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必须包括人力资源的有效增长和合理配置的理论在内;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理论必须包括关于劳动者全面的、综合的发展理论在内。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它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促进入力资源的有效增长和合理配置,促进劳动者的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而社会就业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劳动者全面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的问题。因此教育和就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然,教育和就业之间虽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毕竟是两个问题,不能把它们简单地混为一谈。就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只有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其固有的内部结构与逻辑。毛泽东认为经济对政治起着保障作用,政治要指挥、引导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处于平等的地位,社会发展的源泉在于经济发展,但社会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与机会,人的全面发展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劳动力、人才基础与精神动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更多的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索取。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体系。中国共产党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逻辑蕴涵在于:思想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传统发展观之所以造成当代社会发展的危机,根源就在于发展目标设定上人的失落.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把人的发展提到首要地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评价和研究,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6.
试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大学生就业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社会发展观,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运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在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正确地认知自我,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科学就业理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发展目标模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确立了社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 ,把发展看成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这种新发展观的本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 ,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冲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主义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消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构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二律背反,突出体现在环保、发展可持续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诸方面的尖锐冲突。这些冲突表现出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观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诸关系上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缺陷,实质上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人是经济增长的工具还是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生产力发展初始阶段的增长型经济发展观中,人是经济增长的工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的综合发展观中,人既是经济工具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物质生产能力充分发展、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自身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察国外发展观演变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指出国外发展观历史演进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违背以人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与发展的全面性潘光利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类其他一切活动都必须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个中心。例如,经济发展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要在人的发展中体现出来,偏离人的发展目标,不管增长速度多么快都是无效劳动。那种...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指标的增长,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也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 ,人是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最深厚的源泉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人。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 ,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发展先进文化 塑造四有新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如果仅仅强调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相应的文化环境的形成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这个社会的未来将是不美满的。正如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所警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改善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再就业和人力资源优化与升级,进而实现全面小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强化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再认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心放在农村,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快推进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于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旧的发展观主要有“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两种基本观点。他们虽然在社会发展中起过积极作用,但根本上是片面的、消极的,若以其引导、规约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势必造成社会发展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综合的文明发展观。因此,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也应该以社会“综合的文明”为尺度。所谓综合的文明是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夸大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主体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价值,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价值取向的偏离,究其根源,就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上认识的偏离,拒斥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单向度的“见物不见人”。对科技的崇拜,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财富的累加为终极价值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校正社会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偏离,坚持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  相似文献   

19.
对经济学理论适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始终是这门学科进步的一大动力.从人类主体视角来看,当代西方经济学存在假设狭隘、将人物化等缺陷,导致其对劳动者关注不足,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调节社会矛盾方面有极大的阶级局限性.就其基本倾向而言,这是一种要物而不要人的经济学.而经典马克思注意政治经济学坚持从人类主体,特别是从普通劳动者立场看待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和物兼备的经济学理论.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应更加重视从人类自身发展,特别是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和吸取国际与国内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创新,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