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对华贸易禁运政策的微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是美中关系处于激烈对抗的时期,美国一方面通过越南战争来遏制共产主义、遏制中国,另一方面又努力避免与中国直接交战.为了解决对华政策的矛盾性,约翰逊政府提出了"遏制但不孤立"的对华政策,试图通过放宽对华贸易禁运政策来缓和对华关系.虽然最后约翰逊政府任内对华政策没有根本的变化,但是它却为尼克松政府实现美中关系突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扶蒋反共到遏制、敌视新中国的政策转变。通过分析这种政策的转变过程 ,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 ,把握美中关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由战时的扶蒋抗日转向扶蒋反共.扶蒋反共政策经历了"扶蒋压共"、"扶蒋反共"和"等待尘埃落定"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探究美国对华政策这一历史演变的踪迹,不仅有助于总结美中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且对于理解美中关系的现状并预测其未来走向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当今美国全球战略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美国近来对华政策的历程可以说也就是其外交政策的历程。在漫长的冷战年代,所有美国的外交政策都受到苏联威胁这面棱镜的扭曲,对华政策自然也不例外。从1972年尼克松打开美中关系大门  相似文献   

5.
《美中关系白皮书》是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对华“脱身”政策的舆论先导,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自供状。面对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惨败,面对国会和国内舆论的纷纷质疑,美国杜鲁门政府需要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说辞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摆脱援助蒋介石与国民党失败的“罪名”。文章试图从《美中关系白皮书》发表的背景和影响两方面对《美中关系白皮书》作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对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因而新加坡对华政策显得尤为敏感。受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对华政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发展对华贸易,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进行政治接触;发展对华实质性政治关系,全面发展对华经济贸易关系与合作,但不急于与华建立外交关系;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强对华合作,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新加坡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色即连续稳定、逐步发展;对华政策与自身的生存政策密切结合;对华政策既受邻国对华政策的制约,又紧随邻国对华政策的节奏。  相似文献   

7.
评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5年夏至1996年春的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中,主张与中国积极接触的意见占了上风。克林顿政府1996年春着手进行的对华政策调整,是华盛顿谋求以战略眼光处理中国问题的一次重大努力,它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开始步入以中国的崛起为出发点的轨道。在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漫长过程中,华盛顿将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对华接触与慑阻两手并用,力图把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对华政策将更趋现实,两国关系也会越来越成熟。  相似文献   

8.
利用条约权利和海关控制权建立起来的英国在华优势地位,到了19 世纪末面临着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抉择关头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以中华帝国的完整和不亡国为前提,由保持整个在华利益、维护中国现状,逐渐转向重点巩固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通过对英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历史成因和发展趋向的研究,可以认为,英国对华政策是现实的,并且也是灵活的。  相似文献   

9.
克林顿总统在开始其第二任期时,与中国打交道的首要目标只不过是必须避免麻烦,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中国是亚洲的一个主要大国,从经济到安全的每个方面中国与其领国的关系都很密切。因此,处理美中关系所冒的风险是很大的。下面是为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几点建议。 1.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合理化 在过去四年,美中关系的最大问题不是政策而是处理手段。政府的目标——地区和和平、贸易公  相似文献   

10.
《天国之秋》一书对英国对华政策从中立到干预再到重回中立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内战的爆发和英国驻华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从世界体系、国家和个人层面对上述观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探讨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于美中关系而言,2008年可谓多事之秋。中国政府对西藏骚乱的处理令部分美国人费解,而美国媒体报道西藏骚乱所流露出的同情笔触以及奥运圣火在旧金山遭遇的抗议则令许多中国人颇为愤慨。此前,美中关系曾经历过数次艰难险阻,例如1999年5月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以及2001年4月中美海南撞机事件,但是,美中两国并未因此而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或经济冲突。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外交接触与交往,但后来却未能遵循双方的初衷发展下去。本文回顾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扶择失误的历史事实。在抗战期间特别是抗战末期,中共和美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机会,但由于美国对中国事务和中国共产党的无知、对共产主义的偏见以及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担忧,导致了它对华政策抉择的失误而错过了合作的机会,使双方开始走向对抗之路。文中对中共务实、灵活、进取的对美政策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3.
理解罗斯福对华政策本质的其中一把钥匙就是他的中国观。文章从两个方面对罗斯福的中国观作了分析。一方面,他重视中国对美国的战略价值,热衷于与列强争夺中国的各种权益另一方面,他视中国为弱国,视中国人为落后种族,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动辄以“大棒”压服。这反映了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特性。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绥靖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与中国结盟共同抗日的对华政策,但在开罗会议后,美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而加紧对国共关系进行调处,由压蒋联共发展为扶蒋限共。1945年赫尔利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成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15.
《国际论坛》2021,23(4)
自2016年以来欧盟内部就调整对华政策的必要性逐渐达成共识,2019年欧盟出台题为《欧盟—中国:战略展望》的政策文件,标志着欧盟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欧盟对华新政策强调中欧在经济和制度等方面的竞争性。具体表现在:欧盟对中国的定位由单一性转变为多面性,即中国既是欧盟的合作伙伴,又是经济技术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设立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以及酝酿出台针对外国政府补贴的反补贴法等;努力使欧盟成员国与中国打交道时采取步调一致的"全欧盟"方式。近年来随着中欧实力对比变化,欧盟认为中国崛起给欧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平衡已被打破,而这正是推动欧盟调整其对华政策的重要考虑。同时,欧盟对华政策酝酿变化正好与中美关系全面紧张同步发生,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无疑受到了美国因素的影响。随着欧盟调整对华政策,未来中欧关系的竞争面将增大,拜登上台后欧美协调增大也将对中欧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但中欧之间仍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欧盟不会完全追随美国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6.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由此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继续。研究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华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年)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由以绥靖日本为主到以支持中国抗战为主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这一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述,并从美国外交战略全局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对华政策逐段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49年至1972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脱身”、观望到孤立与遏制,再到接触与对话的巨大转变。孤立和遏制中国给美国造成严重损失,与中国接触和对话、开展互利合作,是美国唯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苏联解体前 ,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意识形态、利益和目的方面的分歧使得美国在采取对华政策时 ,总是要考虑到前苏联的影响 ,使得对华政策附属于对苏关系。苏联因素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中苏、中美关系状况都影响到美国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