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兵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10-14
延安时期是研究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首次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的"观念形态"概念是"Ideologie"的另一重要意译词.由于当时文化界也普遍将文化等同于意识形态,因而毛泽东能够借助"文化"这一话语平台阐述其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2.
李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写于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其中意识形态部分是整部著作最精彩的部分,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但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把握却较为困难,因此有必要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背景、主要内容、明显特征和当代启示等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观”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自己的交往思想,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确立。首先从物质生产的角度阐明其含义;其次从交往与生产的关系、交往与各民族的关系、交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确立和全人类的解放所起的作用三个方面说明了交往的社会作用;最后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理论,对现实意义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在马克思那里有一个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过程。现实的个人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一定社会活动的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有自由个性的个人是现实的个人的最高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通过这个唯物历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来透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对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云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但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使用的却是“交往形式”范畴。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范畴的考察,提出了“交往形式”是唯物史观得以确立的逻辑起点.并就读范畴的基本特征、含义及其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所用“生产关系”取代“交往形式”的逻辑过渡及其理论思想发展的轨迹.试图纠正马哲史上那种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这一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7.
孙云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德文本和中译本,文章着重考察了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使用情况和哲学含义。认为生活概念是本文献的理论重心,是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枢纽。文章从关键词的语用和语义考察入手,初步勾勒出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理论意义,结合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简要梳理了马克思生活概念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王虎学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33-3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转向.以"社会"概念为线索来考察唯物史观,正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前提性考察和批判性审视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之"人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与"社会"之"物的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进而阐明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9.
张俊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26-29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0.
牛俊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城市问题比较集中的文献.该书在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功能和演变过程,说明了城乡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经阶段,资本是改造和再造城市空间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发城市问题的重要因素.这些宝贵思想为我们化解城乡矛盾、解决空间正义问题提供了钥匙.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立足点,建立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概念有多种内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就是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张华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出版时间,196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正文前的扉页上写道:《形态》一书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于1932年第一次全文用原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这里的原文应是德文。可见《形态》一书公开发表的时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目前在一些文章、教科书、工具书和参考书中关于《形态》一书何时问世及其它方面似乎又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丽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
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代起就高度关注科技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阐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密切联系,友好交往与保存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家如何正确对待前人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如何正确处理科学研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问题,内蕴着非常深刻的科技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449-45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了以前对于共产主义的单纯的形而上的理解的层面,开辟了共产主义的实践途径,并形成了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理想性三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维度的雏形,从而形成了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同的更为合理和科学的共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5.
在“四人邦”横行时期,报刊文章中经常全文或删节地引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 相似文献
16.
在“四人邦”横行时期,报刊文章中经常全文或删节地引用《德忌志忌识形态》中的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厂元)则之一就是下(?)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伩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 相似文献
17.
段忠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4)
社会历史发展“五形态论”是我国理论界和史学界普遍流行的观点。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通常认为,“五形态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通过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提出什么五形态论,而只是隐约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前资本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阶段,再加上共产主义社会,整个人类社会表现为这三大阶段的依次更替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振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9-2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异化思想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这一著作中异化思想的研究,应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异化的内涵问题;其二,异化的成因问题;其三,异化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嬗变问题。只有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阐释,才能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成熟时期的异化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杨洋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6-49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基本上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飞跃,并开创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阐释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以及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等思想。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该著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禾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文本、文献的研究,历史地位的评价,当代价值,异化理论,人的本质探讨,;往理论等具体内容和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