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采取了一系列市场攻略。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攻略不断调整,在投资战略、合作战略、经营战略、技术战略、产业战略等等方面都逐步地从短期性向长期性转化,从分散化向系统化转变。在与外资企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中外企业逐步由契约关系转向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向外资企业学到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等;外资在华企业成为中国企业技术引进的载体。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加快了中国企业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3):14-18
长期以来,外资和外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拓展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经济新常态下,外资和外贸互动发展面临一些瓶颈,表现在外资推动外贸作用减弱、吸引外资竞争加剧、本土企业与外资互动不足、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有限、外资分布不均导致外贸发展失衡、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倾向日渐明显、重视引资数量不能兼顾引资质量等七个方面。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理应注重利用外资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过度竞争不仅会危及企业自身生存,还会造成市场混乱,影响经济发展。为了共同的利益,竞争对手往往会以某种可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联合起来,制止过度竞争,形成有秩序的适度竞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民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抑或中外资企业之间都曾有过程度不同、范围不一、期限不等、从竞争走向联合的事例。近代中国中外企业由竞争走向联合主要出现在两个行业,即轮运业和火柴业,但它们之间的情况又有不同,轮运业是单个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合,火柴业则是民族企业群体与外资企业的竞合,这恰好代表了两种竞合的类型。本文拟对这两种类型的竞合作一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日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发展概况、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类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揭示中日机电产品生产分工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最新进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其分工格局已经实现了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深刻转变。但是,中国在中日生产分工体系中居于价值链末端的地位依然未得到改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采取大力培育规模经济、促进产品差异化、发展对日直接投资及高效整合产业链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中日产业分工的深化,并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日信息化的比较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或IT (信息技术 )革命正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日本相比 ,中国的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存在着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量大与普及率低的不平衡、硬件与软件发展的不平衡、信息产业的生产规模与出口规模的不平衡、国内的本土企业出口与外资企业出口的不平衡、生产规模庞大与技术水平落后的不平衡等问题。因此 ,中国目前还只能说是“瘸腿的信息化大国”。中日信息化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包括两国IT企业的合作 ,在第三、四代移动通信方面的合作 ,在LINUX等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方面的合作等等  相似文献   

6.
依照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政府可作用因素分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三个方面。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是集群发展的年轮,科技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税收优惠是集群发展的外生动力。促进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嫁接与配套、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目前政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第三种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国富 《求是学刊》2006,33(2):72-76
作为现代企业“第三种管理模式”的企业文化已成为我国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方式,但是,在实施企业文化流程中对理论深度认知与实际操作的掌握问题仍有待探讨和深化。因此,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进程中,进一步梳理外来企业文化与本土企业文化、群体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文化、诚信文化与绿色文化之间的整合、取舍、共生、引领、互补和交融的相互关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新  龙彦 《浙江学刊》2002,(4):211-216
本文从国家性质对于劳动性别分工的意义、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劳动分工的互动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性别分工变化的多种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国近20年来的妇女劳动或劳动性别分工研究进行了反思性的考察。在强调用劳动的性别分工代替原有的单纯对妇女劳动的研究,以及发展本土化的劳动性别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找出一种适合自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韩中日三国之间的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动态分析,印证了三国间的分工结构存在着持续的变化趋势,从垂直分工结构转变为水平分工结构,中国在东亚、西亚价值链中日益发挥中心作用。通过对东北亚地区分工结构进行相关研究,确认中美贸易与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东北亚分工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结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中美双边贸易。而中国对美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中显示了与韩中日相似的特点,说明中美分工结构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中美贸易逆差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工结构变化的结果,仅仅依靠贸易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吴佩军 《唐都学刊》2004,20(4):88-90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 ,与棉花栽种、纺织技术有关的文化传播曾是重要的一页。棉花栽种与纺织技术在中国本土发展的同时 ,不断流向日本 ,日本在对其适应、接受的过程中 ,逐渐整合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童敏 《社会工作》2016,(3):25-32
在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服务专业化的不足已成为限制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现行三大专业方法并用的专业化推行方式进行逻辑分析,以及对与本土专业化发展的内在矛盾的揭示得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遵循项目服务专业化推进的逻辑,即以服务对象的自然生活场景为出发点,注重专业人士之间以及专业人士与非正式支持网络之间的团队工作方式,关注服务对象的能力和资源的挖掘,倡导一种预防为主的综合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处在专业化发展的初期,与高度专业化发展的西方社会工作不同,需要学会处理与服务对象、服务合作者、服务出资者以及服务管理者的关系,保持项目服务具有针对性、转接性、整体性和累加性。只有这样,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才能从“非专业”的处境中走出来,迈向专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广泛开展需要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技术和中国本土价值体系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实务原则。本文从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个别化"入手,分析其含义与思想渊源,进而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环境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时,运用个别化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适用这一原则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唐宁 《日本研究》2000,(3):F003-F003
日本的商品市场具有开放性与封闭性柔性结合的突出特点 ,外资打入日本市场是相当艰难的 ,但近年来确有很多外资企业在日本的商品市场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 :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拥有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 ;灵巧的市场营销技能 ;广泛利用日本当地的人材 ;本国母公司对在日子公司的支持等。归纳起来看 ,在日外资企业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  一、自主经营。首先 ,绝大多数的在日外资企业一般都聘用日本人做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他们拥有相当宽松的自主经营权。其次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只限经营战略、经营方针和公司…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经济擂台上,贸易与投资是两把“宝剑”,中国要渐臻佳境,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灵活地利用这两把“宝剑”,努力发展涉外经济。1 涉外经济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面向国际市场,生产 出口商品,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建立出口型企业结构,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技 术、资源、劳务输出,在国外举办的合资经济;进口外国优质产品,以增强国力的经济;引进技术、人才、资源,建立国内外供产销一条龙的全方位综合经济;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合资、外资企业,弥补资金不足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利用旅游资源,发展国际旅游、眼务业的创汇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战后以来,日本在对外贸易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地位的获得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有效管理,还有赖于日本的生产企业形式。本文将试对此作一分析。 一、日本生产分包制简介 日本生产分包制,是战后日本在发展主导出口产业中确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分工生产方式。也就是日语称作“下请”的分工生产体制。这一体制是以寡头企业,即发包企业为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同绩效取决于其技术知识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取得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是有效地吸收和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发展中国家能否有效地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将受到要素结构、资本水平、市场结构、贸易分工等因素的影响和约束.通过扩大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改善要素结构,提高企业进行技术模仿的投入,采取适合的市场结构安排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吸收.扩大贸易量和引进FDI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吸收有积极影响,但由于贸易分工模式和技术水平的差距,也可能对技术吸收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对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幼稚行业和落后部门进行适当的保护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梳理当前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两种主要范式———“实验社会心理学”与“本土(化)社会心理学”,揭示其与本土“历史—社会现实”的疏离状况,进而对其本体论的缺陷进行反思与批判,探讨以消解疏离为目标、以“本土(化)社会心理学”为基底、以“社会转型”为基本背景框架与研究内容、以本体论的重构为切入点与着力点的大陆社会心理学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一项定性研究,主要是探讨为转型期中国建立一个企业资源分割的基础模型。政府资源对转型期中国企业的生死存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政府资源分割机制整合到原始资源分割模型中,利用产权归属差异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并分析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与外资企业资源分割的过程。研究发现,只要中央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益不受侵害,最充分利用资源的企业将会赢得最后胜利;而凭借在政府和市场中获取双重资源的企业,在企业资源分割过程中也将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跨国公司人才溢出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区域人才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本土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引进跨国公司人才的这种显性方式,也可以通过隐性的项目合作等方式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中关于"本土文化与社会工作"入手,提出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学习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过程中,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文章进而以"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人我分际的理解举例,指出了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反省如何将案主行为放在本土社会脉络中进行理解,提醒中国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