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之变。吾邑得国殇者二人焉。其一石大令家铭。其一何君承錱也。初余与何君少时同为诸生。数偕试有司。君逡巡温雅。未尝露锋锷。不过以文艺相引为气类而已。已而彼此暌隔。不相见者逾二十年。一日忽遇君县城。聆其言论了无异。恂恂如往时也。君寻游粤东。入提督秦公炳直幕府。为训课子弟。居久之。军事辄就君参决。  相似文献   

2.
"山人有诗数卷藏箧中,秘不令人见.予见山人题画及题跋皆古雅,间杂以幽涩语,不尽可解.见与澹公数札,极有致,如晋人语也."这是清人邵长蘅对八大山人诗歌的评价. 的确,八大山人"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8岁起写诗赋词,其数量之多岂是区区箩筐可盛.八大山人19岁遭逢家变,逃命奉新隐居山中,剃发为僧.  相似文献   

3.
《诗经》读札(四)陈柏华《召南·鹊巢》为新婚礼赞之诗。诗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兴中兼比,自《传》、《笺》以来皆以鹊巢鸠居况女居男至。然今人有以为“鸠不会作巢,常侵占鹊巢而居之。诗以鸠侵占鹊巢比喻新夫人夺去原配夫人的宫室”(见高亨《诗经令注》).此...  相似文献   

4.
光绪甲辰礼闱为有清三百年科目终局入彀者多俊才吾湘陈杏骢继训尤文雅有度与予京邸过从甚欢自予出都门别杏骢二十五年矣今年杏骢数以书抵予述其祖母姚太君节行甚具予为肃然叹嗟久之太君故长沙右族年十五归同邑陈东有先生时舅和鸣翁姑谢甘皆在堂太君承事左右谨践妇职咸能曲得其欢和鸣翁卞急不时诃怒太君婉嬺将顺辄为色霁家无婢妪(饣喜)釁绩级澼洸诸务太  相似文献   

5.
忆得诗有初婚牧石先生示诗。有日成博议几千行之句敬和诗。家世节录先君文词夫之获见者赠处士陶公万梧文注夫之妻父。刘明遇譔陶孺人墓志铭陶孺人产衡阳千畝侯赀累钜万作合于青灯布缕之孝廉而不挟富以骄其夫家。夏从牧石公读史曳塗居。忆得诗有夏日读史曳塗居闻松声怀夏叔直先生诗。家世节录仲父和易而方介恬于荣利博识工行楷书古诗晚築室坰外号曳塗居莳花植药怡然忘物每谓漆园吏东皋先生去人不远牧石公孙敏生。玉之公五子字幼重号卓枫行八。  相似文献   

6.
对李白的《梁甫吟》,萧士赟认为,此诗“太白灼见当时贵妃、国忠、林甫、禄山窃弄国柄,祸已胎而未形,欲谏则言无证而不信,倘使君王不鉴吾之诚,则正所谓杞人忧天之类耳”,不免笼统而失当。《唐宋诗醇》以为:“此诗当亦遭谗被放后作,与屈平眷顾楚国,同一精诚。”笼统同前,盖承萧说而稍变之。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远引宋杨遂《李太白故宅记》及《韵语阳秋》,并引萧氏之说及沈德潜《唐诗别裁》之论,以《唐宋诗醇》之见为是,而举《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诗云:“富贵不可期,殷忧向谁写?去去泪满襟,举声  相似文献   

7.
商代之聚落可以清楚地分为城邑与村邑。城邑包括王都、方国都邑等;村邑则是较为典型的乡村聚落,包括宗邑与村邑两大类型。前者是宗族长所在的较大型村邑,后者是普通宗族成员所居的小型村邑,其居民均系聚族而居。从考古调查资料看,一处宗邑往往伴存着若干小型村邑,宗邑与村邑的关系应当是宗族长所在之宗族与其他分支家族之关系。村邑家族只是生产单位,宗邑及其所统领的村邑则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军事与祭祀单位。  相似文献   

8.
光绪二十六年。拳匪肇■。谋国者挟懵陋之。识横挑强邻。八国之师罙入都城。宗社震惊。乘舆播迁。予时奉亲里居。闻朝官或避乱他适。或与敌人逶迤周旋。甚至有为尤豪服役。被鞭挞不耻者。求其临难慷慨。致命於辇毂之地者。百不一二见焉。而妇人女子困居危城之中。虑逼于他族。自糜其躯者。往往而有。彼其惊(?)蹴迫。不惜断脰绝亢。冀免于辱玷。盖已为末俗恒情之所难矣。若夫悬隔数千里。一闻国难引义自裁。则惟、通、州、白、母、沈、恭、人、一、人、而、巳、矣。恭人故桐乡世族。幼承、诗、礼、之、训。每览、古、  相似文献   

9.
右岣嵝禹碑者神禹刊定九州四隩宅九泽陂九山旅九川涤源方岳之奠终于南衡逐告成功而媒焉书曰禹锡玄圭告厥成功者是也诗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亦谓此也不然禹迹方行天下诗何以独詠南山吴越春秋亦纪其事唯两汉魏晋罕言及之至李唐刘禹锡首为歌詠韩昌黎继之并言字青石赤北宋何致子一刻其文於湘之岳麓川蜀夔门杨子江之小洞亭禹迹遂徧传於天下南宋朱晦翁张南  相似文献   

10.
周于仲元。早岁受知湘绮。誉为圣童。而世之毁木崖者。动相嘲以狂生。至论其诗。则无恩怨。无识与不识。殆无持异议者鸣呼。木崖果仅以诗人名哉。民国初元。予始识木崖顾人言其狂因不敢近越数岁交乃日亲。五六年来。见则抵掌纵谈。契合无间。自米盐粟布。家人委巷。人物月旦艺苑雌黄。经邦论道之常。教宗元会之际。旁及中原群雄之情态。海国万变之政闻。与夫时局沧桑。身世萍匏之感。玄谈幻想。不自知  相似文献   

11.
周子芾棠吾邑畸士也自解甲歸田長齋禮佛傾產興學鑿池放生豈非生有夙根不為外物所誘者歟近聞避亂居鄉又於宅旁創設小學校校前之塘新濬為放生塘以救水族去冬余由長沙偕眷避炸囘邑寓居城內老君殿巷虛中學舍屢承函約鄉居余因負船社王編之責不能遠離致未踐約今遇令嗣紹偉兄知公憩園內有空屋三間暫賃居此率賦寄意藉以闡揚盛德云  相似文献   

12.
孝非人子所得言而孝子之名甚非人子所忍居何也常无孝变乃有孝常何以无孝常不以孝著舜孝尧不孝尧非不孝尧常而舜变曾子养志似常而亦变必有酒肉亲老养亲日短矣养亲不得已若茅容鸡则又变若王祥鱼抑又变若慈利孝子符正道股又变之变何也孝子年十二以母杨氏病恩肉贳肉弗得而割股食母食母其始念病愈非其始念以愈病割股非常以食母割股尤非常养口体且尔进此可知矧在孺子未之前闻清嘉庆十二年有诏建坊光绪中石门阎镇珩为表墓民治建极既九载其族孙膺祥始立廟。又六年膺群属岳阳李澄宇文廟碑于是李澄  相似文献   

13.
傲园诗草序     
光绪庚子辛丑间余官蜀归里时腹省承平日久湖湘清晏犹子丹与里社文士以诗篇相唱酬而於榜塘谭氏昆仲过从为最密谭氏自青获军门以武功起家翊中兴致通显治军江南几三十年晚以阃臣晋锡宫衔勋遇之隆同邑封畺如石塘之袁专阃如严湖之秦均不得比军门复礼重儒学延名宿隆修脯以课其子弟有丈夫子八人棣生太守与两弟莱生桐生为知名莱桐之诗二十年前以其稿就正余既得而序之矣兹君复以其诗来乞序余展其全集盖自侍宦就塾至出而应试中  相似文献   

14.
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校读《管子》,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由于对古字古义的训解有所不察而发生误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日:“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王念孙的校勘是:“‘居’当为‘治’,字之误也。《齐民要术》一,《太平御览·木部一》引此,并作‘治’。下文‘室屋漏者得居’,二书‘居’亦作‘治’。”(见《读书杂志》)大概王氏以为“居”是居住、居处的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而《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此正作“治”  相似文献   

15.
<正> 杜诗,盖难言之矣;昔人之论,亦既备矣,兹所欲重为揭橥者,约有二义: 其一曰“真”。诗莫贵乎真,有真情,虽匹夫匹妇,亦能有好诗,不求传而人自为之传。无其情而勉强为之,则假诗而已,虽鸿词博学,亦难必其一句之幸传。此考之文学史而确乎无可疑者。杜诗之不可及,亦正在有真情。王文禄《诗的》云:“杜诗意在前,诗在后,故能感动人;今人诗在前,意在后,故不能感动人。盖杜遭乱,以诗遣兴,不专在诗,所以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诵之,如见当时气象,故称‘诗史’。今人专意作诗,则惟求工  相似文献   

16.
《全唐诗》卷259载张彪《北游还酬孟云卿》诗,与同书卷149载刘长卿《北游酬孟云卿见寄》为一首诗重出(未标互见)。查《刘随州集》亦录此诗,仅个别字不同,诗日:北游忘前事,志愿能相乖。衣马久羸弊,谁信文与才?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行行无定心,(土禀)坎难归来。慈母忧疾疹,至家念栖哀。与君宿姻亲,深见中外怀。俟余惜时节,怅望临高台。这首诗,我认为应为张彪诗,理由如次。首先,此诗《箧中集》作张彪诗,这是很有权威的证据。《箧中集》编选者元结,与张彪为同时人,又是同乡。其所作《箧中集序》说:“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阻绝者,不见尽作;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命日《箧中集》……凡七人诗,二十四首。”元结就其箧中所藏编定,又加精审,绝不至将刘长卿诗编在张彪名下。其次,杜甫与张彪过从甚密,对其诗歌和书法评价很高。他在《寄张十二山人彪》中说:“独卧松阳客,三违颖水春。艰难随老母,惨淡向时人”,令人联想到此诗“慈母忧疾疹,至家念栖哀”的生活艰  相似文献   

17.
九州通考     
(一)论「九州」说始于宗周州之初谊为聚族而居之下邑画壄分州,不知所昉。汉书地理志「黄帝旁行天下,方制万里,得百里之国万区。」稽之五帝德无是说也。堯典言「舜肇十有二州」马融注「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遼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史记集解此郑玄亦谓,「舜以青州越海,而分齐为营州;冀州南北太远,分卫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尔雅释也释文孔颖达尚书正义因谓,「舜始为十二州,在禹治水后。」然则,考经界沿革者,仍以禹域九州为最古。商颂玄乌,「古帝命武汤,奄有九有,」又曰,「汤降不迟,帝命式于九围,」九有,九围毛传皆训为九州。齐叔弓钟铭云,「虩  相似文献   

18.
施补华 《船山学刊》2003,(3):148-148
重九,佳节也;登高,胜会也;饮酒,乐事也。亲旧在异方者,幸此一日之聚焉。然七人之中,唯凌子官于山东,自余六人皆客也。夫客者,西东北南靡定耳。则此一日之聚,亦不能岁以为常。且七人者,年各不同,自今之重九,人自数其齿以至于尽,凡得重九若干日,重九而游者若干日,游于某丘某水,与之游者某人,皆不可知,惟此一日之聚,为现在焉。概其难常,幸其现在,此其作图之意乎?虽然,庄生有言:“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彼一日之聚,忽然以逝者,亦岂图之所能存?盖人必有其不亡者,而后凡所作为,依之以存焉。古人一日之聚传于今者多矣,谓迹不足存而存焉者何也…  相似文献   

19.
唐杨贵妃嗜食荔枝,乃置驿传驰,此人所皆知也。且人多以为南海所贡。李肇《唐国史补》云:“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杜甫《病橘》诗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乐史《杨妃外传》亦以贡自南海为言。然余常疑之。以为南海者,属岭南道,大言之,则谓今五岭南之两广地;小言之,即今广州市郊。其之于唐都长安,不啻数千里之遥。荔枝极易败坏,白居易有《荔枝图序》云:“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况南海之于唐都长安,犹有汉、湘、大江,以驿马之力,虽“飞驰以进”,亦已色香味尽去矣!《本草》有言:“荔枝生岭南及巴。”又云:“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然以左思《蜀都赋》“旁挺龙目,侧生荔  相似文献   

20.
古本《竹书纪年》云:“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今日天文学家皆解为日食,并认为此即公元前899年4月20日5时27分之日食,言之凿凿。我昔作《西周诸王年代考》亦从其说,但以为此日食在我的年代考上应在孝王元年,而非懿王元年。于是在同仁中发生争论。我继续钻研此问题,发现所谓“天再旦”不似日食,有甚可疑者,兹述之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我国古代日食发现甚早。《左传》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引“《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可证夏代已知日食,而记之于书。殷代则刻日食月食于甲骨上,凡读过甲骨文者皆知之,不须征引。周人当然更知日食月食,例如《诗·十月之交》(当作七月之交,见拙作《诗·十月之交》应为七月之交说》,《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第一章:“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