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刻书印刷事业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以来,在西夏故地的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献,计有数千卷之多,还有版画、雕版等,大大丰富了中华古籍的宝库。本文通过已公布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对西夏的刻书印刷事业作了概述。西夏重儒兴佛,发展文化教育,大量刻印各种书籍,其中有国家法典、字书辞书、儒家经典等,而以佛经最多;用西夏文刻,还用汉文、藏文刻;不仅官方刻书,私人、寺院也刻;不仅有已经盛行的雕版印刷,还有当时最先进的活字印刷。西夏书籍装帧形式富于变化,版面设计别具特色,反映了西夏的人文形态和文化面貌。西夏后期仁宗时期,是西夏刻书最为繁荣的时期;西夏的刻书印刷中心,在京城兴庆府。  相似文献   

2.
西夏语“格”理论①认为‘三个动词前缀na、ga、m’分别是能够证明西夏语存在“格”的形式标志,继而以此为发端构拟了na、ga、山在所有人称数的“格”的分布模式,西夏语被描绘为具有发达的词形变化和格形变化的对应性。②长期以来,国内的西夏语研究界也一直把na、ga、m现象视为尚待解决的学术难题,因此面向西夏语的客观实际,全面考察na、召a、m所代表的“格”现象就更形迫切和必要了。首先需要举证西夏语实际语言材料,判明在多大范围内可以排除“格”现象。汝不当闻/汝之闻可非《类林)③PZ13第二人称单数或代名词第二人称单数在句…  相似文献   

3.
把“西夏”和西夏王国等同起来,这和历史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首先,指代西夏王国的“西夏”,不是本土之自称,而是异域之他称。其次,在宋代以前,“西夏”不是政权专称,而是地域名称。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西夏”有着不同的含义,但自晋代以来,以河西走廊为“西夏”的说法是中原社会最为普遍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吴广成论西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成论西夏 ,主要集中于《西夏书事》的“论赞”和“按语”之中。本文通过对其“论赞”和“按语”的剖析 ,揭示出吴氏论西夏的主要内容、立场观点和方法 ,从而使西夏史学工作者和读者了解吴氏论西夏的概况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夏文献中的族群称谓词是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的珍贵语料。梳理文献可见,西夏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时,借用了大批外来语中的族群称谓词。随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程度加深,党项人基于族群特性和地域认知,对“他者”产生了主体性族群概念。为适应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党项人还以西夏语“■”构建了一批原生性族群称谓词。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党项人与横山羌的族群边界,还折射出12世纪晚期西夏与草原部族的互动关系,为厘清西夏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演进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语言证据。  相似文献   

6.
党项与西夏碑石刻主要由夏州拓跋部家族及其幕僚的墓碑、西夏时期的佛事碑、西夏陵残碑以及西夏遗民的碑石刻等部分组成,它是“中国藏西夏文献”的特色所在,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国名、纪年、语言文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宋代在西南边疆出现的“越人”国家(上)尤中一、大瞿越国的建立及其发展与破灭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延续至宋朝时期,在西北出现了西夏王朝;在西南则出现了大越国。如果说西北地区出现西夏王朝,是西北党项羌中贵族势力的发展和地方民族主义膨胀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的多元文化教育由来已久 ,虽然各有特色 ,但仍有共同的特征。两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对不同文化不只是模仿、吸纳 ,而且还进行有机的融合、发展 ,是“拿来”与“创新”的结合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西夏军政职官研究多年来是中外西夏学相当薄弱的环节,这与汉文有关史料的贫乏关系较大。西夏选任军职的程序当以册纳军籍为最基本的前提;以“宗族”为本位的的伦理法在法律上占有主导地位;西夏立法者巧妙引入了“有官品人”、“庶人”这一虚指的概念,适用于全社会的各个阶层,淡化了阶级对立的意识,掩盖了法律上阶级压迫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区别于中原佛经款题的书写结构,西夏皇帝和皇太后在撰写佛经款题时会冠以“尊号”。结合“御译”“御校”“谨施”等词语以及佛经序言的内容发现,西夏文佛经款题中的“尊号”不单纯是政治名号,可能还蕴含着佛教意义上的“觉悟”。西夏的“尊号”制度是模仿唐宋的结果,与本国的社会现实存在冲突。从“尊号”的用字来看,佛教调和两者的冲突。佛教在加强西夏皇帝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迎合了西夏僧俗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1.
略论李德明     
李德明小字阿移,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九八一年),卒于仁宗明道元年(公元一○三二年)。享年五十一岁。德明是西夏历史上颇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之一,史称他“深沉有器度,多权谋,”“精天文,通兵法。”他在位的时间虽不太长(仅二十七年),但由于他执行了一条保境息民,发展生产,同辽、宋友好,以及统一河西的正确路线和方针,使西夏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西夏历史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将其主要历史事迹分述于后,不当之处,尚望专家、读者赐正。  相似文献   

12.
漫谈西夏     
西夏是我国西北过去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也是我国古代民族之一。从公元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夏主元昊称帝建国,存在了将近二百年。对共同创造祖国文化,促进民族本身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甘肃省的许多地方,曾经是西夏人生息活动的场所,有不少西夏文物遗存。在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时,国内许多同志注意了西夏的研究。本文仅就个人所知,作一些西夏情况的介绍,旨在“抛砖引玉”,学习不够,认识水平很低,错误之处,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传统“五德终始说”的理论,勾稽西夏文资料、汉文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对西夏国名中争议较大的“大白高国”重新作出阐释,并揭示了西夏号称“大白高国”的政治内涵。认为西夏国名“白高”,意在标榜继大唐王朝的土德之后取金德为正统,显示与其他并立政权的对等性。  相似文献   

14.
诗人杨梓的力作《西夏史诗》,以追忆一段历史为基调,为读者呈现了一曲动人的赞歌。在遍览作品的基础上,我们以为,作者至少以“一部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地域的视野及其文化意象”、“叙述中的激情和礼赞”、“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展现作品的艺术性。而对上述内容的阐释,则构成了《西夏史诗》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5.
俞子恩 《延边大学学报》2023,(4):133-139+144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遗产继承的方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传统的文化知识并加以改造,继承不是为了保存而是为了要建设共产主义的生活。据此形成“批判继承”和“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等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原则与实践为思考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梳理了存世西夏文文献的情况,特别对近年陆续出土与出现在拍卖行的西夏文献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西夏文献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趋势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了今后西夏文献研究应注重“四行对译”和语法标注,并贯彻“因声求义”等训诂学方法,使西夏文献解读成果与历史语言学、文献语言学研究接轨,为藏缅语、古代汉语通语和方言的研究提供素材;西夏文献的阐释应服务于敦煌学、“大国学”研究,着力强调了黑水城出土文献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11世纪,西夏王朝曾雄踞一方,与辽、宋王朝成鼎足之势。然而200多年后,这个神秘王国消失了,其史料和文字逐渐湮灭。遗留下的唯一佛教石刻——“西夏碑”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有人说该碑能换两架美国F16战斗机,有人说它价值连城…… “西夏碑”的由来 1000多年前,在黄河上游生息着一个能征善战的英雄民族党项族。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在中国西北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因它在黄河以西,所以历史学家称之为“西夏”。 立国后,党项上层把佛教作为统治思想之一。为发展佛教,他们大兴土木,  相似文献   

18.
对于10至13世纪一体多元的宋夏民族关系格局,出土货币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力线索。西夏东南边界附近的铁钱窖藏和钱币法反映出宋夏之间存在事实上的货币制度“西传”交流,宋朝货币成为西夏这一中国境内的民族政权自铸货币学习效仿的典范;西夏通过对宋朝“先进货币经验”的学习,铸币经历了“西夏文自铸币—西夏文汉文自铸币—汉文自铸币”这一演化过程,反映出宋夏之间“一体多元”的文化交融进程;而对南宋境内西夏钱币出土状况进行统计,使得我们可以用量化方法实证分析宋夏之间“通货共用”的经济交往史实。宋夏民族政权间的货币交流与经验传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也是对这一区域内的货币经济与贸易体系的“再塑造”,更推动了宋夏之间民族深度交融、国家趋向统一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20.
日本西夏学者荒川慎太郎博士对东京大学所藏西夏文“大智度论”残片的外表形态、内容、文字注音、语义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认为这类残片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