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初期,满族与蒙古族建立了较稳定的民族政治关系.这对当时民族政治人提供了广阔的民族政治舞台.孝庄文皇后曾扮演过重要的政治角色,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政治人.她是满蒙初期政治联姻的体现者和推动者,是康熙皇帝处理蒙古政治问题的高级顾问.这为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与蒙古地区的政治互动从内容到效果虽大异其趣,但治蒙方略却异中有同,相同点是:都极其重视蒙古问题、推行恩威兼施方针、注意吸纳历代治蒙经验、施行分治之策。不同点是:清代突破了明之华夷观,形成了新的中国观;发展了明朝以神道设教的理念,形成了以黄教安众蒙古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满蒙联姻、满蒙联盟等互动形式,发展并巩固了与蒙古的政治统合关系,使漠北蒙古成为清朝的边疆屏藩,困扰中国历史若干世纪的蒙古问题就此迎刃而解。明清解决蒙古问题的政策体系与政治体制的成败得失,值得深入总结,以为解决至今犹存的民族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与鉴借。  相似文献   

3.
汗,作为北亚民族首领的名号很早就开始使用了。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清早期最高首领名号的历史渊源和蒙古背景问题。本文试图从早期满蒙关系的角度,考察清初三位汗的汗号源流与背景。文章指出,汗号是通过蒙古各部传入包括满洲在内的女真各部的;不管亚洲东北部满蒙地区各部落的内部组织如何,他们在政治机构的构造上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满蒙联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姻,即清朝的满族统治者集团与蒙古王公之间长期持续的通婚活动,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有清一代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这种联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家族间通婚的含义,而成为清代民族统治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着某种目的采取政治性通婚的例子并不乏见,但清代的满蒙联姻活动无论其政治用意,实行方法以及效果,都超过了前代。因此,为了研究清代民族统治政策,将满蒙联姻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作用作一探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满蒙藏文档案文献和传记史料,对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起过重要作用的唐古特籍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1646)的名号、法号及其历史事迹等作一考察.他与蒙古鄂尔多斯部首领关系密切,在拉萨获"国师"及"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号,以熟悉蒙古喀尔喀、准噶尔和藏区等地政治形势、文化、生活习惯等有利条件,毕生致力于增进这些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为加强藏满政治和文化交流起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清代满蒙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对清代的对蒙政策、天下观与国家观念视野下的满蒙关系、文献与历史地理视角下的满蒙关系、文化的角度的满蒙关系的探讨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和探讨清代满蒙两个民族的关系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满族统治者自始至终把对蒙古族的政策,置于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地位。而且,在实施中是较为成功的。由是之故,使得蒙古封建主势力成为清政权的一个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支持力量。当然也有过矛盾斗争,本文不予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证,揭示了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的出身、生年、年寿、家世及其出身的蒙古王公家族与清廷的关系,论述了那逊兰保在京师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与熏陶、对其子满族著名文人盛昱的影响;对史籍及论著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辨析,并以那逊兰保及其同类史事为例,阐述了满蒙汉民族血缘融合及文化方面的交融现象。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作序,孙兆文、苏利娅主编的《民族区域自治与蒙古族的发展进步》已正式出版。这部26万字的专著,是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的最终成果。作者以中国共产党深切关怀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书。深情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蒙古民族走上解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率先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蒙古民族的发展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本书从多方面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发展进步。一是政治方面: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蒙古民族当家作主,与其他民族一道平…  相似文献   

10.
"天命观"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范畴,也是中国历代帝王论证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根据.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并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的杰出领袖,他们的"天命观"不仅是其开基创业时的重要理论依据,而且对其后所建立的元朝和清朝的政治统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他们"天命观"思想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蒙古族最终何以被驱回大漠,而满族何以最终与华夏民族融为一体的深层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四等人制是元代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地域差别和社会政治四个方面分析了四等人制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四等人制形成的历史根源;民族心理差别.也是影响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域差别的存在,是元代四等人制形成的一个客观现实条件;而汉人世侯李璮的叛乱,是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差别对待的一个直接原因,总之,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分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青海和硕特蒙古间接控制和经营康区是建立在差税基础上的。和硕特蒙古将其属民分为减免差税者、拉德(■)和米德(■)三类,分别进行赋税征收和劳役征派,由此确定康区地方首领、僧众、俗人百姓与和硕特蒙古的关系网络,形成了包括赋税和徭役两大类的差税体系,并将部分差税用于格鲁派寺院的修缮、僧侣的日常开支、塑像等,以此为经济纽带,巩固其与格鲁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元代到明代,整个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同时藏区也受到了蒙古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蒙藏文化的一体化。本文分析了藏传佛教兴盛的原因及对蒙藏文化的影响,肯定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啸 《西藏研究》2008,108(2):15-26
文章运用政治互动的概念与模式,对明代中央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的状态重新进行剖析与解释,认为明朝与蒙古之间形成了武力对抗的互动模式,与藏区形成了政治招抚的互动模式,并对这些模式产生的背景、双方的动因、互动的内容进行了探究,尤其注意蒙古和西藏方面对中央政府治理蒙藏政策的反应与回应,以期探查相关政策实施的效果,探索和总结明代治理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成败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现代化发育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双语教育的流行趋势,笔者认为,大力发展蒙汉双语教育对加速蒙古族聚居区现代化进程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不仅因为双语教育是蒙古族民众科学素养教育的最佳途径;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促进"双语人"形成并进入主流文化社会的重要通道;而且还是传承和发扬蒙古族文化、促进蒙古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元初是一个政治格局与民族关系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当时在北方汉族儒士之中,少数人固守夷夏之辨观念,坚持不与蒙古政权合作的态度;多数人则从民族关系变动导致的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时势动向有着较为自觉和清醒的认识,能够通权达变,主张用夏变夷,并积极投身于元初的政治实践,大力推行汉法,从而对促进民族融合与推动元朝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元代高丽贡女制度是伴随蒙元帝国与高丽王国之间宗属关系逐渐确立而形成的高丽王国向蒙元帝国献纳本国女子的一种特殊政治行为 ,是中韩文化交流史上在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政治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论述的是见于记载的入元高丽贡女同蒙古民族以外的汉、回回、畏兀儿、钦察、吐蕃等民族的通婚状况  相似文献   

18.
阿拉善蒙古与清廷联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蒙古是清朝皇帝实行政治联姻的重点部落,有清一代,该部与清皇家的婚姻始终不断。本文以清皇家族谱《玉牒》为主,结合其他文献,对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家的联姻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揭示,并对联姻的特点及其与清朝统治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蒙古、汉血缘融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卫拉特学是普通蒙古学中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门学科.又是蒙古学形成过程中的最早组成部分之一.它几乎涉及到整个蒙古学的各个领域,而且是当今国际蒙古学中的一个热门.其原因在于卫拉特学的兴起、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从1213年起实际控制天津地区达154年之久。这就使天津城市文化在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蒙古族的极大影响,并融汇了众多蒙古族文化的成分。本文以蒙古族与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关系为切入点,从漕运、储粮、屯田、商业、民俗等方面来阐述天津城市文化中的蒙古族因素,揭示蒙古族文化对天津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