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多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各方共识,是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指导理念和实践方案。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擘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有效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是共建国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必然选择。从历史逻辑看,在十年建设历程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遵循了价值链建设主体演变规律、由沿海向内陆开放规律、区域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客观规律以及价值链包容发展规律。从实践逻辑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宏观层面提供器物型、制度型和观念型国际公共产品,奠定了区域价值链合作基础;在中观层面深化产能合作并提升产业能级,创造了区域价值链合作动力与增值空间;在微观层面吸引企业主体深度参与,整合了区域价值链生产环节。从理论逻辑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全球化理论,同时推动构建新型全球化理论和包容性多元化国际新秩序;创新了价值链理论,形成了面向全球的新型区域价值链,为后发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路径;打破了全球治理理论的固有思维模式,走出了西方国家经济再平衡治理误区,缓解了全球治理赤字困境。 相似文献
3.
边疆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在“五通”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边疆地区恰逢中国政府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支持与周边国家合作诉求及意愿强的机遇,也面临周边安全环境恶化和边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风险。边疆地区需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借助六大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参与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网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4.
基于共建“一带一路”58个样本国的面板数据,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特征为逻辑起点,运用系统GMM回归法从动因层面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区位选择,结果表明,市场寻求与效率寻求动因是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资源寻求动因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不具有战略寻求动因。且不同区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具有异质性特征,如在独联体、中亚—西亚以及中南半岛等资源丰富的区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均具有资源寻求动因,而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并不具有这一动因。制度因素的影响效应也存在区域异质性,如在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两大经济走廊,政治制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在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这一效应并不显著,说明该区域资源寻求动因的影响效应超过了制度层面的负向抑制效应。在制度质量较差区域的资源寻求动因,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面临着较大的环境风险。因此,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升级,实施多元化区位选择战略,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建设有力促进了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为沿线各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总结近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剖析存在的难题,明晰在国内外环境变化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建设理念,恪守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建设原则,是有效应对外界干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项目建设效益的保证。要加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机制建设,明确新形势新格局下“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国家和重点领域,以更高水平的自主开放和制度型开放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亚国家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随即得到了中亚国家在内的多国热烈相应和积极参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阶段,作为首倡之地,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在中亚国家的深入推进,中亚国家对此认知也出现了诸多新变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中国与中亚国家提高共同利益的认知水平,离不开相互发展战略之间的精准对接,着力构建以"周边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中国—中亚国家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系统总结梳理“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新变局,并提出新时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实现五个转型:在政策方向上,由以“走出去”为主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产能合作上,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到以绿色数字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在产业结构上,由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到发展现代化产业和发展特色产业并重;在建设目标上,由经济建设为主到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在推动动力上,由政府推动为主到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并重。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现代化》2018,(3)
"一带一路"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处理沿线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真正地实现协同创新。从宏观上认识"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包括把握协同域和协同体两大内容,需要从理论层面对"一带一路"协同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建、共享的系列论述,集中表现在"两大步骤、一对关系、五大内容、五个原则"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传统性和现代性,本土性和世界性的特点。运用共建、共享理论解释"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与我国作为发起国、核心国的角色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相适应。从共建、共享视角看,"一带一路"协同创新是"一带一路"协同体在协同域上共建、共享的过程,其中"创造资源,共建成果"是协同创新的基础;"发挥功能,共享成果"是协同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提炼的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立场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实践的真实写照和宝贵历史经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发展理念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作用机制包括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立足新发展阶段,未来更好坚持“胸怀天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五个重点方向发力: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深入推进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扩大双向贸易与投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资金融通方式,深化重点领域交流与人文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数字金融有助于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实现“一带一路”的资金融通。以数字金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存在着数字鸿沟问题凸显,金融产业发展滞缓,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经济风险逐步涌现等问题,导致沿线国家纵向无法联动,横向难成合力,严重制约“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应充分发挥数字金融驱动作用,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锻造数字发展动力,擢升资金融通效能,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筑牢经济安全屏障,推动“一带一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继而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2.
13.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以互联互通为基本导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美契合边疆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得边疆地区联通内外的枢纽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为确保边疆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不落伍、不掉队,共建“一带一路”下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基础和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要举措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进而赋能边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10—2019年中国与各国开展进口贸易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事件冲击,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可以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进口规模和进口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可以扩大中国的进口规模,且效果稳健;其进口扩张效应在国内各地区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更有利于技术含量高、生产工序复杂的工业产成品以及零部件的进口。此外,对产品进口质量的实证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产品质量有提升作用,同时能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对经济产生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16.
模块网络化兴起、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孕育和地缘格局变迁给中国带来机遇与挑战,创新并优化"一带一路"建设方式确有必要。"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转向"再生产循环相统一"的"集聚系统论",即依据模块网络化原理,将内外一体化大市场与延伸至公共服务的全产业链结合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从而使"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经济的空间格局、发展走势和生产演进特征相对接。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聚焦中心市场,依托多层次区域生产网络,打造国内转型升级战略重心区,建构"多式联运港区城"差异化支点,并基于此架设"枢纽-干线-网络"高速通道体系,以及通过创建层级网络公共治理体系,来定制化供给国际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优化国内区域开放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要素、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可以通过开辟国际循环新空间、拓展国际循环新领域、创新国际循环新模式来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以政策沟通为引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的有效对接;以深化互联互通为目标,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硬联通”与“软联通”并举;以产业合作为载体,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领域创新为机遇,激发“一带一路”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