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丹珍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29-35
[提要]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方式日趋走向丰富与多样。在藏区民间社区,格萨尔石刻已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和丰富的内涵,不但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参与民俗生活事项,并且成为社会教化、艺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表征。格萨尔石刻蕴涵了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以及格萨尔文本、音乐、唐卡、歌舞、藏戏等其他形式所无法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在现当代语境下,格萨尔石刻的传承正面临着如何梳理与反思传统与现代、创新与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石刻表征意义的探究,挖掘藏文化系统和史诗文化系统建构中所浸润的民族文化元叙事和元语言思维。 相似文献
2.
降边嘉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6):9-10
深入研究、认真总结丹巴县《格萨 (斯 )尔》人物石刻的创作历程和经验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扬光大 ,使之成为藏族新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 ,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2):34-37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广义文化视觉出发,根据实地考察和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格萨尔》文本和吟游说唱艺人的说唱这个文化主体;“格学”研究;《格萨尔》艺术;与《格萨尔》有关的民间故事、遗迹、遗物;与《格萨尔》有关的民间民俗活动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格萨尔文化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4.
纳日碧力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3):115-117
艺术人类学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艺术,重视本土观点,强调主体性、互主性,突出形气神圆融,彰显物觉和神韵的统一,追求生命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卫琪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67-69
神道石刻展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的重要成就,也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以及视死如生的厚葬和封建的等级礼制,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其在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其艺术风格体现了我国石刻艺术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李铁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27-329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研究及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的文化异同,借以发现和归纳文化的普遍性及特殊性。从考古学层面来看,凯尔特人是世代欧洲历史上若干基于文化单元交往而生成的松散族群,属于古代型民族集团,它的各支系分别参与了后世欧洲许多民族的形成过程;从民族学的研究视角来看,凯尔特民族并不属于同一个种族,因其活动区域的差别导致彰显出不同的种族特征;从人类语言学角度来看,凯尔特人在当今则仅意味着一个语言集团。 相似文献
7.
宋先世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2):59-62
在水族聚居区,分布着一种仿房屋建筑结构式样、用石料构筑的古代墓葬,上面多有内容各异的石刻雕塑.笔者在大量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对其作一初步介绍,以供各界参考.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李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4):100-108
许多人类学家认识到,艺术史能够为人类学家提供一种视野,即将艺术品视为观看的物化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面貌。时至今日,艺术学不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象牙塔中,认为艺术与日常生活无关,与民众的行为及社会的互动无关,只是一些高雅圈子里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产物。艺术的研究需要人类学的视角及养分。文章分别从后代主义思潮下的艺术人类学发展、艺术人类学理论、艺术民族志观点,概要描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理论命题、艺术人类学方法论的创新实践,以及对当前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美感研究要改变旧有的范式,可以艺术人类学作为立场,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形式、日常生活等的分析去探究人,通过对社会、心理背景和传统习俗等的研究把握人的审美生成和发展可能。把跨文化比较落到实处;以区域性的美学研究个案,勾勒可能性较大的地缘性审美发生、发展的脉络。进而挖掘各种文化区域中的生成机制、复杂的表现方式等,并以之作为解决当下美学研究困惑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杨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17-20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作为文化象征的特殊符号,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认识和“掌握”世界,抒发和展示出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画卷,具有特殊而珍贵的艺术价值。从文学视角看,名人诗文、稀世手迹成文苑奇葩;从书法视角看,书体俱全,精品汇萃乃书海大观园;从雕刻视角看,斑斓多姿,堪称石窟艺术之瑰宝。 相似文献
12.
李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4):91-95
美感研究要改变旧有的范式,可以艺术人类学作为立场,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形式、日常生活等的分析去探究人,通过对社会、心理背景和传统习俗等的研究把握人的审美生成和发展可能。把跨文化比较落到实处;以区域性的美学研究个案,勾勒可能性较大的地缘性审美发生、发展的脉络。进而挖掘各种文化区域中的生成机制、复杂的表现方式等,并以之作为解决当下美学研究困惑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吴晓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3):105-108
在对艺术现象展开具体理论言说时,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主要呈现出三个基本环节:遵循文化人类学田野方法,参与实践至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去,获得直接而完整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知识;基于文化整体观,对艺术生态作出全面的语境性把握,从而探究艺术活动的文化逻辑和生活特征;以艺术民族志的形式,在关注艺术现象的细节和场景中,使得具体艺术现象得以综合把握和书写。艺术人类学的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发力因此而得到有效实践和彰显。 相似文献
14.
王利兵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5-31
在海洋人类学发展的早期,文化生态范式一直主导着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并且直到今天仍有很重要的影响。海洋人类学的文化生态视角认为,海洋生态系统是产生特殊的海洋社会文化的原因,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海洋环境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会导致人们对于生活特定的应对方式和适应策略,从而产生一个不同于陆地社会的社会文化类型。但是随着海洋人类学自身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生态范式的缺陷,并逐渐转向其他视角和主题的海洋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方李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3):97-109
艺术人类学是伴随着人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类学界和艺术学界的关注,那是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感觉到,问题意识比学科意识更重要,问题研究和解决光靠一个学科很难做到,因此,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艺术人类学的优势就在于其视角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任何艺术都包含有技艺,对技艺的认识角度也是多样性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和社会的发展变迁有关系;与艺人们的知识构成和经验世界有关系;与艺人们应对生存的策略有关系;与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技能的运用有关系;与艺人们的技艺传承方式有关系等等。用人类学以及艺术学多角度的的观点和方法探讨技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探讨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构成了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康忠慧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73-76
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内外人类学家对风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文章对这些成果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赵秉理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21-24
文章认为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通过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人物肖像描写 ,对比反衬等艺术方法 ,描写主人公岭·格萨尔的性格特征 ,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泽仁拉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2,(1):124-126
舞蹈是人类独有的文化行为 ,要真正科学地研究舞蹈就必须真正科学地研究人及其创造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考察舞蹈的独特视角 ,即从生物和文化两个层面来整体研究和观察舞蹈现象 相似文献
19.
周爱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6):11-15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作为一种活形态的口头传统 ,一种人类口头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在经济大潮中被日益物质化 ,随着藏区“格萨尔热”的不断升温 ,英雄格萨尔王和史诗《格萨尔》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 ,正在为其家乡的旅游经济效力 相似文献
20.
杨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21-24
扎溪卡(即石渠县)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最高的一个纯牧业县,那里的石刻文化极为丰富。2004年10月,笔者亲临其地进行了考察。文章对扎溪卡草原上的石刻文化,从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典型石刻及其该地石刻文化产生与发展的人文与生态背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示出了扎溪卡草原石刻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