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文艺 《理论界》2010,(9):141-142
善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摩尔开创了元伦理学的先河,从语言上对"什么是善"作出了不可定义的分析。斯蒂文森从语词的情感意义上对善作出了进一步的讨论。但是只是从人的"直觉"或"主观情感"上来对善进行语言分析,难免会走向道德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相对主义。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对善这个概念从存在论基础上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A.J.艾耶尔同意摩尔未决问题论证的结论:道德话语中"善"或诸如此类的概念所代表的成分不可能还原为经验可证实的自然属性,但不同意摩尔的看法,即认为这个成分是可认知的.他认为,既然这个成分不是经验可证实的,那么,它也是无法认知的;规范性的道德话语不过是说话者情感的表达.他的情感主义由此开辟了伦理学的非认知主义的研究理路,在当代英美元伦理学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深化我们今天的伦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哲学家们以人性论为道德价值奠基,人性论的路径决定着道德价值的发生和成型及其最高形态.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采取价值论的人性论和结构论的人性论,并且这也是中国和西方的人性论的两条不同路径.由于持性恶论,荀子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就是积伪成善以化性,而且善的制度环境和价值系统来自人性外部--圣人的制作,因而特别重视"礼"的规范,教化的最高境界是"全"、"粹";由于持结构论的人性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是促使心灵的各成分把自己的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让理性与情感、欲望相互涵容、化通起来而成伦理之德,并且认为这有助于整体生活之"好"--至善,从而获得道德价值,其最高境界则是理智自身功能的发挥(自己思考自己)--沉思,这是最自由的活动,是最高实践,也是一种至福.解析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这一个案,有着普遍性的价值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第一,需要的客观性问题.我国的满足需要论不同于西方的满足需要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需要都是客观的.需要并非都是客观的,以需要都是客观的为基础论证价值的客观性是片面的.第二,需要的合理性问题.主体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以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和理论混乱;如果把这种观点的逻辑贯彻到底,在实践上就会产生误导.第三,事实混同于价值及其原因问题.在价值哲学理论中,认为满足需要就有价值,实际上是把事实混同于价值,其思想根源正是快乐主义.第四,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之所以用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用马克思说的使用价值来理解哲学价值.这种理解是不能成立的.从哲学价值的本质来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使用价值则指物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满足需要并非都是善的.从外延来说,使用价值主要指物的有用性,通常指功利价值,哲学价值则不仅包括功利价值,还包括超功利的真理、道德、审美价值等.把使用价值混同于哲学价值,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使用价值能满足需要,能产生快感,这种看法从思想根源上说也是快乐主义.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习惯于自下而上从词项之意义出发去理解语句进而把握推理,推理主义者则倒过来由推理去解释语句和词项,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决定于它们在人类推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我们在理解他人主张或掌握某些概念时应重点关注它们如何充当某一类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或是其中的一部分)。当这种革新观念的理论效应正在当代认识论、语言哲学等领域持续发酵和释放时,不应忘记它的逻辑学根底和渊源。然而,推理主义并非简单地抬高现代逻辑的价值,毋宁说,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理解逻辑学的本性及地位,尤其是逻辑与当代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哲学家们在把肇始于逻辑学领域的推理主义路径发展成为全域性的语义推理主义的同时,也在整理和重塑现代逻辑的基本观念,从而使得我们对“何谓逻辑”“逻辑的认识论”“逻辑与理性的关系”等根本性逻辑哲学问题的回答,呈现出新的面向和复杂性。作为逻辑与哲学深层互动的最好例证之一,推理主义的诞生及其在当前哲学界的影响力表明,逻辑学并未失去它曾在20世纪哲学研究中所享有的“引擎”地位。  相似文献   

6.
尊严与价值的关系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扑簌迷离的问题。通过对康德哲学中内在价值和绝对价值概念的分析,我们主张,绝对价值和内在价值是对尊严之价值属性的描述,而非定义。有些康德主义者们认为,康德将尊严定义为价值,并进一步将其视为尊重人这一道德命令的根据。事实上,这一观点与康德哲学的思想存在分歧,因为在康德哲学中,价值概念不可能成为道德命令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价值情感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世界观的现代转换、人的生存方式的现代位移以及启蒙运动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失败导致了价值情感主义的产生。它拓展了价值哲学的研究领域,提示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内部困境;促进了个人自由。但它的实质是价值相对主义,它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普遍性、一致性、确定性和非个人性,使道德评价和判断已全然失去统一性,并带来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8.
勾振东 《理论界》2009,(7):88-90
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与哲学"价值"二者内涵不同,是一个同形词而两个范畴;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在内涵上强调重点不同,且涉及的外延大小有别;日常生活和一些社会学科中所说的"价值"比哲学"价值"外延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价值论对价值本质的认识是片面的;哲学"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其价值尺度具有主体的原则性和积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论黑尔的价值语言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尔认为,价值词既有评价性意义,又有描述性意义,评价性意义是第一位的但也依赖于描述性意义;价值判断具有规定性,是规定语言,同时,它又具有“可普遍化性”;价值推理是可能的,但前提中必须至少有一个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刘奔是我国价值哲学的开拓者之一,对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价值哲学刚刚在我国兴起,刘奔、李连科合作写了一系列研究价值论的论文,特别是1982年他们提出了关于真理观与值观的统一的见解,对我国价值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奔、李连科还深入研究了实践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刘奔认为,价值论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念作何种理解,从最本质的意义来说,是关系到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重大问题.刘奔认为,价值关系是现实世界对人的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现实世界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这是对价值本质的精辟概括.他认为价值关系是人作为主体的特有存在方式,价值是相对于人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而言的.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刘奔对价值哲学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两国价值哲学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罗蒂通过对传统媒介语言观的拒斥,阐述了他的语言偶然性思想,并进而论述了自由主义社会的偶然。罗蒂认为根基的铲除并不能过渡到对于价值的否定,只要我们抛弃传统的哲学和语言观,无需哲学奠基就能够捍卫这些价值。罗蒂给我们展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下捍卫传统价值的超人智慧。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中国哲学领域,价值的问题并非仅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于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这些问题之本质的核心,这是由传统中国哲学自身特色所决定的。与主流的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价值实现视为核心价值不同,名家哲学更强调对纯"名言之域"与"现象世界"的区分,更专注于"名言之域"。虽然同样重视"正名实"问题,但是名家与儒家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有根本的不同,更体现出一种"爱智"倾向。我们可以将之视为名家哲学的精神特质与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释了实用主义的哲学创新所在,即: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思经验世界,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价值世界,它的真理观拓展了价值论在现代哲学认知理论中的含量;提出具有存在的客观性的价值世界应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认为从效用的角度研究建立在事实真理上的价值真理是真理问题研究的更高阶段的任务和解决价值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终极关怀的观念机制,揭示了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人格理论的哲学意蕴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的人格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习与性成"、"继善成性"是其人格理论的哲学依据;"人苟有志,性亦自定"是其人格理论的修养方法;"诚"在王船山人格理论中起着基础性的地位,而践行更使这种人格理论具有笃实的品质;实现成人之道是其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船山人格理论促进了儒家理想人格和近代理想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闫睿颖 《江淮论坛》2006,(2):114-118
方东美的情感指的是人类天生具有的对真、美、善等价值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文力图回到方东美自己的角度,探讨其得失。这种探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更看重情感而非理智的中国传统哲学,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情感价值体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中国心灵,对现代生活的警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哲学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融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 ,认识活动与价值活动、真理追求与价值追求是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融通的基本特征是价值统摄认识 ,即“以善统真”。融通的主要表现是 :认识主体的价值规定、认识对象的价值选择、认识过程中的价值参与、认识目标中的价值意蕴。这种融通思维对于协调价值与真理、应然与实然、人文与科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西方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贯穿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的矛盾和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逻辑上包括二者的存在关系和价值关系两个不同的向度,在理论上则表现为方法论和价值原则两个不同的侧面。西方哲学在其历史发展中环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这种争论既展开于社会历史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实践哲学”领域,也体现在一般方法论、认识论及本体论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 ,物理主义者和非物理主义者围绕感受性质是不是物理的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 ,F .杰克逊以他的知识论证向物理主义做出了尖锐的责难 ,物理主义针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击 ,并在同化反常中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9.
李薇 《社会科学》2024,(4):32-41+180
同情在以哈奇森、休谟和斯密为首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情感主义者用来调和个人的善/利益与他人的善/利益,树立以利公/利他为客观标准的道德观的核心概念和原则。然而,同情并非一开始就居于该流派的核心地位,而是经历了由一种特殊情感到同情共感的心理机制的发展历程。鉴于此,将同情置于情感主义流派的整体视域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不仅可以辨析不同情感主义者对同情的差异化理解,还能厘清他们在同情问题上的继承、批判和发展的逻辑关联。如此,同情在整个流派中的位置也将得到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也遇到相当的阻抗和困难.深化文化哲学研究,需要关注中国国情与西方的不同,针对中国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提炼自己的主题,需要明确地回答文化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需要克服传统的认知中心主义的局限,大力倡扬一种文化-价值的视角,努力实现真理与价值、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促进中国人的观念转变,顺利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