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肇庆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十四五”期间,肇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是实现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发展目标的重要引擎。着眼于肇庆高等教育发展基础,基于SWOT分析法总结肇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在高等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队伍引育激励机制,高校规模合理扩容,留肇就业激励机制,构建高等教育新格局六个方面的对策,以期促进肇庆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5.
黄成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103-106
金融营商环境改革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规则对接视角,从金融监管、要素流动、市场标准、金融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6.
7.
8.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其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构建,也可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数字经济一方面可促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和内需潜力的释放,另一方面也可使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数字经济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将引领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和数字经济特点,数字经济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第一,数字经济将弱化地理因素影响,使大湾区内价值链布局区域化和碎片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大数据平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大湾区内部产业同质化现象。第二,数字经济可以破除地区壁垒,降低三地生产要素流通成本,弱化行政界线,提高创新要素流动效率;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三地科技人才“云流动”,并通过重构全球价值链形成“虹吸全球资源+汇聚全球智慧+协同创新”的创新格局。第三,数字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推动形成三地统一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大湾区产业分散化和收入分配合理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大湾区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尝试,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高校集群式创新,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合作发展的逻辑内涵可解释为要素流动、优势互补,集群发展、效用外溢,创新驱动、文化培育。为推动粤港澳教育合作发展,建设人才高地,应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大湾区合作创新文化;开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渠道,推动大湾区多元稳定发展;加强高校双向对外交流,形成大湾区国际竞争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发展对我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区域品牌建设在我国科技创新的桥头堡和经济活力最强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和引领带动性强等特点,综合Interbrand品牌评价方法和Aaker十要素模型,构建了一套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品牌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评价者群体的不同偏好情况和评价信息的模糊不确定性,基于犹豫模糊TOPSIS方法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并对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五个区域品牌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显示:香港人工智能品牌的稳定性、示范性和趋势类指标得分值较之其他品牌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其总体评价值和排序处于最优;东莞市光电通讯品牌的评价值和排序仅次于香港人工智能品牌,同属于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建设较好、价值较高的范畴;珠海市电子信息品牌和惠州市新能源品牌的价值评价比较接近,处于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第二梯队;而佛山市汽车品牌则处于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情况一般、品牌价值一般的第三梯队.实例分析为大湾区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了 一定的参考,同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湾区教育、人才等要素的互融互通和协同发展,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的基础性条件。找准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和人才合作层面的支持条件及现存问题,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合作机制建设过程中错位发展与优势互补相统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打造教育与人才合作创新与交流平台;完善教育、人才的激励措施,搭建创新知识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利于整合区域优势,提升湾区整体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一流湾区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中学生的家庭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应用"问卷星"录入题目,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呈正相关;父母就业稳定的家庭,其家庭功能越高;家长学历的不同导致家庭功能的不同;家长年龄较小会影响家庭功能的发展;初中阶段,低年级低年龄的学生家庭功能评分较低. 相似文献
14.
15.
田飞龙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5-16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及应对逆全球化与贸易战风险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支撑"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样本性实验,更是"一国两制"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亦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规划纲要科学合理,细致入微,对大湾区的发展主题、城市分工、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及融合发展提出了层次分明、有机协调的规划安排。规划纲要回应和回答了中国如何坚定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及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若干基本问题。大湾区战略全面推进新时代改革的制度探索,其基本目标是将大湾区建构为一个"初级法律共同体",通过法治协调与创新推动湾区内资源与人员的充分自由流动以及不同制度元素的竞争性融合发展。大湾区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有望通过若干年的建设而成为"一带一路"的技术标准与制度合作模式来源地,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区,成为全世界瞩目、向往的创新中心与人文生活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经济区各城市区经济之间的联系程度及变化情况,探究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在整个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扮演的角色,选取珠三角九大城市2000~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一方面从GDP、劳动和资本3个方面运用KLD散度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算;另一方面结合引力模型和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等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内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程度呈现两阶段发展特征,在2013年之前呈逐渐加强趋势,但随后不断减弱;劳动和资本一体化程度整体上远高于GDP一体化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珠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程度影响较大;广州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明显,深圳经济发展的独立性较强,两大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内部其他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广州要继续发挥服务和教育产业优势,积极寻求与其经济合作潜力较大的城市探索互利共赢的交流模式;深圳应积极探寻与其他地区供求互补产业之间的合作可能性;调动具有较高经济合作潜力但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或任何经济发展联系的城市组合,探索适合彼此经济发展的合作途径;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珠三角资源配置范围,积极探索与香港、澳门合作机会,实现湾区内产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
产学研一体化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需要。粤港澳在产学研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生态系统仍需要克服深度融合不足、创新效率有待提高、湾区高端创新人才缺口大及需要消除因制度差异而产生的体制障碍等制约因素。因此,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时要坚持广州、深圳、香港三极引领的协同创新模式,要聚焦引才用才育才机制,要打破粤港澳三地体制性障碍,激发产学研一体化主体活力。汕头大学在广东"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新战略中,坚持国际化、精细化的办学特色,主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经济走廊建设,服务沿海经济带,为粤东地区乃至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地缘经济视域对珠中江经济圈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增长效率过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内产业同构化严重、区域协作发展效应不明显等现实困境进行了梳理,以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珠中江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较于二三产业处于劣势;而在竞争力层面,第三产业较之于一二产业处于极大优势。基于此,文章从地缘经济视域下提出珠中江经济圈应该从建立和完善区域地缘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机制,结合地缘经济特点、统筹兼顾错位发展,依托地缘关系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地缘发展模式等维度来构建经济发展机制,从而推动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