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晔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6):70-74
《楚辞》神话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地域特点:一是原始质朴;二是鲜明的自我意识;三是敬鬼好巫风俗;四是太阳神崇拜。文化的地域差异能改变神话本初的面貌,交融民族性与个性,从而产生文化的变异。神话在这个方面的变异与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两类不同的发展模式,使神话产生新的变化,同时也是神话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
胡仲实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再造人类,是两汉时期出现的一则神话。据《路史·后记》卷二引《风俗通义》云:“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祗置婚姻,合夫妇也。”然而,这并不是伏羲和女娲神话的原始面目,从有关古籍的一些零星记载的资料来看,两汉以前,它们应当是几个来源不同和性质不同的神话。 相似文献
3.
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学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尧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8(1):7-19
本文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分析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内涵,通过与中国始租,感生神话,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美洲,澳洲等具体神话的比较,着重剖析该神话中的生殖崇拜观念及中国上古生殖观念的发展线索;透视出神话的生命象征意义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象征,试图指出人首蛇身的文化心理成因,揭开原始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刘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157-160
伏羲、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早且具有浓厚“农神”色彩的两位创世大神。伏羲、女娲神话的原始形态初见于战国时期,成形于西汉。他们的图像产生于战国时期,定型于西汉,于东汉时期标准化,魏晋以后趋于人格化。在此流变过程中,以农神信仰盛衰为线索的农业文化现象贯穿其中。因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可以对早期农业与社会、政治、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杨耀健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5):761-763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7.
大禹出生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亦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2):50-51
神话和历史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它折射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禹出生神话的两种版本,实是说明从母系演变为父系氏族过程中,男女地位和观念形态的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8.
吴慧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1):76-78
书法作为汉文化中的一门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与汉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书法艺术的载体———文字的象形性影响甚大。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 ,正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书法用笔以“中庸”为基本原则 ;书法以“中和”为最高理想 ;书法品评必须以人品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女娲、伏羲神话是中国神话史上流传最长、演变最多的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以后,逐渐靠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这就似乎为这样一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即伏羲、女娲相互联系起来以至与洪水兄妹婚神话三者联系起来可能是在南方完成的.于是,女娲在作为女性氏族首领、地母、造人神、高禖神等等之后,与伏羲连称并列,更明显地突出了其生育崇拜的意味,与伏羲一道成为整个人类女性和男性始祖神,以至阴和阳的象征(在北方地区).当其随着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南方以后,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神话中藏葫芦避洪水繁衍人类的姐弟或兄妹. 相似文献
10.
彭继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5):15-19
富高智慧的土家族人民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土家族传统文化凝结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艰苦奋斗、敢于反抗、惩恶扬善等丰富内涵,并通过各种民俗活动、祭祀活动、文人文化、民间文化及与各民族文化交流表现出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谭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8)
道教神话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神仙信仰为内核,其生成具有历时性的阶段特征和共时性的稳定构型.道教神话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其他神话的继承、改造和渗透上,其强烈的现实生存关怀是其不同于其他神话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3.
徐卫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4
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浓缩着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相似文献
14.
15.
汪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人们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生存,不同的生存方式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为文化的地域特征。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文化南移现象。宋王朝立国后,鉴于五代战乱的历史教训而大力提倡儒学,同时由于科举选士中的区域性差异,遂在宋代士人心中形成了重北轻南的人文特征,因此也形成了我国文化史上鲜明的地域文化景观:北方经史之学发达而辞章之学欠发达,南方则反之。靖康之难,促使北方的经史之学最终在南方扎下了根,也标志着古代文化南移暂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6.
梁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124-125
本文将从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概念的研究现状出发,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主体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张含金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语言样式,庆阳民歌由于处于陕北民歌和宁夏花儿两大民歌强光暗影下鲜为人知。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再度被关注的新形势下,重新认识和发掘庆阳民歌也尤为必要。本文从庆阳民歌的具体地域性和民风习俗方面分析和论证了庆阳民歌的特点及语言样式。 相似文献
18.
谭敏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69,84
宗教与神话具有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道教的发展也离不开神话的佐证与传播。道教基于宗教本身弘道的需要,对神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秉承着万物有灵的观点,凭借变形的手段,继承、改造和创造神话故事,使道教神话成为中国神话宝库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意象——关于宗教与科学的起源和二者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6)
本文通过对伏羲、女娲神话所蕴涵的文化意象的分析,推导出关于人类文化中宗教与科学的起源和二者关系的一些看法.作者认为,与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同步,宗教与科学是同时萌芽,互相包融的;随着各种文化形式的分化和发展,它们才各自成为独立的领域,并呈现出二者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与人文精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小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6):141-147
甘肃非物质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这是在甘肃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传承的一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质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伦理价值、道德情操发生着深刻嬗变的时代,非物质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