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2010年启动以来,新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有所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等。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任务还远没有完全落实,新课程理念还未成为自觉的行动;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空间不足;个性发展仍未得到应有关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应试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变,学生学业负担仍未根本减轻等。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出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综合知识体系的合格的教师,科学素养的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3.
邢立刚 《科学咨询》2006,(20):25-27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出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综合知识体系的合格的教师,科学素养的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理念的彻底变革。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的实践者。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实现多方面的转变。一、教师必须有新的学生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了突出地位。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早已习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校园,走进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之中。新课程充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观不同的新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时代感。新课程融会了世界优秀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7.
许林明 《科学咨询》2007,(14):27-27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校园,走进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之中。新课程充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观不同的新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时代感。新课程融会了世界优秀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课程也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在綦江县召开了"重庆市农村学校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交流会"。自2004年以来,綦江县围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终身发展"的办学宗旨,创新德育管理思路,大力推行"四级六步式"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体现出"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特色。把校本教研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抓手,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从而使綦江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綦江县的课改经验受到与会者的好评。本刊现发表綦江县教委主任高思成的体会文章,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将引发一场基础教育教育深刻的革命,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实现改革的目标,除了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编写外,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施教者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因此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是课程改革成败关键。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行为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为在了适应新课改,教师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首批实验学校,我们通过一年的实验探索,深深感到新课程实验已引起了学校工作的一系列变革,它还将会逐渐改变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已习惯了的生活工作方式与模式。要很好地实施新课程实验,还得必须按照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调整、重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我们认为,构建新课程实验中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在管理观念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应成为教学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管理组织上,层层分解落实新课程实验在教学上的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内容;在管理质量上,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基本的管理目  相似文献   

14.
传统历史教学,教师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应是重视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并重视个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重中之重。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教师必须关注课程改革,认真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为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做好必要的充分准备。应该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知识结构上有彻底转变。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是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通过运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欠缺日益凸显,校本教研被期待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迫切需要。浙江温州灵溪一中2005年参与温州市教研院牵头的省教研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策略研冤》,致力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行动推进,探索适应新课改的基于校本的文化营建和学生、教师、学校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人和街小学曾接受过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自莅临指导,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冷思考,我们在不断地寻找教育发展新的契机.2001年我们主动进入新课程改革,在历时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感到实施新课程必须正视实际的教学,实在的课堂,关注人的发展因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科学咨询》2008,(20):F0002-F0002,F0003
自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倍受教育界关注,让每一堂课成为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2004年以来,綦江县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普遍形成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课堂,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用技术学科是新课改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该课程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赋予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普通高中开好通用技术课程,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倡导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并通过构建校本课程来实现课程体系的完善.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立足课程的校本化,对增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理 《科学咨询》2008,(14):3-3
我校自2004年创建以来,学校就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教学改革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全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它必须以更好地促进"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基点,创设浓厚的民主氛围,让教师大胆地张扬个性,使学生充分发掘创造性,师生在互动中共同发展.这正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坚持科研立校,创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