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既是顺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外在需求,也是国内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内在需要,更是长株潭地区实现"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产业内涵、产业领域间关系、产业发展趋势三个角度阐述"两型"产业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综合分析日本、德国、芬兰等国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的经验,明确长株潭"两型"产业体系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消费领域的节约,仅指对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节约,而不是少花钱.市场机制对资源型产品的消费调节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在现有文化制度和生产方式下,节约资源对经济增长虽有作用但意义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限制.破解这种限制的根本方法,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相应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以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为主导,两种消费和谐统一的新型文化制度及其生产和消费方式,由此才能实现资源节约与经济增长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才能从现有的"必然王国"进入理想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3.
当前.资源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需要人们正确认识资源环境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引导,全民动员,提升集约发展的节约效应,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集约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着手发展循环经济,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适时地评价特定地区的资源节约利用和社会协调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改进。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生态效益,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该在政府调控、制度支持、法律保障、技术支撑、生产消费、公众意识等各个层面积极进行试点和探索。分析辽宁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成效,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崔泽田、秦书生在科技与经济2007年4期发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技术生态化路径分析”一文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合理利用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化能够实现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消费节约化,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行技术生态化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大力推广生态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物元分析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物元分析法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节约程度分为高、较高、中、低等四个等级,通过确定经典域、节域、待评物元、指标权重以及关联函数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综合分析,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它不仅可以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划分资源节约型社会各层指标的节约等级,对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技术进步与创新,选择资源节约技术进步机制十分重要。我们必须依据中国国情,选择能够最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资源节约技术进步机制类型,培育和形成有效的资源节约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所以,完善制度安排,建立政策机制、投融资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科技创新扩散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增强资源节约能力,是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系统化建构中的循环经济立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渗透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领域,涉及资源、能源、废物管理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包括减少投入、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废物合理处理等方式。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载体和途径,关于它的立法已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循环经济立法出台后,需要对《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适时修改,以解决现有法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问题。我国应当建立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节约型社会强调的是资源效益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短缺性战略资源是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战略资源节约提供可靠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是由目标体系、核心体系和保障体系所组成的复合型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销售人员已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如何加强销售人员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销售管理工作中,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被害人陈述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是大多数刑事案件的启动器,对于司法机关侦查与惩罚犯罪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被害人陈述真伪并存,必须严格审查。我国目前对于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审查其他证据相比不够严格与全面,容易使被害人陈述被轻信,导致错案。运用证伪思维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被害人陈述进行审查,可以更好地全面认清被害人陈述,并对促进我国被害人陈述制度的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14.
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权及其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环境权是人的一项应有权利 ,当前 ,环境权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 ,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 ,这是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环境权要成为一项实有权利 ,还是前路漫漫。环境权与生存权和发展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 ,它们之间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所以 ,既不应把环境权与生存权对立起来 ,也不能把它们看做是同一项权利  相似文献   

16.
经络和气功是养生的两个重要方面,都对养生产生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对经络与气功的研究,对于养生来说,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为此,对经络与气功的各个方面及共同作用探析,将最终明确各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小说《西游记》对舶来品龙王形象持贬斥态度,并多次质疑其"水神"的合法性。这种态度和质疑透露出作者可能是一位道士。孙悟空的本领是长生之妙道,种种现象表明这个道士来自于内丹派。内丹派常常采用春秋笔法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合同法》对承揽合同作了专章规定,但对雇佣合同未予明确。根据传统理论,涉及不动产的雇佣合同,往往与承揽合同难以区分。《物权法(草案)》没有对我国的不动产范围明确规定。实践中,只有做到对涉及不动产的承揽与(雇佣)合同进行正确有效的判别,方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以一个具体案件为例,建立起雇佣合同和承揽合同的区分体系,并阐述了区分两类合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族本主祭祀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