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近几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以空前的繁荣推出大批优秀的力作。其中不少以忧患意识为基调的作品以其大胆的揭露、深邃的反思启迪人们对当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道德、伦理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思考,报告文学作家们敏锐的思想与艺术触角,多方位地伸向了决策中心、政治疆土、学术领地、伦理范围……。本文拟就忧患意识及其功能、忧患意识所  相似文献   

2.
"新五性"是笔者针对报告文学的"旧三性"而从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它既为文体特性,也是价值标准.它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观念更新与审美新变.这一点,在史传报告文学与问题报告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而张正隆、陈启文与阮梅作为其中不同年龄和文体流派的新老作家,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以他们为例进行补充论证,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报告文学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倾向。通过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所显现的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性、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类生存意识话语的关注与表现的探讨,归纳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我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少有的报告文学热,它以显赫的业绩活跃于中国文坛。本文试图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加以美学的分析,以期争鸣。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当我党粉碎了“四人帮”,翻开了中国历史光辉的一页的瞬间,当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时代“惯性”中跳出,尚未从余悸中解脱,报告文学就以其敏锐的洞察时代风云的嗅觉和触及社会生活现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张立国,孔繁英文学在沉寂,报告文学也在沉寂,沉寂是低谷,是滑坡,也是反思与积淀。事实上,沉寂期正是评论家们的黄金时期,这时才真正需要评论家们去总结、反思、探讨,用理性之光去透视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文学现象。然而,新时期报告文学走...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对新时期以来大量西部报告文学的阅读和梳理,从总体上对西部报告文学三十多年来的成绩进行总结归纳,对西部报告文学在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创作继承与突破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进行探讨,进一步发掘西部报告文学对于整个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创作的贡献,以及它在西部大开发中,对形成积极、先进的西部文化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包蕴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成了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根红线,它不仅是作品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内在风骨。民族精神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发挥自身真实性的同时,比小说、诗歌、散文等更贴近时代和人民,因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表现在知识分子题材、体育题材、有关记叙“两弹一星”的作品、改革题材中,甚至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爱国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陈祖芬是新时期以来一直活跃在报告文学创作阵地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全国历届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唯一的“五连冠”获得者。她的报告文学有如报春的花朵 ,改革的颂歌 ,且题材广泛 ,善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 ,感情细腻 ,饱含哲理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则是她报告文学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9.
简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得与失柏文猛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之景观:题材和表现视角的开放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从封闭中解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开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急剧变革的年代里,作家内在的诸种观念也发生着全新的变化。由于...  相似文献   

10.
一 知认分子题材大规模地涌进报告文学领域,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是和新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新变化、新形势分不开的。 从五十年代末到打倒“四人帮”的二十来年中,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文艺作品中,都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特别是文革十年,极“左”路线把中国知识分子的面目和作用,歪曲、糟踏得面目全非,从肉体到心灵对他们进行了严酷的迫害。因而新时期到来后,随着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开始,对中国知识分子给予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也就自然而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从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新闻性之时效性的框框,而把“冰冻新闻题材”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并在题材、人物和情节的处理,艺术结构的革新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推动报告文学创作及其文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样式,它的繁荣往往同社会变动密切联系,因此可以作为考察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的关键变量。将报告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置于改革开放语境下加以考察,能够梳理出当代中国文化与传媒中纪实精神演化的轨迹。在报告文学的发展演变中,孕育和涵养着新时期社会纪实美学,这也构成理解八九十年代报业、电视改革以及"新纪录运动"等文化进程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论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90年代报告文学不但未"批判退位",而且走向了深化、成熟与自觉第一,问题报告文学不但未成为"明日黄花",而且已向纵深发展为重要品类;作家们不但未"自动放弃批判",而且坚持了精神操守;第二,90年代报告文学并非"趋向甜蜜化",而是适当调整和正确处理了歌颂与批判等关系;即使是没有"深刻批判内涵"的"颂歌",也与"战歌"相互补充;第三,"泛批判"报告文学不但未导致批判"钝化",而且促进了批判"深化";"特指"批判与"泛指"批判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最后,产生"退位"说的原因是未全面、深入从整体上把握80年代与90年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作为时代的产物,曾曾辉煌一时,引领时代潮流,然而新时期,报告文学非但风光不再,且面临消弭的危机。报告文学只有扎根社会土壤,贴近百姓生活,不断向深度报道方向发展,积极促成与新媒介的借鉴、坚守报告文学的基本特质、提升作家素质与理论界水平等,重新赢得大众的喝彩,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评论家冯立三先生曾说,在三类(问题报告、英雄报告、历史报告)报告文学中,“英雄报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我们在创作组织和评论工作中的一个缺欠。这类报告文学并非都是平庸之作,即令佳作较少,我们也有责任予以扶植。”奋斗在体坛艺坛一代有为的文体工作者亦可谓是一类英雄。事实上,新时期描写这类英雄的报告文学还是具有相当实绩  相似文献   

16.
孟晓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优秀毕业生,又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女硕士。系统良好的专业教育和知识结构,聪颖的天资和勤奋的实践,使她成为新时期重要的有特色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几年间她以几十篇报告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现和宣扬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①同时,这些作品也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作家的风采。孟晓云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进一步繁荣创作,使文艺更好地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中,时代精神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报告文学由于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统一的特点,要求把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因此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对时代性的要求就更为鲜明和强烈,更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什么是我们今天新时期的时代精神?这是文艺工作者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在文学门类中可谓处于领先地位,是有突出成绩的文艺部门之一.但是,在1985年至1989年上半年之间,它的"领先"却掺合着自由化的流变现象,使报告文学一度失去独立品格和价值取向.之后,文艺界经过治理整顿,有了转机,但一些问题还未触及.为了使报告文学创作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轻骑兵"的  相似文献   

19.
虽然女作家们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并不刻意彰显“女性写作”的色彩,但她们的作品还是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女性写作的特色。以第一人称叙事、散文化的倾向和非叙事话语的适度言说等,构成了新时期女作家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部作品情节的发展、主题的深化是由人物的参与而构成的。泰门、阿尔塞斯特作为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了恨世、厌世情绪和忧患意识。本文以《雅典的泰门》《恨世者》为例,从人性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二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阐释二人忧患意识的阶梯发展情况及不同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