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敏 《天府新论》2012,(4):158-161
教育是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手段和工具。外语教育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选择、重组、改造和传播的过程。课程文化也是一个文化的子系统,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之中的动态生成性系统。现代理念的外语课程教学,应该是具有人文意识的、文化和知识相互碰撞的文化意识的完善与生成的工程。外语课堂不仅享有学习共同体的美称,从课程的本质上看,外语课程就是构建一个场,构建一个容认知、文化、社会、政治、伦理、实践于一身的多维空间。在外语课程和文化联姻中,必将诞生出跨文化语言体验的个体,能用独特的声音表达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纬度内的生命强音。课程必定脱胎于文化,以智慧的表达形式回归于文化,融入人类社会的文化建构和新向度思维。  相似文献   

2.
赵飞  吴先华  孟克 《江淮论坛》2011,(6):149-152
西方的人文传统和价值体系由于中西方现实条件的不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大学人文教育。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必然要走本土化道路,必然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发扬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在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本科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大学生文化自觉及主体意识的唤醒是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在今天人生修养教育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蔡焱 《学术论坛》2012,35(5):204-207
"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学"是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尽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并不完全分明,但对它们作出区分非常有必要,一是因为"教育"与"教学"具有不同内涵,二是源于外语学科的独特性。外语教育尤其体现了促成人的自我完善的人文教育过程,这个过程牵涉到对学习者的认知、道德、审美、情感等全面发展的关注,可以概括为智育、德育、美育和政治教育四个方面。倡导"外语教育"这个提法,目的在于引起对外语的人文教育性的重视:外语教学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应该以育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52-256
中国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千百年积淀而长期流传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价值着手,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依据,可以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缺失现状,进而探索出从整体上使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途径:加大高等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力度;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课程设置开设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古典文化课程;加大大学生课外学习及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根本宗旨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激荡起心灵深处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在人格与人才培养的今天,缺失一种主流方向.尽管不断有人文学者呼吁文化的重构,但是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与人格塑造的理论依旧不够成熟,儒家倡导的"君子儒"形象实则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根本准则,对"君子儒"的探赜,可以对大学生人格和实践的培养中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迷惘和心理的困惑,源于文化自觉的缺失和文化精神的不足。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精神,重在培养其现代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既需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又需要大学生自觉培育自身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8.
克拉申首创的"学习"与"习得"概念,区分了人们学习外语的不同方式。"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在交际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两种方式在外语学习活动中都很重要。大学英语教师要创造情景,提高大学生的"习得"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运用英语。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调查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数据结果显示,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观和学习行为三大方面,均为工具性特征,缺乏人文取向。基于此实证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外语人文教育元素,实现外语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质是使学生学会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综观当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其缺陷常体现为“人文知识贫乏,学习目的功利趋动明显;人文价值残缺,缺乏整体判断能力、是非观念、同情心和吃苦耐劳精神;感情冷漠,无责任心,举止失范。”文章认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关键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二要科学设置好相关的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11.
周少飞 《南方论刊》2010,(5):107-10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应该挣脱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教学体式,利用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和发展,真正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珍视·继承·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华世纪坛"设计的指导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裁物"开始,谈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文明的衰落,初步研讨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讨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及其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结合高校大学语文开设现状,反思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的性质、内容与教法,主张大学语文应该重在引导学生母语学习和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引导大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切合大学生实际和时代需要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不仅要具有科学素质,也要具有人文素质。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文知识缺乏,忽视人文关怀;人文思想缺乏,影响价值认同;人文方法缺乏,限制思维创新;人文精神缺乏,人生追求低俗。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高校教育机制存在弊端和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发育不良"。为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现代大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人、服务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5.
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展示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局限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感恩的"无意识"表现,因此应该采取新的教育策略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而高校外语教育因其自身的语言特征、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不失为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女性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现代学科,逐步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取得显著成绩。从提高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角度来看,女性学的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的传统性别角色要求。女性学的教学对象并不仅仅是具有独立平等意识的现代女性,而且男性也应在当代社会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性别文化观念。通过引入性别视角,帮助大学生增长新的知识与经验,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女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理论学习与思考是人们提高修养、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该倡导和创建与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建设"学习之邦"、倡导"教育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18.
李娟  龙耀 《学术论坛》2007,30(12):196-198
教育应该同社会协调发展.当社会转型的时候,教育也应该相应调整.在中国-东盟架构下,中国西南地区外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出现了新特点.适应社会的这一变化,外语教育也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这种调整,需要依赖制度调整,有必要实行以自愿学习外语为基础的外语选修制度,同时进行政府的职能调整.  相似文献   

19.
大学审美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能够提升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力与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大学审美教育是实现大学审美文化价值功能的手段与途径,通过将具有审美意蕴与价值的文化施与受教者,使受教者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品格得以提升。大学审美文化建构依托于课堂教育中的审美文化传承与彰显,依托于人文精神的培植,以及社会文化健康因素的浸润,使学生形成高度自觉的文化审美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形势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新形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坚定传统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三个角度开展,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