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五行学说在进入理论深化的过程中 ,表现了广泛的渗透性。五行学说在向医学渗透的过程中 ,曾出现过不同的五行配五脏的关系模式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对各种模式反复进行验证 ,才找出应用于医疗实践行之有效的五行五脏的配属模式 ,并反过来对东汉经学中的五脏五行配伍模式的定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3.
简帛文献《五行》篇出土后,国内外各界学者对简帛《五行》篇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诸如简帛《五行》篇的创作时代、作者、学派归属问题;简帛《五行》篇的比较研究;思孟"五行"与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关系;荀子为何对思孟"五行"学说进行批判等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学界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思孟"五行"说,也得以知道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所批判的"思孟学派"是于史有征的。  相似文献   

4.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五行》包含两条线索:天道与人道之别,思的问题。天道与人道之别又可表述为五行与四行之别,其细微之处在义与仁的差别,而思作为心的能动能力贯串于上述问题的发展中,构成了五行德目相生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五行》篇展示了“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的君子形象,从而与《孟子》中“集大成”的“圣之时者”形成了关联。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之成立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五行学说成立的标志是五行与阴阳思想相融合,亦即成功解决"五行"与"四时"相配的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条进路:王梦鸥发掘的"四时"五分以配"五行"虽然理论上精致,不过难以付诸实践,终归湮灭;庞朴抉发的"尚土说"影响较大,可惜完全基于对史料的误解;只有徐复观之说在逻辑与文献两方面都较为合理,且两者配合无间,是以可信。  相似文献   

7.
五行—五脏的配属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经过了一个从哲学到医学的转变过程。就哲学而言,则经过了从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演变:木、火、土、金、水五行,古文经学分别配以脾。肺、心、肝、肾,今文经学分别配以肝、心、脾、肺、肾。就医学而言,又经过了从《内经》前医学到《内经》医学的演变。汉初马王堆医学帛书已有了五行痕迹,汉文帝时名医淳于意已开始运用五行分析病证,有了五行一五脏配属的苗头,但均还没有五行与五脏的系统配属。《黄帝内经》系统地记载了医学五行一五脏学说,其配法与个文经学配法相同,体现了五时一五脏观念。  相似文献   

8.
帛简《五行》中的“五行”观念 ,代表了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早期理论形态 ;但帛简《五行》中的“五行”观念是否源于原始的“五行”学说 ,学术界很少论及。本文记述了作者对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学说之间联系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五行相生"及"五行相克"的英译名还存在着混乱、不统一的现象。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由于"五行"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语,可以采用半音译法翻译成five xing。而"五行相生"中的"相"是"递相"的意思,应译为successive promotion of five xing。同样地,"五行相克"也可采用successive这个词处理,而由于相克的顺序是木、土、水、火、金,因此译成successive restriction of five xing——wood,earth,water,fire and metal。  相似文献   

10.
五行观念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西游记》中,从孙悟空的生长环境到其人生遭遇,无不存在五行观念的强大影响。不但如此,唐僧师徒取经队伍的组合次序及各自的性格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五行模式而来。甚至在妖魔的世界中,五行观念的影响也是处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广泛存在着“铸钟娘娘”等为代表的“铸造牺牲”传说和记载。文章对“铸造牺牲”故事的研究表明,其渊源于古代造物中的血祭礼仪,是造物牺牲行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深受阴阳五行观念的深刻影响。历代的演变中,“铸造牺牲”故事随着时代要求被不断改造,不断被添加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含义。从甲骨文中的血祭的记载到“铸钟”故事的变化中,祭祀祈神的目的被工艺要求遮掩了。在明代的记载中,这种牺牲又被赋予实践“孝道”的意义,这一切使“铸造牺牲”的本来面目模糊了。  相似文献   

12.
远在邹衍之前阴阳五行说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形态。阴阳的特殊含义在殷商以前已经出现 ,将阴阳与灾异结合在一块 ,出现在《周易》时代 ,五行可能产生于夏代 ,明确于商代 ,阴阳与五行互为发明的时间早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取象于自然的阴阳五行是邹衍发表其宇宙本原之生成的基础。在对儒家宇宙观的批判中 ,战国后期的邹衍提出了“裨海”、“大瀛海”等的概念 ,从而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引向更广袤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从古人数的概念的形成,探讨"五"的起源及演化为文化哲学符号的文化理据,并试图揭示以"五行"为代表的有关"五"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白虎通义>的天道观包含三个方面在宇宙生成方面它把<老子>、<易传>和董学、纬书糅杂起来,但并未消除自然生成论与神创论的冲突;在天道秩序方面把阴阳、五行与四时、五方等附会起来,但无法协调其内在的矛盾;在天道运行方面把阴阳盛衰与五行生克结合起来,但又陷入循环论的窠臼之中.因此,以这个天道系统为效法对象的人道体系只是一种社会静力学的设计,而缺乏社会动力学的自觉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五行观在中国古代是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立场,既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模式,自我理解的模式,也是人行正当性、合理性的理由。从上古至西汉,五行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周期。这个周期,从中国古代社会^伦秩宁建构实践及思想反思的过程角度看,为先秦子学前的制度建设实践一先泰子学的人文反思——秦汉的“社会规范的人为思辨的策略安排”的三纲五常观三个阶段;从五行观理论性质的演进看,为宇宙论的五行观——人学反思的五行观——宇宙论基础上的社会政治论五行观。五行观发展的历史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当下的新伦理道德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从河间到中央:董仲舒与景武之世儒学演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少受齐学影响,壮游河间,以五行对河间献王。后入朝为博士,下帷发愤,潜心大业,建元年间上《天人三策》。作为太中大夫,一名高级郎官,顾问应对、参与机枢,为汉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文教措施,构建了帝国意识形态的大厦。他的学术活动见证和推动了景武之世儒学从河间天礼之学向中央天人之学的演构。  相似文献   

17.
外来的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关于宇宙构成的四大说 ,曾影响过元气说、阴阳说、五行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四大说的构成论思想 ,对传统医学的元气—阴阳—五行的生成论思想不断渗透影响 ,在明末清初医学家喻嘉言理论中得到综合 ,产生四大归阴、有形俱坏的阴邪论 ,为传统医学思想史留下了文化交流的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