兵员长期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6.
唐、宋之际,社会风尚发生显著变化。唐代中期以后,尤其到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阶级结构也从唐代的门阀士族和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格局,转变为宋代的官僚地主和佃客、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格局。周邻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党项、女真等族一度强盛,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国家。由于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物质生活上,如衣服、装饰、饮食、家具、房屋、交通工具、卫生保健等方面,比前代更加丰富多采,又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人口政策的社会针对性及经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王朝施行的积极的人口政策,其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大量繁殖人口,增强国力,提高财政收入。安史之乱是唐代人口升降的转折点,汉江中下游、长汉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这也成为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之一。当然,无论重心在北还是在南,逃户问题一直是唐代人口政策未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唐人在著述中常常提及到女娲神话,而在文学中女娲也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学母题原型,成为"创造万物、构建秩序、救民困厄"的文学意象符号,演变成了造福人类的意象载体。与唐代以前女娲神话的文学书写意象不同,唐代的文人更多的是以女娲神话作为一种符号来表达自我情怀。而这种模式也使得女娲神话的书写呈现出由集体政治意识向个体生命意识、由宏大理想向现实情怀的转变。从唐人对女娲神话的态度和评价的转变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家们的思想心态,从而更本真地把握唐代文学。  相似文献   

19.
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韩云波从《后汉书》开始,正史不再有《游侠传》,标志侠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进入稳定渐变的传承积淀期。这时的侠,更重要地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人们的理想和人格中升华积淀,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唐代。宋以后,侠的发展进入世俗化和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学术界关于经世致用之学产生子明末清初或唐代中叶这两种传统观点,从孔子编写《春秋》的主观动机和《春秋》作为一部史学著作所体现出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两方面入手,通过严密而翔实的论证,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经世致用之学起源于春秋末期孔子修《春秋》,并以此为契机形成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