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整合是对家庭成员及其关系的规范,以便形成一种稳定的家庭权威结构和伦理体系.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家庭的整合模式发生了从家族主义到个体主义的重大转换.在家庭整合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青年妇女自杀的高潮.这些自杀现象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冲突之中,展现了青年妇女在家庭权威结构中的微妙处境.一方面家族主义的家庭整合模式还没有完全瓦解,另一方面个体主义的家庭整合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作为外来者的青年妇女则成了两种整合模式相互竞争的牺牲品,从而生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自杀秩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民自杀既与传统时期农民自杀有相同的逻辑,也有其独特性,它是现代性进村与农村社会文化结构及农民家庭和个体发生碰撞和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农村的社会文化结构差异巨大,农民自杀也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同一村庄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农民群体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农民自杀不仅有时间和空间差异,还有年龄、性别和阶层的差异。家庭是农民自杀的主要场域,家庭矛盾是农民自杀的主要诱发因素,降低农民自杀率首先要从理顺家庭关系着手,现阶段尤其是要将老年人从子代家庭关系中剥离出来,消除可能导致他们自杀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要构建干预农民自杀的国家责任,通过国家设置议程、采取措施确保农民不受到“自杀”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利用一项回顾性质性调查数据分析了1980年至2009年间187例农村妇女自杀状况的基本分布和趋势演变,通过引入出生队列分析,发现了1920年至1939年间出生的“传统代”农村妇女在2000年至2009年间的“老年时期”自杀,而1960—1979年间出生的“现代代”农村妇女则在1980年至1999年间的“青年时期”自杀。由此建构了理解出生队列、家庭结构转型与农村妇女自杀的转型象限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分析,家庭结构的权力轴与观念轴的转型不同步是导致两代女性自杀的主要原因,当两者转型同步完成时,农村妇女自杀可能会退潮。最后援引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对之进行了简要的支撑论证。后两次的数据所揭示的妇女地位提升的增量,实质上都是由新出生队列的妇女进入调查样本序列而贡献的,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儿童自杀率相对较低,但是,怀有自杀企图与意念的儿童的比例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儿童自杀理论,但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把自杀轨迹模式应用于儿童时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儿童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5.
彭鸿雁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97-98,105
在对大学生自杀预防模式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时策。以大学生自杀是可预防的为立论基础,分析自杀预防现状,批判性借鉴传统自杀研究方法,综合大学生个体特征、生活史环境变量,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原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大学生自杀发生机制,由此提出高校全员参与自杀预防模式的研究思路。并强调大学生自杀预防与自杀干预的区别,从而在预防模式构建方面区别于自杀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自杀率在过去20多年出现了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村自杀率的下降影响到全国自杀率的下降,二是农村自杀率的下降受到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的左右。针对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的原因,文中的分析着重于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即我国境内大批农民离开乡土到城市打工。我国农民的打工潮包括女性的广泛参与。到最近几年,女性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数每年有4000万之多。农村女性的大规模迁移规避了三种既往的自杀风险,即农村女性既往的从属地位、既往的家庭纠纷、既往的自杀工具。所以,农村女性的迁移是分析中国自杀率下降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8.
儒家家庭主义与日本家族企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家族主义,崇尚以家庭为本位,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家庭内就是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要求个人利益服从家庭或家族利益。日本的家庭企业,从文化、伦理道德层面看是儒家家族主义在企业经营模式上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终身雇佣制”等五个方面。在对它的探讨时,还应注意家庭企业是否存在超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有何影响诸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代的自杀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主流生死观的最大特点是凸显理性,贬抑感性。中国传统的自杀模式主要有:理性冷静地分析、权衡之后的被迫自杀;;宁死不屈、宁死不受其辱的自杀;;“士为知己者死”的自杀;;为了某种承诺或理念而慷慨赴死;;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且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毅然走向死途;;成仁取义的自杀。记载于中国古代正史中的自杀模式不足以反映古代中国社会自杀问题的全貌。现代中国社会的自杀现象相当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点是人们大都放弃传统的“好死不如赖活”的观念,转而奉行个我主义、情感至上主义,以及“赖活不如好死”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0.
近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为了更好的预防自杀.从系统分析角度,探索大学生自杀心理发展过程.确定大学生自杀干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次.特别在学校层次方面,如果做好预防系统、预警系统、处置系统和跟踪系统四个子系统的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南方农村年轻妇女的高自杀率与农村宗族血缘集团出现分化之后,农民小家庭之间相互比较和竞争,以及带来的压力和焦虑相关.由于家庭成员在宗族里的身份和角色不同,竞争压力在家庭内部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农村年轻妇女对竞争压力的感知最大,在竞争压力无法化解下而可能走向自杀.这些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分化之后的比较和竞争带来的结构性压力;二是年轻妇女"外来者"角色感受到的压力;三是年轻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引发的压力.随着21世纪新生代年轻妇女的资源动员目标得以实现,而迁移流动又使其远离村庄,年轻妇女自杀现象也就快速减少.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大规模外流使得农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受到极大冲击,许多离散型家庭出现。离散型家庭主要包括留守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通过对豫东地区8个村庄自杀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三种家庭类型中,老人自杀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家庭中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婆媳矛盾。在隔代家庭中,抚养孙辈的经济压力与对孙辈照顾的代际矛盾是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而在空巢家庭中,日常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缺失是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根据离散家庭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群体制定不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自杀现象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府里自杀事件屡有发生的现象令人深思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以及媒体诱导和周边环境影响等,都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高校学生自杀呈现出自杀因素的多元化、自杀过程的情绪化、自杀手段的极端化和自杀比率上升化等特征。高校学生的自杀现象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观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包括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及结构化理论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概括 ,并在此基础上对之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与此同时 ,文章还提出 ,结构化理论在克服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等二元对立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它并不是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简单拼凑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双方的对立是双向度的。在“整体”观上,个体主义坚持化约主义的立场,而整体主义则秉持反化约主义的立场;对立的结果是个体主义犯了“消亡论”错误,而整体主义则陷入了“物象化”的陷阱。在“个体”观上,个体主义采取了反社会决定论的立场,而整体主义则强调了外部社会决定论的立场;其结果导致“个人”在个体主义那里“社会化不足”,而在整体主义那里则“社会化过度”。文章最后认为,超越二者对立的方向之一是解决“社会结构”和“主体行动”的发生学根源和再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四川某高校2500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1.87%的本科学生有自杀意念,农村学生自杀意念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家庭学生;男女分布无显著差异;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得出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考虑采用家庭干预,以确保干预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新旧思想交替,社会秩序混乱,传统与现代相互较量,社会问题亦层出不穷,自杀现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年学生是当时社会的希望,被视为社会活力的象征,天然地承担了拯救国家命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自杀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激烈的自杀方式、悲愤的遗书如同表演一样将青年个人自杀事件带入公共领域,是青年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建构;而作为观众的社会各界通过媒体报道、追悼会纪念、公共讨论更是对青年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20.
广义的自杀是指自己杀死自己,本文对自杀采取狭义概念,仅指欲放弃生命的人在明知后果的情况下积极采取直接或间接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排除了动物的自杀、“慢性自杀”、安乐死的情况等。法律时自杀的态度取决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宗教风俗等原因,本质的表现在对生命权支配性问题上即个人对生命权有无支配性,有多大支配性的问题。目前通说认为,我国现行法律对自杀是持有一种放任的态度,我认为我国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自杀构成违法犯罪行为,但宪法和部门法律对自杀却有着诸多指引或暗示的防止自杀的规定,最后本文将结合现行法律,作出进一步防止自杀的具体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