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前,人们认为西方有史诗而中国没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诗经》虽然与史诗有不同风格,其基本特点却是相似的,只是如同伏尔泰在《论史诗》中所说:“谁要是考查一下所有其它各种艺术.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中国先秦大史诗《诗经》因看它自己的制度与风俗,以某种类型的社会自己的思维样式,用形制宏伟的诗歌形式.比历史更为深刻地记录人类生产斗争和生活斗争。《诗经》所收的诗,从地域看,有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地;从作者看,上至公卿大夫,下至普通百姓;从内容…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了易健先生撰写的《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南方出版社 )一书 ,感到欣慰的是作者紧紧把握住了美与人的这种密切关系 ,把自己的全部论述都立足在人自身的需要 ,人自身的优化、完善、人的自我实现这样一种原发性本体上展开 ,从而充分地发掘了美学、美育学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深刻的人道主义的内涵。正如作者所指出的 ,从人类学的观点看 ,动物是以“完成品”的面貌来到世界的 ,而人来到世界只是一个“半成品”。用兰德曼的话讲 ,“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 ,另外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尼采说 :“人是尚未决定的动物”。柏格森说 :人…  相似文献   

3.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4.
自觉能动性是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里,毛泽东同志对自觉能动性的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从外延上看,自觉能动性使人区别于物——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从  相似文献   

5.
试论符号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论符号的功能涂德钧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代表作《人论》一书中认为,人不是在同单纯的物理世界打交道,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之中,一个自己编织的符号网中。他写道:“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交织着三条叙述线索:一,横的比较。通过“愚公移公”和《圣经》、“吴刚伐桂”和“西西弗斯”及其现代诠释的比较,力图阐明中国生命文化作为人类生命文化的共同价值蕴含和作为民族生命文化的特有价值蕴含。二,纵的比较。在中国传统生命文化演变历程中,“愚公移山”和“吴刚伐桂”作为两则自我批判的神话和仙话先后两次宣告了人的觉醒:人从对于神和仙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而中国现代生命文化又在一个更新或更高的层面上重复着同样的历程。三,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从“愚公移山”到“吴刚伐桂”及其现代诠释,体现了中国生命文化精神源流的底蕴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8.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9.
一 列宁曾经在《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中说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希腊哲学已拟出了所有这些部分 全部认识领域 各门科学的历史 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 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 语言的历史,注意: 心理学 感觉器官的生理学 这就是那些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列宁全集》38卷399页) 列宁这一教导,对研究哲学史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它简明而精辟地说明了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同时也涉及到了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有的人认为列宁这样说是有限制的,仅是一个侧面,而不是哲学史的全部。这种看法不一定对,因为通观列宁所写的《哲学笔记》的过程和中心思想,他是考察了整个哲学史的系统发展历史,考察了人类认识的知识领域,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并不是偶然的一个插句。  相似文献   

10.
我们需要打开所有尘封已久的门窗──读《世界禁书大观》林一民在人类文明史上,书籍的命运和人一样坎坷,冤假错案屡屡发现。远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仅因在著作《论神》和《论真理》中,对神的存在提出质疑,而人遭迫害,书遭焚烧。就连荷马史诗《奥德修记》...  相似文献   

11.
人的价值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马克思具体考察了人自身作为类的存在物的社会属性及人的价值关系的形成,他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①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看,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本质与价值关系的产生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质贯穿着价值关系,价值的产生和本质,是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过程相联系的。人的价值关系是客观的、历史地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时讲过:“人们为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首次完整地表述干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事实表明,世界历史思想是他把握历史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他对历史的批判,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思想。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不可能理解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一系列重大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  相似文献   

13.
书外寻真 点金成铁──试论新红学的非文学倾向夏荷张竹坡评《金瓶梅》说:看《金瓶》把他当事实看,便被他瞒过;必把他当自己的文章读,方不被他瞒过。(《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把小说当文章读,是一种文学性的研究;把小说当事实看,就是一种非文学的倾向了。胡...  相似文献   

14.
从世界历史上看,日本人民是最善于向外国学习的民族,他们勇于吸取一切先进的东西来改变自己落后的和过时的东西,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特点尤其引人注目,美国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在他1977年出版的《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引进外国文化,有过这样一段评语,他说:“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例子的。”①日本人在引进外国文化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的个性,这样就使日本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15.
鲍宗豪教授的新著《决策文化论》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具有开创性,填补了决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他跳出常规决策研究的视野,把决策纳入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来考察,揭示社会文化对决策的影响,并使决策文化的研究成为发展与完善现代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力面。但是.要把决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必须阐明:为什么说决策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鲍宗豪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人的活动从其生产文化产品、构建人类文化大厦、描绘人类文化史的视野来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二是决策作为人的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产…  相似文献   

16.
周秋良 《船山学刊》2008,(4):159-162
《西游记》不仅展示了观音的无边法力,而且还把她塑造成一个大慈大悲、充满人性的善神、凡神.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小说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各类人物对于观音的崇敬、虔诚心理,由此亦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观音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西游记》的这种民间性从一个角度证实了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民间世代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1)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思考;(2)“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以及(3)对作为一种现象的“人”的本质,尝试进行现象学的分析描述。从现象上看,人既是一种“能在”,也是一种“应在”,正因如此,人才有目的地、应然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过其符号化能力而具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因此能够积淀自己的文明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自身朝向未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般来说,紧扣题目所做的文章,结构应是严谨的。茅盾谈《蚀》的结构时,说他“是粘住了题目做文章”,然而他又说《蚀》的“结构松散”。这两者是否矛盾呢?(一)谈到《蚀》的结构,一般人都批评它松散,茅盾自己也说:写完《幻灭》之后,“我从头看了一遍,觉得结构松散,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份素材。”(《回忆录》)关于结构的松散,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曾具体论述过。它大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三个中篇的联结上看,是松散的。《幻灭》《动摇》《追求》的人物、事件各自独立,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19.
石人先生是香港极负盛誉的专栏作家。据他自己曾报导:“……那知我却还是个‘卖文一怪’,从严肃的社论,写到怪论,写到言情小说……‘同时见报’,最多时共有‘廿一块(专栏),你说是不是奇人?那里去找?”①在石人先生的众多专栏之中,最受人称赞的据说要算《星岛晚报》的《岛居闲笔》专栏了.我从来极少看他的专栏或任何文字,不能人云亦云的随便“褒”或“贬”。可是忽然有一天,送派报纸的工友却“额外”地送上石人先生的一篇鸿文《疵求》②。工友似乎是奉命转交给我的“挑战书”!因为,刚好我几天前在《星岛日报》开设《谬趣集》…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有关自然的看法,一般来说是比较混乱的,在很多地方,他的论述都是很随意的,而且往往充满着神话的色彩,因此,很容易让人感到他不是在很认真地解答他所提到的问题。柏拉图自己也确实认为,有关自然的知识只能是或然性的知识,而不能是一种比较确看的知识。或许这种想法对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他在解答自然是怎样生成又怎样变化的问题时,前后是不一致的,而且也显得零乱和随意。在有些地方,相当令人费解,黑格尔和罗素都曾谈到过这一点。而在另一些地方,他又像是在谈家常一样。比如,他这样谈到神,他说:“神就是善”,但接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