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派文学对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没有做全面、彻底的批判,相反,它对家文化有所依恋,这导致海派文学的家文化主题有着传统含义.它体现在三个方面:认同家族血缘文化,精神还乡;彰显儒学家庭价值观,消解个体;凸显儒家家庭伦理,对其有质疑、批判,也有眷顾.海派家文学反映出海派文学精神有一定的传统取向,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移.  相似文献   

2.
杨扬 《社会科学》2007,5(7):177-184
海派文学是上海诞生的一种文学类型,但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文化,而是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学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现代化的方式有别于传统文学,而且,海派文学发展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粗鄙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海派文学的另一面就是生动活泼。但由于传统审美观念的惯性,海派文学至今依然带有贬义,其积极方面还没有在文学史研究中得到应有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北京与上海不同的文化环境形成了1930年代京派作家与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巨大差异性。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或者因为对政治的失望而远离政治,或者因为对政治的恐惧而放逐政治,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合时宜的自由主义,体现出自由主义文化心态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4.
从海派文学的视角,关照和比较海派作家传统与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城市和乡土经验,力图展现安妮宝贝作品中"城市""村镇"以及"村镇"的宗教信仰变体——"圣地"三种经验书写的独特性,并对安妮宝贝自我反思、自我拯救和最终寻找到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5.
韩冷 《殷都学刊》2008,29(2):101-106
文学的现代性,以对主体性的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为要旨,现代文学是对抗压抑的文学,压抑正是现代性的基本体验。男性的阉割焦虑,是在整个海派男作家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其实它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遍性,五四文学、沈从文和废名的小说、郁达夫和郭沫若的创作及革命文学等作家和流派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背叛是第一重焦虑。被女权阉割而男权去势的恐惧是第二重焦虑。阉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转变。知识分子生存能力的下降是阉割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25-129
"真实"是30年代文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海派文学最常调用的资源和创作的合法性基础.不应该只囿于从审美角度去看待真实性的问题,而应通过探讨海派的真实观是如何被建构的,分析其弗洛伊德学说、"生物人"的预设、个人主义等思想根基,这样即可发现海派文学的"真实"观非但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真实"格格不入,而且也偏离了"五四"文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早期新海派作家在借用原有叙事模式的同时,进行了别有意味的题旨转换.他们将"社会一反抗"题旨演化为与市民价值观一脉相承的"肉身一堕落"故事;从对高蹈理念的讨论回落到对两性日常困境的描写;为"娜拉出走"提供了迥异于新文学叙事的结局;在涉及"革命+恋爱"题材时,将故事的内质置换为革命背景下的两性游戏.变化后的题旨大都指向日常情欲.其间,媚俗的文化取向影响了文学的审美品位,却也在特定的意义上有助于开启不同于主流叙事的想象中国的途径,为后来的海派平民世界书写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媒介地理学是以人类与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它既研究人与自然和媒介的相互关系,也研究人之间和媒介之间的空间关系。海外华文女作家周励的代表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篇非常适合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解读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女主角申请美国留学移民,前往欧洲游历等行为都与其接触的文学艺术等媒介作品密切相关。另外,海派文化对于生长于上海的作家本人创作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作家继承了海派女作家大胆表现女性欲望的叙事传统,而对当时美国社会泛滥成灾的性解放思潮则深恶痛绝。海派文化与纽约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一种由移民文化形成的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它们都有重商传统,这也是促使女主角移民纽约的内在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9.
韩冷 《学术探索》2007,9(4):118-122
在上海这片古旧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土壤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五四启蒙理性的影子,又可以看到崭新的都市所承载的前卫现代的性伦理观念的身影,同时随着革命文学逐渐火爆,还不时有革命理性的身影在文本中闪现。海派作家与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茅盾为代表的革命文学、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性爱叙事的文学共生场。从五四时期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到海派作家对爱情的解构,到革命文学中作家对"灵与肉"的弃绝,再到90年代之后的部分作家的无爱性,我国文学领域中灵与肉的张力关系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海派文学的生成是与某种自由而商业化的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相链接的.在新的文化时空中,新海派女性散文作家以自己的书写形式和精神姿势,行走于时尚与世俗、当下与过往之间,言说着关于城市、关于女性、关于自我生命的种种存在.尽管新海派女性散文尚不具有深度写作模式的分量,但其作为"城市的心灵",自有文学和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1930—1940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在叙事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恋物的列举式修辞、物质人化和人的物化修辞策略、物质细节的表意功能与情节推动力。现代市民小说以一种空间化、恋物化特征标志了现代市民新的思维模式的诞生,也标志着现代市民深层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刻,人们迫切需要将自己和传统区分出来,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为传统命名,相对自己的现代、都市、成熟将传统命名为原始、乡村、孩子,由此发明出一个"原始社会",将原始社会的文学称为"童话",并将原始人、童话和儿童、儿童文学等同起来,无意中却将"儿童"、"儿童文学"发明出来了。这原主要是为着成人自己的需要,在发明"儿童"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儿童的殖民。  相似文献   

14.
"突击文化"是对延安文学发生语境的一种概括。它集中反映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日常生活的军事化色彩、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心态,以及潜在的"突围"心理。从"突击文化"的角度研究延安文学,能够使延安文学研究从"政治"的视野步入更深入的"文化"空间,进而丰富我们对延安文学内在复杂性的认识。通过"突击文化",我们可以更新对于延安文学的认识结构。  相似文献   

15.
谢桃坊 《学术界》2012,(2):116-124,285
中国二十世纪之初兴起的国学运动具有显著的国粹主义性质。自1919年一种新思潮在国学运动中出现,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此后在对新材料研究、白话小说考证和古史讨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使新倾向成为国学运动的主流。古史辨派和历史语言学派均属于新倾向的两个流派,它们的发展促进"新考证之盛行"。此种新的科学考证方法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考据学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实证主义方法,它为中国学术提供新的事实依据,澄清历史与文化的诸多重大疑案,纠正传统文化观念的谬误,成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向现代学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乡土文学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台湾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即所谓“本土文学研究”,另一是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两者在学术内涵和政治取向皆有明显的不同并产生激烈的论争。近年来,台湾乡土文学研究这一传统的学术概念逐渐为“台湾本土文学研究”这一带有政治倾向的术语所取代,致使海外不了解内情者产生诸多误解。本文即针对这种现状,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若干特征和演进历程作出归纳和寻绎,对演进过程中产生的论争及其趋向也作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女性文学作为 2 0世纪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这种精神指向在女性文学的社会性主题、女性主题以及富于哲学意味的创作中有着鲜明体现 ,其思想内涵突出标示了对传统妇女文学的批判与超越。其间 ,女性意识对作品的内在意蕴产生了多样影响 ,那些因女性意识侧重点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成功之作无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殊途而同归 ,表现了现代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实现“人”的价值的强烈意愿  相似文献   

18.
走向文艺理论研究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好哲 《文史哲》2003,40(6):12-17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基础上开始提出走向一体化理论综合与创新的要求。综合创新要求的提出既是文艺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受到欧、美文学理论界相关研究特别是原苏联文艺创作综合研究学派的启示。综合创新着眼于新的理论和新的学派的现代性创造,它体现于视野、观念、方法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命名在研究界表现出难堪的失语状态,现有的几种女性文学概念共同的问题是忽略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只有在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这是一个女性主体在文学中由长期缺席、不在场到逐渐出席、在场的过程。把女性主体性作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以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为精神血脉的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作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而把这之前由晚明开始直到晚清和民国初期具有朦胧的人文主义觉醒的女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长长的序幕,是本文基本的女性文学观。同时,女性主体性作为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运用性别视角阐释文本意义的一种必要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支点。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文学革命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极大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大都在国外接受过西方式的现代教育。西方现代教育赋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全新的文化视角 ,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中国现代文化变革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而促动了五四文学革命和中国现代化变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