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凸现,水土流失加剧、草地退化严重、沙漠化面积加剧、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的具体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积极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利益,更涉及到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必须保持资源与人口、生态与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统一.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论述了如果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只注重经济效益,不仅导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也会阻碍经济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宋才发 《民族学刊》2023,(8):62-71+162
民族地区是我国物种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当下生态环境发展最敏感、最脆弱的区域,更是维系和保障整个国家生态安全的要害区域。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路径。民族地区需要构建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大格局,构建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构建和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体系,就需要构建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构建民族地区横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体系,构建民族地区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体系。要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提供司法服务,就需要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预防性机制和公益诉讼前置程序,建立民族地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案件刑事民事责任统筹体系。  相似文献   

4.
田钊平 《民族学刊》2013,4(2):17-25,96-98
经济和谐是民族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和谐是制约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是促进中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目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要素配置、经济利益平衡和经济活动联系等几个方面。应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础,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为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5.
谢晶莹 《民族论坛》2005,(12):18-19
在西部大开发形势下,加强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公众环境意识较低、环境问题与贫困等社会问题交叉、人口众多是导致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保与护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钟洁  覃建雄  蔡新良 《民族学刊》2014,5(4):53-58,118-119
旅游资源开发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然而过度的资源开发必将直接危及当地生态安全。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其民族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关系着长江流域以及整个国家的安全。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探寻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以期切实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岭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却基础设施滞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慢。如何利用南岭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成为加强南岭地区民族关系建设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阐述了加强南岭地区民族关系的意义,客观分析了南岭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加强南岭地区民族关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在西部民族地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揭示了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只有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建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富裕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实质是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关系,通过这种稳定的关系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其制度的属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性的利益联结,能够对保护者产生激励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农牧民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多重效益.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加快农业生产中的“补偿”式发展,守住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底线,同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损害下降,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保持其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地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保护和建设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0,1(1):63-70,164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进,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继续全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处理好经济追赶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与其他发展机会,特别强调发展机会的平等,实现和谐发展和共享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包括万物有灵的认识观、普遍约束的宗教观、适应环境的和谐观、适度开发的发展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些生态观念来源于民间口传文学、宗教信仰、禁忌习俗、乡规民约和习惯法、生产劳动等形式.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党和政府制定正确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激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以民族和谐促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成为普遍追求。近年来,民族地区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化实践,以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实践为抓手,推动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转型发展。本文从民族地区生态和经济耦合发展以及生态实践的逻辑出发,探寻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明确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价值共识的基础上,以生态、产品和价值三者的辩证关系为中心,构建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赋值框架。在全面总结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基础上,从一体谋划,强化服务,构建多层次、差异化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移民与民族地区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是民族地区的主要任务,而生态保护则是民族地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所在。民族地区强烈的发展要求可能导致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进一步恶化;生态保护则构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探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涛  王燕 《民族学刊》2020,11(6):127-132, 180-18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剖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地域文化生态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而探索其相应的保护策略。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旅游业、打造体育产业等经济发展措施,在极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其传统体育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平衡,使得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丧失了原生动力,甚至违背其创建与传承的初衷,造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现实困境。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对乡土具有忠实情感,使得文化生态环境虽然遭受社会变迁的毁损,但民族内心的意志却未曾磨灭,因而文化生态环境依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和优化,主要是通过对原生体育文化活动场域进行搬迁或复制;理清传承与传播关系,建构双重性发展途径;扶持原生态小众项目,兼顾产业化驱动效率等举措对其文化生态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8.
论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民族关系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而当前我国民族关系面临着国际政治和民族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及人力资源和文化贫困、宗教、民族意识非均衡性发展等带来一些不和谐因素;鉴于此,应通过消除民族分裂隐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加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38%,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对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98年以后,国家先后在这里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当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改善相结合,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才有可持续性。只有对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所有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并发展新的生态经济部门,在这里建立生态经济系统,才能达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利用网络参与政治,并对当地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则会严重影响政治生态文明。本文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等,分析了影响民族地区网络政治生态建设的特殊因素,并对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地区网络政治生态环境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