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迁徙自由作为体现基本人权的重要制度之一,在西方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的迁徙自由还没有在制度上实现(虽然她在我国的宪法中曾经出现过),更遑论其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现在,中国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等方面都要求将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种宪法权利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爱情在迁徙后死去,她却成功将自己移植,在这个城市葱郁旺盛地活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松滋县地处武陵山、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现有人口85万,其中土家族1300人。土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桃树、卸甲坪、刘家场、杨林市、庆贺寺等乡镇。本文拟就土家聚居区域、主要姓氏来源和风俗习惯进行考证。一、松滋土家族的三次大迁徙松滋土家族人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迁徙,即土家族始祖巴人迁徙、百里俾迁徙、“改土归流”迁徙等。  相似文献   

4.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6,(4)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辞  相似文献   

6.
日伪统治与朝民向中国东北的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伪统治时期,朝民向中国东北的迁徙分为两个时期.1931年至1936年为自然迁徙时期;1937年至1945年为组织迁徙时期.两个不同时期朝民的迁徙都与日本殖民者施加的影响有关.前一时期,日本殖民者通过逼迫和引诱的方式迫使朝民迁徙;后一时期,日本殖民者则直接通过"集团"、"集合"等方式组织迁徙.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来看,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族群,他们的迁徙是由社会矛盾和族群冲突所引发的迁徙,他们的文化是尚迁徙的文化。建国以来,大多数苗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与其他族群和谐共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资源的短缺、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开,有少数苗族群体自发搬迁,从农村的甲地搬迁到农村的乙地。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和平乡19家苗族搬迁户为例,分析这里以家庭为单位搬迁的自发式人口迁移。其特征是农业生产型迁移,以劳动力迁移来谋生,以他们在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来获得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8.
昆吾部落在先商时期最早掌握了冶金技术,因此受到夏部落的重视,其迁徙与夏朝王都的迁徙密切相关。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知昆吾首先活动在关中地区,其后来到晋南。夏朝时期,随着夏王朝的迁徙,活动在河南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隐居家中,家既是她寓居的物理场所,也是她深恋的精神家园。在她的诗歌里,使用了大量与家、建筑以及家居有关的词汇,同时也不断在诗中探询家园的安全感、空间感,说明了家对她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各国宪法迁徙自由权规定之演进及相关社会背景的解析,归纳出迁徙自由权内涵的演变规律,进而从这一规律中得出对我国迁徙立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夏季鸟笼》中,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展现了以莎拉为代表的年轻的知识女性为突破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传统道德的束缚,获得独立自由的人格,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家”的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女性要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家”,心中满怀对“家”的美好憧憬,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建立现实中的家。然而,心中“家”的蓝图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都无法进入理想的“家”。回“家”的路总是阴冷的、渺茫的。无论怎样挣扎,女性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范围内发生的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模式是我国人口流动进程中产生的特殊婚姻迁移模式。其发生的机制复杂多样。从人口流动引发的选择结婚对象的空间范围发生的巨大变化、追求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得到年青人的普遍认同、外出务工经商的未婚青年男女正处在婚恋的最佳时期、农村女性婚姻自主意识增强、外出务工期间的艰难生存状态、性观念和性行为的逐步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代交通与通讯的便捷、婚姻自由权和女性的权益得到保护、户籍制度变革等方面分析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模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陈若曦的小说创作与她的人生经历几近同一,大致分四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陈若曦参加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写出了她早期的现代派小说;70年代中期离开大陆之后,陈若曦笔录"伤痕",书写乌托邦理想的幻灭,这些作品奠定了她作为小说家的地位;80年代旅居加拿大与美国期间,陈若曦关注身处异国他乡的女性所面临的婚姻困境;90年代重返台湾之后,陈若曦仍致力于描写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寻找精神归宿的历程。"女性"与"政治"是陈若曦小说最关注的主题,而她的每一次选择既是对既定生活方式的突围,又是对传统文化理想的认同和回归。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女性译者代表的冰心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成绩十分卓著.在国内外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影响下,她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自己的理解.通过分析冰心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结合她在《园丁集》译文中的翻译实践能更好帮助读者理解冰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重点从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这两方面,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最初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查,之后更多的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近几年来逐步拓展到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行为、职业选择、收入水平、迁移与回流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但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失地妇女的非农就业问题;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下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向城市迁移的影响;三是农村外出务工妇女迁移和回流选择行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贯穿《西游补》16回文字中的主线,是对国家政体的严肃思考,作为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西游补》思维的变动不居、艺术手法的跳宕多姿,都与作者生动多采的个性有关。认为《西游补》虽在宗教背景下讥刺现实,以历史及心灵史喻佛论道,但仅将其归为讽刺类小说或归为佛道类小说是不全面的。领略《西游补》的复杂主旨,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赏析这部特色独具的作品,省察作者凝聚在小说中的深邃复杂的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贯穿《西游补》16回文字中的主线.是对国家政体的严肃思考。作为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西游补》思维的变动不居、艺术手法的跳宕多姿,都与作者丰富多彩的个性有关。认为《西游补》虽在宗教背景下讥刺现实,以历史及心灵史喻佛论道,但仅将其归为讽刺类小说或归为佛道类小说是不全面的。领略《西游补》的复杂主旨,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赏析这部特色独具的作品,省察作者凝聚在小说中的深邃复杂的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18.
所谓陪房就是旧社会随同主子姑娘出嫁到婆家的男女仆人,他们是主子姑娘嫁妆中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是主子姑娘的一种特殊陪嫁品。陪房是我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婚俗现象,这种以人作为陪嫁品的习俗,其实也是整个人类不平等社会婚姻习俗中的一个共同现象。我们在文章中主要考察了这种陪嫁习俗在我国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以及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铁凝作为一个女作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着一种本能的关注,对女性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本文分析铁凝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梳理出她从显露到凸出到形成的女性意识,同时挖掘铁凝小说创作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探索,以启发人们深入探索女性的真正价值与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20.
钱谦益的杜诗笺注在杜诗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价值不只是体现在诗史互证方面.事实上,钱笺中许多深刻和有创见的解析,多采用了传统兴寄美刺言诗方式.同时,钱氏所坚持的兴寄美刺笺杜,不仅是一种诠释手段,更是他书写自身襟怀的策略.钱氏笺杜是其经世思想的组成部分,他所面对和处理的,是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诗学问题.他将杜诗文本与自身生存境遇相结合,巧妙地书写了其经世理想与政治情怀,价值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