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先生曾写过一部《苏东坡传》 ,称苏轼为中国旧文人的典范 ,对此大概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不过如果我们说林语堂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典范 ,则可能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因为一说到现代文人 ,则很多人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认为他才是现代中国文人的代表人物。那么林语堂就真的没有资格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 ,或者至少是其中的某一群体———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另一面 ?答案看来不能是否定的。自然 ,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中人们往往最喜欢鲁迅 ,我也是如此。这当然没有什么特别 ,甚至可以说不能免俗 ,因…  相似文献   

2.
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几位曾经非常边缘化的作家 (比如张爱玲、钱钟书等 )的命运相似 ,林语堂也有一个长期被人遗忘却又一夜之间突然走红的接受史。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一直是一个反面或消极角色 ,鲁迅的匕首曾经毫不留情地刺向他以及他的闲适小品 ,而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鲁迅的评论几乎就是对林语堂的“终审判决”。林语堂之被重新“发现”还是借了改革开放的光 ,他差不多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政治社会到经济社会——同时浮出水面的。中国社会转型在文学史上的体现 ,最主要的恐怕要算文学史书写的政治色彩与政党意识形态色…  相似文献   

3.
1995年以来,林语堂研究领域新人辈出,继80年代万平近、施建伟两先生之后,陈旋波、王兆胜、汤奇云等后起之秀,无不把审视的目光投注在作为20世纪文化名人的林语堂及构成其特异文化景观的林语堂在海内外的文学和文化活动上.新一代研究者均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或通过对于东西文化的类比与参照,或通过对其人生哲学、生活理想的阐释,或通过对其作品中文化叙事的解读等,力求透过历史和现实的重重烟幕,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东西文化因缘,领悟林语堂精神世界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王德威先生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一文中提出 :晚清狭邪、公案侠义、谴责、科幻小说四种文类其实已经指涉了 2 0世纪中国“现代性”有关欲望、正义、价值、知识范畴的四个方向 ,但最终却只演进成了“五四”文学一种模式。问题不仅仅在于“感时忧国”的现实主义不脱文以载道之志 ,还在于这种“现代性”具有一种自居正统的排他性思维 ,于是晚清“现代性”的诸种可能就这样被毫不容情地压抑了。王德威对于这些丰富的可能性未能得以实现的种种惋惜 ,未免过于沉湎于历史的偶然性。这其实是传统力量的一种延续 ,它在后来的历史中继续得到了验证 :2 …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的散文家,陈西滢发表在《现代评论》上的《闲话》依然有艺术魅力。是什么使这些文字能跨越历史流传至今?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陈西滢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的这些文字对当时舆论公共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80年代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林语堂给人的印象是片断而模糊的。通常是述及语丝派时闪露出林语堂怒目金刚的一面,说到30年代“论语派”(或称“闲适派”)时,林语堂则变成以倡导幽默、闲适与性灵来替当局粉饰太平的白鼻梁小丑了,此外便难觅其踪影。80年代以来,随着林语堂作品和十余种传记与论著的出版,以及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播出,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语堂。但是,对这样一位文化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如何理解,对他在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诸方面的建树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怎样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王…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1936年以后长期侨居美国,为向西方国家读者宣传中国民族文化作了不懈同努力。他用英文写作的《苏东坡传》,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此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动笔,1947年完稿,由纽约约翰·黛公司,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先后出版。此书原文为“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angpo”,似可直译为《心旷神始才智卓越的人物──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70年代台湾出版朱碧云、张振玉两种译本,均译为《苏东坡传》。本文以下简称《苏传》。林语堂为苏东坡写传的念头,据他自己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他…  相似文献   

8.
左林霞 《江汉论坛》2006,(11):142-143
已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多侧重于以地域意义上的“西方”作为参照系,无论是以晚清为起点的论史框架,还是以整个20世纪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生成和发展的叙述段落,其实都隐含了文学“近代化”或者“现代性”的价值诉求,这就昭示了中国当代学者潜隐的“二元”化取向,即在新与旧、古典与现代之间作出义正辞严的了断,内含的价值取向即是达尔文“进化论”式的舍旧取新,唯新是务。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国身份何在?将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国性”寄寓在汉语言文字的表述工具层面之上是否是对文学中国性的偏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  相似文献   

9.
重庆作家刘运勇的新作—长篇小说《青棘》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世界:位于渝湘黔边界的武陵山区是苗族聚居地,大大小小的苗寨依山而居。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苗族人在这里过着封闭、落后而又自足、悠闲的生活。也正因如此,苗族的文化得以保留,苗族人强悍的性格与淳朴的民风  相似文献   

10.
现代法哲学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尚是一片正在开垦的处女地。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万斌副教授所著的《法理学》,可以说是作者在这一领地里辛勤耕作所收获的一个硕果。这是一本以教材形式撰写的论著。在这部近25万字的论著中,作者刻意追求的是严肃深沉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精当的探讨是作者对法的主体性探讨。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的那样,理论探讨必须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11.
《周易》问世之后,便带给读者层出不穷的疑惑.书中八卦、六十四卦符号,隐奥难解的卦爻辞,无不充满了奇幻神秘的色彩.以至象孔子这样的哲人,也得费“韦编三绝”(把编系书简的韦带磨断了三遍)的气力来读《易》.魏晋人将它视为“三玄”(《易》、《老》、《庄》)之首,正见它“玄奥”之甚.南宋的朱熹,更喟然慨叹说:“《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同学又是同行,几年前当我闻知张应杭君正埋头于《伦理学》教材的著述时,显得不太理解,毕竟国内已公开出版了太多的伦理学教材了。可当我拜读了他寄赠的《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后,便马上有写点什么的冲动。原因有二,一是觉得该书的确是作者精心探求学科新体系的一部力作;二是也觉得其中又不无可进一步商榷之处。 首先,我觉得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国内伦理学界探求学科体系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颇多新意。主要表现为:其一,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把认识论引进了伦理学,对道德上的“善”的探讨,始终立足于“真”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整个伦理学学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最为普及的思想恐怕要数毛泽东思想了。这给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者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造成了艰难。一是把人人皆知的东西再拿出来,即使相当系统,许多人也会不以为然;二是要恢复被扭曲的思想的本来面目,亦非一件易事。但是,总有知难而进者。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上,刘广东同志就勇敢地迈出了新的一步。他经过数载艰辛积累和探索而撰写的《毛泽东伦理思想简论》一书,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种30多万字的著作,不仅开掘了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比较系统地探索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比较完整地概括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基本理论。如此系统地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著作,这在国内还是第一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新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锡海教授的新作<现代化与犯罪研究>是作者继<文化与犯罪研究>之后又一部犯罪学研究力作,也是中国犯罪学领域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走进现实的法律生活——评《送法下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苏力的《送法下乡》在已有的法学知识谱系中 ,细致地运用学术策略 ,将被忽略的依存于中国基层司法运作中的另类法学知识予以凸现。这种知识不仅是新型的 ,而且是“中国化”的 ,因为它是在中国的“基层”具体事物关系以及具体生活需要中生发的。作者指出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将具体事物关系和需要中的法学知识加以提升 ,不仅是法学知识的重新解放 ,而且是法学学术的有益增进。作者研讨了《送法下乡》的叙事方式、叙事角色定位以及其中的学术意义。此外 ,作者分析了《送法下乡》可能存在的问题 ,指出针对中国基层司法制度而言 ,它也许不能成功地解释其中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凡有心浏览一下报端就会发现,许多外国学者在比较中外发展优势时往往认为,中国的优势之一就是中国人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个传统的形成自有孔老夫子的贡献,是他首先把教育推广到民间,而把教育大众化从国家制度上加以规范则始于汉代。从耳提面命式的教育发展到知识信仰的系统教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更是统治者刻意培养高素质治国人才的强烈诉求。正是在这个立意上,姜维公教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潜心苦研,撰写出洋洋三十多万字的毕业论文《汉代学制研究》,如今又精心推敲,付梓刊行,可谓学术界一大幸事,难道不是吗?书…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阅读了秦正为副教授所著《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颇有感慨。该书对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既考察了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形成原因和条件,也论述了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详细分析了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国内战略、国际战略和党际战略,还对与斯大林国家利益观密切相关的斯大林马克思主义观和世界历史观以及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历史地位、国内外影响、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进行了综合评析。该书不仅在内容上对“斯大林国家利益观”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诸多创新,总体而言是极富新意和启迪的一本著作。  相似文献   

18.
<正> 刘奎林教授历经15年辛勤耕耘,终于完成了开发人脑潜能的新作《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一书,现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以下简称《灵感》)取钱学森教授关于如何研究“灵感”的10封重要信件为代序,全书共十五章,可分为有机联系的三个大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作家整体崇尚西方和批判传统的情况下,<红楼梦>恐怕是少有的例外,它普遍受到关注、热爱和崇拜.林语堂也不例外,他平生的最爱是<红楼梦>.<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塑造、家庭文化叙事,尤其是其精神血脉已浸润于林语堂的文学人生之中,也深入了林语堂的精神和灵魂,这自然提升了林语堂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品位.不过,由于过于崇拜<红楼梦>,一味沉溺于模仿,缺乏超越性意向,这是林语堂的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改善食品物流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物流效率则是扩大消费空间和提升我国食品消费整体水平的关键.由此,人们不得不思考:在中国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