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来国内文化研究热潮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可以说,所有关于文化重大问题的探讨,都程度不同地与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那么一部分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的现代化完全割裂开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科学文明,“二者不仅在世界观上,而且在整个操作系统上都不言而喻地对立并冲突着。”“传统文化已经终结”。中国传统的“巨大文化财产变成了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文化优越感变成了巨大的文化负罪感,这不能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巨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在有关文艺民族化的讨论中,一些人把民族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一谈文艺的现代化,一谈走向世界,就必然与西方现代主义挂钩,并把我们民族文化传统贬得一无是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并认为反思文艺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进一步予以探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文艺创作中的民族化与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对立的双方。然而,一些人却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彻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一直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的一组命题,因而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阐述传统的涵义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是在传统的起点上,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达到对立中的统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需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善待民族传统,实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和谐转换。  相似文献   

4.
文明转型是中西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需要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中国则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此问题域中,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文化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传统而可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国道路既蕴含着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克服,也表征出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与更新的可能,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的重要历史实践。易言之,基于中国道路而可能的中华民族复兴既包含着现代化的主张,也意味着开启一种新的文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传统、文化变迁及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矛盾,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现代主义与保守主义或进步派与肯定派的思想冲突。当前,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文化问题也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并成为争论的热点。然而,对于这个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问题,采取二元对立的态度,进行游弋于两极之间的讨论是不可取的。就我国现实情况看,搞“全盘西化”,以“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那将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但试图完全借助传统文化来实现现代化,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实现现代化。本身就内在地包含对传统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文化传统的否定、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同时,这种超越也绝不会完全脱离经过历史长期积淀已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只能是对文化传统的扬弃。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如何发掘文化传统中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内涵,并努力发扬光大。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通过不同文化的融汇整合,创建出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文化。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正确认识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文化变迁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一条新文化建设的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独特创造和独特贡献,其独特性主要包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在经济特征上表现为实现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突破创新;在政治优势上表现为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真正实现;在文化品格上表现为博采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共促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表现为以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国家持续发展;在世界构想上表现为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化现代化是二十世纪的世界潮流。今天认识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思维视角的转换,从西方框架中跳出来,从我国的实际变化以及世界背景和格局的总特点出发,走文化民主的道路。我国文化最重大、最醒目的变化莫过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相结合,这一历史进步使中国社会跃入到现代社会,然而又形成我国文化运动中的怪圈:传统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是与近代资本主义对立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一种历史否定,而马克思主义文明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弊病的否定。在中国,这两种质上不同的否定奇异地结合起来,形成历史的错位。承认历史的错位,变错位为正位,这便是我们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明对话的浪潮影响下,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由尖锐对立转入平等对话的时期,表现在第三代新儒家纷纷提出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平等对话的主张。但是,平等对话的主张并没有消除二者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上的根本分岐,希望通过复兴儒学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仍然是第三代新儒学追求的目标,在中国现代化实现之前,现代新儒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将不会因平等对话主张的提出而消失。可以预见的是:马克思主义将以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努力,充分说明和验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最后将现代新儒学的合理成分融入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学的真正融合,这是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对立和对话之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胡伟 《兰州学刊》2007,(10):103-105
近代,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一些仁人志士大胆吸收西方较为先进的近代文明,不仅从器物上学习先进技术,而且还从思想上更新观念。与传统的法律观念决裂,选择近代法律观念,是一场深刻的法律思想变革。这一变革是中国法律观念的近现代化的肇始。  相似文献   

10.
从儒学的形成发展谈其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儒学的形成发展谈其现代化邱高兴儒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今天,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日显尖锐,儒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也有着冲突.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它的理论是不是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这些问题在我们进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视域中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西方文明的标志,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诸多方面起着强大的精神支柱作用,形成传统的华夏民族精神,这是中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地平线(视界)。现代中国人处于传统与现代双重思想的作用和影响下,在两难选之中进行文化的整合和重构,传统必须现代化,现代化又面临着许多负面问题,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治国文化、理性精神和人的现代化来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扬弃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自治结构是在历史的磨合中被优选出来的产物,它既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走向世界农业文明巅峰的基础,也内含有不少人类所有成功文明不可或缺的共性要素。而近代以来中国在亡国灭种威胁下的奋起应战与自救,不期然产生了"自毁"效应,它在毁掉古老文明的意义世界与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摧毁了乡村社会传统治理结构的基础,极大地增加了现代性在中国生发与成长的难度。在乡村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认真总结教训,挖掘出急切变革做法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清楚一个时代对现代化的解读及其背后的支撑信念在一个国家现代化道路建构上所起的作用,是我们今天乡村治理战略再选择时必须直面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的集体主义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一致性?本文认为: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而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个体本位与公共理性的对立与统一,因此,集体主义与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的集体主义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一致性?本文认为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而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个体本位与公共理性的对立与统一,因此,集体主义与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激活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潜力,并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范型.受外来影响和本土经验的双重规约,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两大传统,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既对立又互补,其消长起伏反映了中国各大政治力量博弈所形成的综合平衡,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经验对文学现代化转型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保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在受到外来影响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20世纪中国文学在消化吸收外国文学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到了世纪末则出现了另一种盲目追随的片面性,这些问题说明学习外国文学要有正确的出发点,要有自觉性和自主性,要具备艺术的眼光.  相似文献   

16.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框架,是21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创新的基本问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上,我国出现了后二元对立和前二元对立两种超越模式,后一种超越模式主要源于海德格尔终极构成的境域论思路。按照这种划分,我国学者过去讨论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基本思路仍然属于在二元对立基础上加以整合的后二元对立框架,尚未达到在二元对立发生之先敞开的前二元对立的境域论高度。其实,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探讨的恰恰可能是前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的前二元对立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基本思想具有会通之处,这种会通探索拉开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当代转换的深层帷幕。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关于中西文化之争不外乎两种基本立场:传统本位论与全盘西化论。两者对立的本质是文化观的对立即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这种两极对峙的观念体现了两种关于现代化的错误观念,而新的现代化观念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综合意识,我们称之为文化进步主义。我们只有在文化进步主义的高视点上,才能理解现代化的真正含义,才能超越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两极对立,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两极对立。  相似文献   

18.
杨翰卿 《中州学刊》2002,(1):111-115
儒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东亚国家近现代时期主要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是现代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现代东亚文明在精神层面其核心是现代东亚价值,这种价值观的思想根基显然是儒学。事实已经和仍在继续证明,东亚模式基本是成功的、有活力的。儒家文化既处于东亚模式的结构性关系中,又处于历时性关系中,随着东亚模式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塑造。因此,儒家文化可以与现代化相结合,现代化割不断与传统的联系,在具有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历史背景中发展现代化事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这种儒家文化传统资源,应当是现代化实践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映照着中国特色道路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道路自信,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态优化过程,是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是历史唯物史观下的对国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观念和原则的凝练表达。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主体是国家治理现代文明,以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和世界意义,不仅为全世界各国政党探寻富有自身特色和遵循历史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富有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语境的中国方案,彰显深厚的中国文明自信和中国文明创造担当。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的现代化 ,就必须对其基本内涵问题作出回答。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包括 :必须在科学理性批判和选择性重构的基础上 ,实现以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化更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 ;必须实现道德思维与伦理学理论模式的现代化更新 ;必须实现道德生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