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前人们只是把社会生产力看作物质生产力,本文认为社会生产力应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生产力,并从社会生产力的动力论、历史观和发展前景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论述,还讨论其对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据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的延续。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看,数据生产力标志着人类生产方式依次从“以土地为起点”“以劳动为起点”和“以资本为起点”向“以数据为起点”深入发展;从生产力内在矛盾发展看,数据生产力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路径从“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认识和理解自然”以及“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发生深刻转向,从而为突破工业生产力所面临的自然界限和技术界限迎来曙光;从生产力发展状况看,数据生产力在深化劳动分工的同时又呈现出“消解分工”的趋势,使人类劳动的内容和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数据是数据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数据生产力是建立在“经验型数据”和“理论型数据”发展到“数字化数据”基础之上的,而数字化数据呈现出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统一、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交融、工具属性与资本属性并存的复杂特征。因此,需要以精神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主体理论和社会生产力理论等为重点,深化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引领和推动数据的生产力功能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4.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28,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动力。社会发展也不例外。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就整体而言,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历史活动,这种活动的成果凝聚在世代相继的生产力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不同制度的社会里,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不同的手段,如在阶级社会里解放生产力要进行社会革命,但也有一些共同作法,如改变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发展科学技术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根据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年实践及对社会发展的科学分析,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大科学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一再说:“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命题,对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作用显然强调得还不够。 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个根本原理,始终坚持把生产力放在首位,不仅在实践上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并把知识分子看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狠抓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而且还在概括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史,概括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史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重要的要素,利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首要的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能否构成一个标准?搞社会主义要不要生产力标准?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到对生产力标准涵义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以及由此构成的两对矛盾为内在根据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因此,考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就“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够把握社会本质的内在规定,明确社会发展的真实内容,才会有基本的历史线索。同时,由于“一个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形态的界定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人的需要,需要推动人们与自然作斗争,从事劳动,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人类社会俱来。生产力是标志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只有从生产力的角度才能对人类社会作出精确的描述。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而生产关系只不过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而已,马克思一般都  相似文献   

9.
<正> 正视生产力的内在矛盾,认识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切实掌握正确处理生产力内在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对于我们提高建设本领,加速四化进程,是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意见。有的认为是人和工具的矛盾;有的认为是人和物的矛盾;也有人提出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上述意见均有偏颇片面之处。“人和工具的矛盾”这种说法,把劳功对象排斥于生产力之外,这样,生产力就成了一种可能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不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了。“人和物的矛盾”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含糊,因为毕竟不可以把“人”和“劳动者”、“物”和“生产资料”完全等同起来。“人和自然的矛盾”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列宁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笔者重新学习列宁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思想,思考当前我国深化改革问题,谈一点粗浅体会。一列宁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中高度重视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问题,因为从劳动价值论角度看,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力量,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劳动生产力的具体化和量化。他们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现实的人们“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而“个体”首先是通过社会性劳动而发展其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所以归根到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研究新罗村落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当然不能忘记珍贵而切实的史料—《新罗帐籍》(以下简称帐籍).有关《新罗帐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与佐证。人类的这一生存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进化。在科学技术张力的作用下,人类的实践活动经历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到以智力劳动为主的转换。这一体脑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转换,不仅表明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进化,而且凸显出学习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方式。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人类生存方式的这种进化,学会学习化生存。  相似文献   

13.
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 ,个人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着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四种基本的“力”构成的 ,即生存力、生殖力、生产力和意志力 ,它们在网络结构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动态平衡中构成人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其中 ,生存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它决定着意志力、生殖力和生产力的基本价值趋向 ,是网络动态结构中的枢纽和核心 ,其它三个动力系统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人类的生存力。诸力在人类历史进程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而人类的生存力却遭到了严重破坏。适当地扼制欲望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若干新发现,论证了工具的使用是早期人科成员朝两足直立方向进化的主要推动力,最早的技术——片石技术在智能的出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劳动视为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型、生存模型和适应模型,是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张忠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的。如何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尤其是从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理论的角度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中,考察了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提出并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列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命题,把生产力作为历史进步的尺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首次提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全面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它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终极动因,改革是直接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群众是决定性的主体力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因。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知识观念的冲击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可资利用的三项战略资源:物质可以被加工成为材料,能量可以被转换成为动力,信息则可以被提炼成为知识和智慧。古代人类主要只能利用物质一种资源,近代人类主要能够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现代人类正在学会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资源。这种历史性进步,分别导致了古代人力工具、近代动力工具和现代智能工具的出现,推动着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向近现代社会生产力再向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转化和飞跃。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演进的基本规律。它预示着我们正在进人与前现代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使人类迈入“智能+”时代。从批判“异化劳动”到提出 “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思想在“智能+”时代已具有经验的现实。“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消灭异化劳动”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软工作”兴起意味着劳动复归为一定程度的人的本质活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出现了有利于劳动的趋势。“智能+”时代,“软工作”兴起,变革僵硬的劳动制度、建立新的劳动认知框架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应遵循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劳动正义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信息革命以来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的不断嬗变确证了“智能+”时代是复归人的本质时代。  相似文献   

20.
从“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自然价值论”如果撇开人类生存发展其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及其统一,就可能无法有效表征其时代结构特征与现实实践品格。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恰恰彰显自然物特别是生命体所具有的主动适应与能动创造,并朝着复杂多样化和丰富精致化方向协同进化趋势。自觉维护并积极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优美和谐、完整稳定和动态平衡,把人类的物质欲望、经济增长和消费范式规范在其有序运作和自我恢复、有机清除和自我净化以及有效承载和自我循环的范围内,是具有评价能力的人类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