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财产问题是老人再婚难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形式是婚前财产公证.老人进行婚前财产公证对减少再婚阻力、避免财产纠纷、减少家庭矛盾、保护个人财产、稳定再婚家庭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再婚家庭的教育者往往心存愧疚或芥蒂于继父母的敏感身份,致使目前我国再婚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都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再婚亲生父母的补偿式、违规式、抛弃式、诋毁式教育问题和继父母的放任式、苛刻式、炫耀式教育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再婚家庭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再婚家庭未成年子女不良行为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再婚家庭的教育者要尽快走出误区,帮助其子女健康成长。因此,再婚亲生父母要有平常心、自然态、责任心,健康态地进行教育;继父母也要有诚心、爱心,耐心地进行教育,从而根本解决再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的非健康成长问题。  相似文献   

3.
再婚老伴问题种种老人再婚这在当今社会已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再婚后的老年家庭能否保持结合之初的情投意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再婚夫妻双方的性格、心理素质、修养、阅历和处世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再婚老年夫妻因一时性格、脾气、生活方式不融洽而出现的磕磕碰碰,或因家庭经济管理和财产的问题而纠缠不清,或因对双方子女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当而惹出是是非非,或因前妻前夫的阴影问题而造成信任危机……凡此种种,致使一些再婚老年家庭亮起了红灯。各自难以忍受的习惯———林桂花在63岁时老伴过世了,此时已做了外婆的她准备独身安度晚…  相似文献   

4.
最近,云南省曲靖市一起离婚案让人瞩目,原来男方已达90岁高龄,女方也有64岁了。这对再婚老夫妻早在7年前就曾离过婚,后来又复婚。这对再婚老年人为何与伴侣分手,重新返回孤独境地?一是性格不合,不能正确处理家庭矛盾;二是子女干预阻挠,促使老年人婚姻逐步走向死  相似文献   

5.
朱中辉 《老友》2014,(1):69-69
正我认真细读了2013年第10期《老友》杂志《婚姻家庭》栏目中的一组文章。这一组文章都是反映老年人再婚生活的,我读后深有感触。我也是再婚老人。这一组文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2000年,妻子病逝后,我感到非常悲痛,家庭生活无法安排,儿女又没成家,我总担心后半生怎么过。在好友的关心下,我与现在的妻子曾金凤结了婚。曾金凤进门后,担负起了管理家庭、教育子女的重担。她不仅抚慰了我悲痛的心,还热心支持我在乡镇工作。儿女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再婚率的上升,中国当代农村人口的再婚问题成为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但通常被忽视的领域。关于西方社会和中国城市人口再婚的既有研究提出:女性丧偶者/离异者再婚的可能性远比男性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婚率骤降,对女性尤其如此。但本文所呈现的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皆显示,这些结论不适用于中国农村的再婚情况。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本文结合一个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抽样数据集推算出的定量资料和笔者在华中S县所搜集的定性资料,从性别和生命历程的视角探讨了农村人口的再婚差异及其原因。文章由此揭示了影响农村人口再婚差异的个体性和结构性的因素,以及与再婚相关的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再婚、重组家庭一般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压力和危机,美国的婚姻家庭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们提出了"再婚教育"的应对策略,对再婚家庭成员在需要具备的认知、情绪和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再婚教育项目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论的预防性介入模式,其理论假设、内容设计和组织方式都具有生态系统论的取向;其实施效果也得到了检验,逐渐成为了一种较为严谨的"循证实践";能够为我国的婚姻家庭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民间文学家赵彩东先生一家的故事,像优美的交响乐一样美妙感人。赵老的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这一对再婚伉俪,双方共有三儿两女。大儿子是老伴与前夫所生,大女儿是收养的孤儿,他俩亲生的有两男一女。虽然家庭关系复杂,但相处得非常和谐。老两口40多年来没有红过一次脸  相似文献   

9.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大部分单身老年人有再婚的需求。为避免老年人因同居或再婚而使人身或财产权益无法受法律保障,我国应对老年人再婚自主权益法律保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具体做法是通过在《婚姻法》中设立老年人同居制度、增加约定财产制内容条款,并强化司法执行措施,从而达到真正维护老年人再婚自主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赵本山与前妻葛淑珍有一个女儿赵玉芳,与马丽娟再婚后又生下了一对龙凤胎。由此,作为大牌明星,赵本山也同样要面对所有再婚家庭都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1.
职校生中特殊家庭和弱势群体子女的比例比普通高中生要高得多。所谓特殊家庭,主要指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再婚重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残疾或智障的家庭。弱势群体一般指因下岗失业、待业造成困难的贫困家庭。  相似文献   

12.
是否再婚影响着农村丧偶老人晚年的健康状况和幸福程度。对江苏4个县/区的400位农村丧偶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后发现,农村丧偶老人再婚比例非常少,再婚意愿也很低,老年人再婚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来自社会舆论影响、自身传统观念束缚、担心加重子女赡养负担、子女的干涉反对以及社交有限等。建议进行家庭倡导改变子女对丧偶老人再婚的态度;大力宣扬新型的婚姻文化和养老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丧偶再婚平台,拓宽农村丧偶老人择偶渠道,为农村丧偶老人的再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农村丧偶老人身心健康的、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吴云  梁娟萍 《老友》2008,(12):43-43
张亮和王晓花两位老人10年前再婚建立了家庭,夫妻俩购买了一套近百平方米的住房,产权人为张亮。2002年张亮因病去世,其家庭因房产分割闹得乱了套。近日,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4.
胜秋  王子豪 《老友》2012,(8):54-55
“前夫前妻”“后夫后妻”“先房子女”“后房子女”……再婚老人的家庭、财产关系比较复杂。一些再婚老人出于对财产的考虑、对双方子女的考量,乃至对晚年及后事的考量,就经济方面实行了“AA制”。钱财问题事先有个约定,能避免纠纷,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婚后生活的和谐。但也有人认为,再婚老人在钱财问题上划清界限,等于在夫妻之间挖一鸿沟,会使夫妻之间产生隔阂,让日子“越过越冷”,最终导致情感湮灭、家庭破裂。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农村地区经济发达,最近10年当地离婚现象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年轻夫妻是离婚主体,大部分离婚案例由女性主张。调查发现,当地农村离婚现象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当地农村是全国农村的婚姻高地,外地女性大量流入,当地女性在婚姻市场进而在家庭权力结构、家庭矛盾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当地农民家庭缺乏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得夫妻之间难以形成紧密的相互依赖、协商、支持的关系,夫妻关系完全维系于情感;三是当地农村夫妻之间在经济、亲戚关系、交往圈子上相互独立,使得夫妻之间在家庭责任、义务方面去公共性,夫妻关系纽带不牢固;四是当地宗族观念重,中老年人掌握财产权,维系着传统家庭秩序和权力格局,这与年轻女性主体性伸张形成较大张力,容易导致婆(翁)媳矛盾,进而可能引发夫妻矛盾。这样,年轻女性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难以实现主体意志,因而在发生家庭矛盾或失去夫妻感情之后容易提出离婚,而年轻男子则因为容易再婚亦不畏惧离婚,从而导致当地离婚、再婚、复婚现象频仍。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13,(10):41
不可否认,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丧偶的老年人需要我们去关注。这些老年人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得到帮助。再婚,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孤独、无助等问题的最直接方法。但是老年人再婚后能否得到生活的幸福,这不仅需要双方子女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再婚夫妻双方对再婚生活的共同维护。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再婚问题,老年人的再婚生活才能  相似文献   

17.
《老友》2007,(9)
老人再婚,何时不再尴尬?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独与寂寞,婚恋自由并非是中青年的专利,老人更需要爱的甘露。老人再婚无可厚非,但由于得不到儿女的理解和支持,加上处理问题缺乏理性,老人再婚遭遇尴尬,社会上出现了"老人走婚"等现象。让老人重新获得生活的幸福,安享晚年,需要我们付出真心,倾注关爱,给予更多的理解。此外,老人再婚后如何和睦相处,和谐生活,妥善地化解新家庭的矛盾,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深入贯彻,这几年来,社会和老年人的子女对老人丧偶再婚表示理解和支持,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是,也还有一些子女反对长辈再婚,对再婚老人不再关心照顾,不尽赡养义务,有的还经常吵闹,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不久前,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处了一件因阻挠养父再婚而被解除收养关系的案件,保护了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王军 《老友》2013,(10):41-41
不可否认,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丧偶的老年人需要我们去关注。这些老年人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得到帮助。再婚,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孤独、无助等问题的最直接方法。但是老年人再婚后能否得到生活的幸福,这不仅需要双方子女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再婚夫妻双方对再婚生活的共同维护。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再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老年再婚是当今社会的新风尚。然而由于再婚引起的财产纠纷,却使不少有意再婚者牵肠挂肚,终日忧愁。一些本来能成为生活伴侣的“老鸳鸯”,违心地孤独自居、隔“岸”观望。 针对这一情况汾阳县公证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试行老年再婚前财产协议公证,为老年再婚解除了一大难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居住在汾阳县阳城乡田屯村的退休老教师王荣膺,今年57岁,9年前妻子病故,留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