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刚 《理论界》2023,(7):49-56
约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引入了人类意向性观点,从而分析和解构了传统专名理论的表征模式,打破了影响传统专名理论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并从主体意向性方面丰富了专名指称理论的意义性。从语用学研究价值而论,塞尔以心灵意向性作为整个言语行为研究的出发点,意向性在言语行为结构中的引入,不仅开辟了语用行为研究的视角,为言语行为的具体分类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也为意向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3.
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核心论题。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成为研究意向性问题的权威,进而沿着"语言、心智与世界"的路线去解答各种哲学问题。多年来,他把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社会哲学相结合,继续发展了意向性理论。本文对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内容进行整体考察,进而揭示了其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意义在于使用之中"的命题和"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理论。这个理论对日常语言的考察意义极为深刻,因为它指出语言首先是一种行为,是与其他行为、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行为。塞尔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词和世界的关系,然而,对人和世界的关系强调不足。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个人意向性与社会现象的有机结合,需要在人和世界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透视言语行为理论,发现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包含了许多修辞因素,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的"说话就是做事"与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定义不谋而合;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意向性"体现了语言的修辞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三个恰当条件体现了修辞情境对修辞者的要求和修辞劝说策略;语言行为的三分法再现了修辞运作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言语行为理论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修辞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意义理论研究是现代欧美语言哲学兴起以来的一股思潮,这一过程中创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意义理论。此中,随着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认识不断深化而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颇具特色,其意义理论也独树一帜。它以实施一次言语行为规定为意义的基本单位;强调言者的意向性意义,而不仅仅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特别的它还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深入到了语用学的范围,突破了先前意义学说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更好的解释语言现象的多视角、综合性的意义学说。  相似文献   

8.
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强调这种言语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强调是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通过语言不同表征形式的反常化,象征性地突出某个语义成分的特殊性,以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强调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体现了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凸显交际意图,实现其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言语的语用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造就了颇具鲜明个性特征的“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言语行为形式和语用意义。本文试从语用学之言语行为、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角度 ,对其作出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10.
贺寿南  尹秀娇 《理论界》2010,(6):111-113
在塞尔丰富的思想资源中,意向性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塞尔不仅将因果理论与摹状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关于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把对专名研究从静态的语义研究以及抽象分析语言转向关注日常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更多地关注在动态的命名活动中指称的相对性和语境把握的整体性。而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用意向性理论来解释语言问题。塞尔从语言出发,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把意识、心智、语言和社会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当今社会各个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认知科学等都需要深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可以从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两个方面来论述。语境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话语的真正含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言语行为分为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传达言外之意是语用翻译的重要内容。具体运用英汉互译实例分析说明语用等效是指译文与原文的交际价值的对等,而非表达形式及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评价言语行为是评价主体对客体表达立场和态度的行为,不仅表明个人观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特定文化共同体内社会规范、文化设定的制约。评价主体的站位、评价客体的选择及评价标准等共同构建了美国文化语境下的评价言语行为;评价方式或策略的选择也体现其文化属性;某些评价承担着维护文化优选行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等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胡作友  张小曼 《云梦学刊》2006,27(1):145-148
从意图性与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意图性与翻译中的隐含含意的传递以及意图性与语篇翻译策略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意图性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强调指出意图性作为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Dressler提出的七项语篇标准之一,译者在翻译时必需考虑意图性。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倪梁康探讨了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发端和展开的历史,指出其以意识分析的方式,折射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从知识论理论哲学向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实践哲学的过渡;张志林指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面对意向性这一相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概念构架和研究方法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孙周兴研究了早期海德格尔正是借助"意向性"才获得了真正的"实事域",并从视域到世界、从理论化到生命体验、从关联意义到实行意义,在意向性问题上作了诸多推进;张志扬尝试从不囿于二值逻辑的检讨方式,即超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第三种视角,解读意向性问题及其在元典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赵萍 《学术探索》2014,(8):135-137
以往对茶艺解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美学的欣赏,鲜有对话语本身的应用进行思虑的。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其"三分论",即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三方面,尝试分析茶艺解说话语的语用特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促进茶艺解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澍心 《云梦学刊》2006,27(3):139-141
言语交际的过程从实质上是通过话语信息传递与理解交际意图认知过程。说话人话语与意图合作是普遍的语用原则。但由于语言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话语和意图的关系经常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合作与分离。听话人在领会意图过程中自然感到的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显示着话语与意图之间的距离,也决定着话语所表达的是规约含意还是非规约含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语用学的定义及经典研究领域如指示、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设及语境等,探求语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映射了交际意图的话语意义问题。文章论证了所提出的观点,并对语用学的接续研究提出设想,希望有助于明确语用学的研究指向,使语用学的研究更加专注于综观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