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谈《文化苦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发表在一九八八年《收获》(1—6期)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共14篇,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本校中文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我们认为,《文化苦旅》这组散文,对苍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番理性思考、生命感悟和人格透视,表现出对人类文化整体生存命运的关注,显示出一种由传统散文的“悟道”与现代人的开放思维交织而成的恢宏深邃的艺术境界,从而突破了传统散文的狭小气度和当代散文的浅窄情怀,体现了中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精神及新的走向。《文化苦旅》笔谈,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作了初步的论析和评价。 我们组织这次笔谈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当前散文领域的沉闷局面,以引起创作及评论界的注意,推进散文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收获》杂志发表系列散文《文化苦旅》的同时,还撰写了《关于〈文化苦旅〉》一文;今春,余秋雨先生应我校之请,在百忙中又著文《再谈〈文化苦旅〉》,阐述其写作意图。在此,我们除对余先生深表谢忱外,特将该文在本专栏中首篇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文化苦旅》评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中国当代散文领域里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并受到了不同层次的读书人的好评。这些都和它的题材的新颖性,思考的独立性,小说化的叙事形态和工丽灵动的诗性语言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方面对余秋雨《文化苦旅》创作上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一,寓理性思考于抒情的笔调之中,使议论更富情趣,可读性强;其二,不拘史实细节,不作表面描述,着力自由抒写与挥发;其三,合乎情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激活笔下的人与物,赋予其生命和动感。  相似文献   

4.
文化苦旅     
文化,踽踽独行,问:“何处是归途?”22层的天台,风很大,年青人面无表情站在栏杆边,一声叹息后,双脚离地,划过一道不算优美的弧线,落地。“就像你短暂而破碎的一生。”——文化苦叹。人已不能善待自己,还谈什么文化有否?目光明净的孩子,文化想与他来个拥抱。“不要理睬陌生人!”母亲抱起孩子,急步走开。人彼此的隔膜越来越深,还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吗?“走开,没长眼睛吗?”文化一缩身,疾驰的摩托车夹着一路尘土。看着对面的红灯与脚下的斑马线,苦笑而茫然。道德没有跟上经济前进的步伐,我真是老者无能吗?砰,一声枪响!一抹飞溅的血花,一个逝去的生…  相似文献   

5.
正余秋雨《阳关雪》原文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是属于散文的年代.余秋雨利用其学者身份一路且行且写.在他的纵横想象中,一种新的散文体式--大文化散文也应运而生.然而,由他所开创的"大文化散文"也对其创作形成了制约而难以突围.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依仗渊博的学识、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写下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余秋雨以其卓越的创造突破了当代散文的某些程式。我们期待他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文化苦旅》,是考察这一时期文化转型的重要文本,对于认识90年代兴起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有重要参照价值。《文化苦旅》借用"西部"意象,表现出的"苦旅"姿态和"自我感伤"趣味,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时期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迎合。《文化苦旅》在形式上保持了80年代关注民族命运的精英传统,但在内核里放弃了启蒙和反思的冲动,以"伪精英"的姿态开启了中国消费文学的新范型。  相似文献   

9.
读余秋雨散文总能给人一种宁静与厚重之感,寻这种感觉的来源:自然背景下呈现出的厚重的人文气息,无限沧桑和慧悟,哲学背景下显露的审美情趣。本文作者通过再读《文化苦旅》,从以下四方面来探历史背景下突出的独特审美心理,人生背景下显出的  相似文献   

10.
《西藏赋》的韵文句式、韵文语言、韵文用典、韵文结构基本遵循了传统骈赋的写作规律,同时作为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赋也有不同于传统骈赋的自身特色,它延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汉大赋。  相似文献   

11.
试论《西藏赋》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赋》的韵文句式、韵文语言、韵文用典、韵文结构基本遵循了传统骈赋的写作规律,同时作为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赋也有不同于传统骈赋的自身特色,它延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汉大赋。  相似文献   

12.
<文化苦旅>中的AABB重叠式词语主要由双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等类型构成.<文化苦旅>中AABB重叠式词语意义、句法功能都是值得研究的.同时,从<文化苦旅>中AABB重叠式词语的使用,我们更应该看到重叠式词语的发展和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论《我的安东妮亚》的文体审美特征李新藏拉·凯瑟(WillaCather1873—1947)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这位被当今西方批评界誉为“最具有美国精神”、“美国立国以来最伟大的女作家”,一生发表过十二部长篇小说、近六十篇中短篇小说、两部诗集和八部其他...  相似文献   

15.
《再生缘》表达了一种时间关怀,它不仅以诗意的方式记录了作者的生命历程和内在自我的时间之流,也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进入想像空间的契机,对抗时光的侵蚀。《再生缘》呈现给我们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过程,丰富地展现和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心理、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时间经验。弹词的体例特征使之兼具戏曲、小说之长,其边缘地位也使女作家可以创造性地发挥弹词文体的能动性,述说独特而复杂的女性经验和困境。同时,《再生缘》对女性自我的思考和呈现也反映了更广泛的明清社会文化的语境,即对时间、自我和欲望等问题的探求。  相似文献   

16.
17.
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刻意追求文体的互渗性 ,他的《但泽三部曲》在话语语体、文本、文体三个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互渗现象。格拉斯在这方面的大胆尝试使艺术形式获得了最大程度上的自由 ,也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堂吉诃德>的插入故事与主干部分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本文着重分析了插入故事的传奇特征,表现在传奇式爱情、传奇式人物、传奇式背景、传奇式情节、传奇式视角和传奇式行文等方面;进而分析了作者通过传奇文体传达出的传奇观念,即理想主义观念和封建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9.
《文化苦旅》的走红不仅得益于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并且与90年代初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出版、传媒与读者接受等角度考察《文化苦旅》的走红与当时文化生态的关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论文探讨了《朝花夕拾》开拓的寓沉重于洒脱的艺术风格 ,而《文化苦旅》则主要在两个方面继承并开拓了这一文风 :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的思索和探求。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精英知识群体 (包括作家 )在当代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