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权论与海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汉从海洋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海权的重要性,认为海权具有毋庸置疑的国际政治权力价值,而陆权则很难成为权力政治中的支配势力。他的著名观点是谁能有效控制海洋,特别是控制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与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能成为世界大国。在这方面,英国和美国的实例是马汉海权论的重要依据。但是,马汉在论述海权论的同时,也关注到陆权的存在及其与海权的对应关系;其中所揭示的海陆关系是地缘政治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在这方面,亚洲的实例是马汉论述海陆关系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海权发展的主要战略指针,马汉的"海权论"不仅认为海权对国家存亡兴衰和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还提出了发展海权的六个条件。这对海权发展滞后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中国海权发展战略可以从中找到可资利用且与切身利害相关的警训。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海权、陆权及其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地缘政治理论嬗变中被各派理论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以往关于海权理论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马汉海权论的评介,而对其他学派和学者对海权及其相关问题却一直缺乏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以地缘政治理论为线索,梳理了近代以来各种地缘政治理论中关于海权、海权与陆权关系的分析,并就海权理论对国际政治现实的分析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张峰 《太平洋学报》2012,20(6):80-88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社会再生产角度论述了海权思想,新航线的开辟、工业革命、航运、殖民地、世界市场是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的五环节。马汉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论述了生产、海运和殖民地三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海战史的角度论述了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关系。本文认为,这两种海权思想既有共性又有本质差异,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海洋的重要作用。海权思想对于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强大海军、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以来,备受西方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的马汉海权战略思想,是建立在以海外贸易和海上力量相互结合为特征的“地中海模式”基础之上的.这种“剑与火”的海权战略一直影响着欧、美洲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国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权意识或海洋意识,是一种与西方海权思想迥然不同的“郑和模式”.这种模式的“文明海权”是建立在不以侵占他国领土和权益的友好交往,以传播中华文明和追求国际和平秩序为价值目标基础之上的.故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中国海权战略思维嬗变的历史回应,也是中国现代海权之嚆矢,而且应成为世界现代海权构建中的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在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欧洲,而后迅速传播到美国,对当时的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适者生存的思想曾经被主要用来支持国内的商业竞争,最后却被用以支持海外扩张。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马汉海权思想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的影响,把国际关系基本上看作是直接利用战争或者间接利用经济竞争追求利益和生存的达尔文式的斗争。本文认为,诸如"适者生存"的生物学思想,尽管具有自然科学的价值,却不适用于对社会的理解;对于人与人之间或国家之间竞争的价值判断,必须以社会学意义而不是所谓生物学意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地缘政治学的三种研究路径:地理要素、权力政治、战略分析。针对1868年明治维新至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这段时期,日本的海权崛起为何逐渐走向失控这个议题,提出的自变量解释是体系变革,它涵盖权力结构、地理因素与攻防平衡交互影响等;国家的战略塑造能力是中介变量,包括:战略对手的塑造、国内共识的形成、地缘学说的吸收和运用、联盟战略构成等。结合海军与陆军部门的竞争关系、国内政治与外部战略环境的交互影响、地理与历史的基础性作用、对马汉、豪斯浩弗等地缘学者的历史影响考察,以及近代日本先后针对中国、俄国(苏联)和美国进行的战略调整优劣进行评估。最后得出结论:国家的海权发展应有大战略思维,片面追求军国主义和穷兵黩武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8.
海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航空母舰是海权的主要支撑。中国海军战斗序列的航空母舰将对中国海军转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维护中国海权的有生力量。这样的海上武装力量对于中国这样的陆海复合型大国发展海权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从海权、航空母舰和中国海军转型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力图对建立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攻守兼备的海军基础上的中国海权发展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宿命,高度关注海洋、航运、世界市场、海战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的海权思想,在其著作中提出分工、航运、市场化、海军是海权的四要素,并阐述了四要素的关系:国际分工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世界市场,而航运是分工与世界市场之间的枢纽,海军则起到了海上安全的保障作用。本文试图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的海权思想体系,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对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权论作为地缘政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一直随着国际社会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与时俱进.随着新军事变革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这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战略学派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本文将从新军事变革的角度论证海权论已从冷战时代向后冷战时代转变.作为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产物,冷战时代的海权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国家经略海洋的需要.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信息化的海权,即后冷战时代海权.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出现不仅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丰富和发展了海权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上执法主体以海警为主,海事、海军为辅。一般来说,海上执法时如遇有以下情形可以使用武力:行使自卫权、行使执法权受阻和打击海上犯罪。海上执法中的武力使用应当符合“必要且合理”的原则,并按照国际通常程序进行,即使用武力的警告、进行警示性射击直至对船体的武力打击。武力使用必须根据有关授权、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军队的条令和条例进行,并按照规定程序请示报告。同时,海上执法中的武力使用还要受我国批准或加入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约束,使用武力不当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2.
时会永 《创新》2013,(3):122-125
广西作为惟一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大开发中惟一有海的省区,海洋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洋文化的传承则关乎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实现。广西传统海洋文化中蕴藏着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广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强区目标的实现,要求广西传统海洋文化必须融入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建构平等、至善、开放的现代海洋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理念在海洋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国际性的社会工程。知识所反映的发展规律可以形成说服其他行为体参与集体行动的软实力。引领未来的海洋治理需要我们具备提出治理方案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制度建设,构建区域性制度、领域性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要赢得全球伙伴的尊重,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公正、合理、可持续的海洋秩序做出贡献。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团结在理念和利益方面的志同道合者,支持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海权论认为,世界大国持续繁荣与安全的关键在于对海洋的掌控,而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濒海国家发展海权将不得不面对其地缘政治条件的缺陷带来的诸多两难困境。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海上力量相对不足的不平衡状态,对发展海权的需求增大。中国要发展的海权是基于国家主权与国际海洋法基础上的合法海权,而不是近代西方列强追求的全球性霸权海权。陆海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同时发展海权与陆权的两难困境.为中国的海权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国际制度及其运用成为海权演变的基本方面。海权的国际制度"资源"包括四种要素:国际海洋法、利益协调制度、安全互信制度和海军军控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有助于实现国家间海洋利益的分配,或有助于国家对海洋利益的维护。海权中国际制度的"运用"包括两种模式,即"制衡"与"合作","制衡"模式是国家以制度抗衡他国扩大海洋利益的行为,包括直接制衡与间接制衡;"合作"模式是一国将其主张的规则与他国支持的规则相协调,包括法治合作、霸权合作和合作安全。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以新政治经济学切入,鼓吹的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新自由主义开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诸多威胁。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泛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与攻击马克思主义;科斯定理与促动产权私有化改革;政治科斯定理与推行西方式民主;经济学帝国主义、话语霸权与生搬硬套;工具理性肆虐与信仰缺失;对外扩张与肢解民族国家。清醒认识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是展开针对性应对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7.
翟崑 《太平洋学报》2020,(1):97-102
2019年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青岛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主席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这一理念对内可以视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发展,对外则可视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的重大发展。由于海洋命运共同体提出时间尚短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界和政策界对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认知和行动的探讨与筹划刚刚开始,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本文尝试说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个知行合一的体系,是政策概念体系和战略实践体系的并举合一,这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体性,在行动上应相互促进,在目标上追求高标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防止知行“两张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家战略性问题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海洋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权纷争、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诸多方面,海洋生态安全意识、价值观、法律、规划、科研资金投向的不合理,是导致这些不安全因素的主导原因。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维护我国合法的海洋权利和权益,实现海洋事业稳定发展,必须要以软治理为保障,促进硬制度的顺利实施,构建一个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以及治理路径的"软硬结合"的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东盟各国军备建设的重点放在优先发展海军现代化上,各国竞相调整军事战略重点,提高海军在三军中的地位,投入巨资扩充军购、更新武器装备,提高立体作战能力,并加紧基地、港口和机场建设,提高战勤保障能力。由于东盟多数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基础较差,实现海军现代化的目标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