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化的后果——基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融资本和高新科技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为特征的全球化,已经或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包括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和沟通模式,一个带有全球化性质的公共领域逐渐成形.本文讨论了金融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跨国企业在全球运作以及后现代传媒的普及使得文化全球化时代已见雏形,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正在促使地方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改变,同时也让人反思身份认同和不同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间有着深刻的洞见,在他们的空间分析视域中,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生产样态,资本主义亦不例外。与前资本主义时代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人类空间生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于地理-物理空间的扩大,更关涉社会-经济空间的拓展和文化-心理空间的变迁,三者辩证统一于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过程中,这些探讨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人类的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住房商品化与社区空间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商品化本质上是建筑业生产的空间商品化,房地产商开发商品房住宅小区过程就是社区空间生产过程。伴随住房商品化及社区空间生产,以房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公司为代表的市场力量渗透到社区中,导致市场与社会关系紧张。社会学对社区的研究必须超越现有社区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更加重视从"市场与社会关系"角度对新型商品房住宅小区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及其道德形态的批判、审思中出场的,彰显了马克思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现象及其伦理意识本然形态的探索,对其实然形态的解构和对其应然形态的建构,进而集结成三大伦理形态:在意识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了实践的空间生产意识形态批判伦理;在经济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空间生产中资本运作过程,提出了商品批判伦理;在社会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立了唯物的社会空间批判伦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生产批判伦理在当代再次出场,并进而形成了三种出场样态:空间生产过程批判、景观生产机制批判、消费—符号生产模式批判.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完成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消费文化由此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生产偏好”的失衡大为改观.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从经济领域生产方式的麦当劳化扩展为社会世界的麦当劳化;二、通过新的消费形式对大众实施控制和规训,使他们从生产力转变为消费力;三、人们更多地生活在物的体系的“牢笼”中,社会世界受到压抑并被边缘化.由此,这些所谓的“丰裕社会”在享受物的富裕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贫乏.  相似文献   

6.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提出了社会空间的生产理论,说明社会空间的阐释需自然、历史和生产力的发展一并考虑.其构成不仅在于事物,同样也在于关系,并以土地为突破口,试图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所突破.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显现出来的忧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扩张元度的生态忧虑,其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的提出,就是直接秉承了列斐伏尔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发挥销售单一功能的卖场或终端正在发生蜕变,向迎合消费者全新生活方式、购物轨迹、行为模式的消费空间转向.大型购物中心、连锁店、大都市郊区的主题娱乐公园、世博会等都是典型的消费空间.消费空间将充满符号意义的视觉展示植入销售场所,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并承载身份区隔、娱乐休闲的社会功能,而且日渐演变为最主要、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消费空间的转向,要求企业突破终端和卖场的传统营销思维,用消费空间理论指导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9.
空间生产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曾一度遭到社会理论的漠视,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只隐隐约约出现过关于空间的片段论述,而齐美尔的观点是其中最为深刻的。在列斐伏尔的努力之下,空间才成为当代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主题。列斐伏尔详尽地阐述了空间的社会性以及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并且还指出了空间的功能、类型和三个不同的层面。在列斐伏尔之后,福柯、布迪厄、吉登斯以及哈维和苏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展开论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庆歌 《东岳论丛》2023,(7):182-190
古城的历史文化具有建构性,人们往往根据当下的需要而对过去进行有选择地阐释和建构。文化的建构性和空间生产理论为阐释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提供了理论视角。以台儿庄古城为例,作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龙头项目,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是一种“文化”与“空间”相互赋予的空间生产实践:在重建前,挖掘古城的历史材料并有选择地建构出古城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空间的“文化”化;在重建过程中,将被建构出来的古城文化“空间”化;古城建成后,借助已被赋予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空间,不断地开展融合当下“场所”“事件”与“人物”的实践,带动古城和周边区域的复兴,赋予新建成的空间以兼具传承和创新意义的新的文化,实现了空间的再“文化”化。这种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融合在对古城文化的建构和对地方的复兴之中,有助于古城更新走出“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衰败”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2.
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城市公共空间的住宅化和满足本体性安全的需要、支配性利益和城市发展的逻辑、市场的空间偏好、边缘区域开发与内城区域的重新发展等因素 ,带来了城市社会空间消费的极化、空间的隔离及其生产与再生产 ,形成了城市贫民区的孤岛经济效应 ,加剧了传统城市社区原初归依情感和心理的磨损和销蚀 ,加剧了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贫困。  相似文献   

13.
空间批评是结合了文化地理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空间批评经历了早期的空间社会定位、中期的空间文化研究以及近年来的空间的后现代属性研究等阶段.文学的空间研究将文本中的空间看做一种蕴涵多维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注重探究文本中空间的社会、文化及后现代属性,进而揭示文学空间的多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庄金玉 《理论界》2012,(10):154-156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此种社会语境下传媒与受众研究取向也从功能主义向文化研究转变。文化研究在内容与方法上注重当代文化;注重大众文化;注重边缘文化;注重文化政治实践;力图跨越学科边界。本文最后分析了文化研究面临的批评以及自身的学术反思。  相似文献   

15.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理论逻辑上,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肯定空间能够"生产"。空间并不因其是生产出来的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空间生产及其结果即空间产品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空间生产的过程不仅是空间产品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再造过程。空间生产概念并不排斥物质生产概念,它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基于物质生产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分析。空间生产范式揭示并凸显了社会历史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16.
试析大众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浙江社会科学》2003,5(3):145-149
城市空间是社会建构的实践场所,本文通过探讨大众消费时代城市空间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揭示出现代城市空间一方面作为工业文明标志和象征,另一方面作为集体意识与消费行为表达场所的特殊意义之所在,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现代城市的功能、特征及其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列文斐尔空间生产的逻辑的重要内涵.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作为空间三重性的集中体现,是表征内涵的重要手段,解析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基本内涵,探寻该理论的发展,是社会地理学研究中获得理论支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阿多诺与达伦多夫在1968年关于当代社会性质的争论,是德国战后社会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理论探讨仍富有启发意义。达伦多夫认为,马克思之后的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并动摇了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基础,因此西方社会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的后资本主义阶段。阿多诺首先从社会理论的方法入手,认为达伦多夫的非辩证理论忽略了社会的客观结构,固执于个别的和主观的要素,因此不能把握当代社会的本质。按照阿多诺的辩证的社会理论,当代社会仍然处于马克思诊断的有效范围之内,仍是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表现出了诸多新的特征,如技术向生产关系领域的渗透、需求被操控、阶级关系的国际化等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文化与空间在中国的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在扩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其经济文化渗透的策略来适应当地的需要,从而形成表面的地方化和文化多样性,但在这表面之下却隐蔽着一种同一性: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从文化和空间方面探讨全球化的本质,以中国的文化和空间变化为实例,我们发现不论全球化的外表显得多么具有民族性,实际上它仍然是资本主义文化与空间的复制。尽管全球化的力量巨大,但我们仍然存在着可选择的现代性的希望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语境中,地理学想象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的空间生产的知识或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既是这一转向得以形成的重要力量,又是这一转向形成的最重要成果。它们的目标是建立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束缚的空间生产的知识,并由此推动替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地方实践,从而为全新的文明打开可能性空间。中国梦便是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具有这一意义的地理学想象和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