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豫剧常派唱腔属于梆子腔的一种,它以优美的唱腔,清晰的吐字咬字及汲取各派唱腔艺术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常派唱腔在行腔规律、情感表现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性,即以“美以数取,情态美”为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关于现代豫剧声腔生成的源流问题,历来说法不一。多数研究者认为源头应该是祥符调,但豫西调也对其生成与发展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3.
豫剧在近代经历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其中观演场所的变迁折射出豫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互动。从庙宇神台到茶园戏园再到戏院剧场,豫剧的演出从民众神权信仰与生活习俗的表达到市民的日常化娱乐及豫剧商品属性的萌生,再到民众教育运动中豫剧艺术身份的强化,反映着近现代豫剧变革的外部条件和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苏丹 《南都学坛》2014,(3):35-37
邓州越调是豫西越调流派的典型代表,在唱腔、板式、行当、伴奏、剧目等方面保持着河南越调"母调"的原始风貌,在河南越调的三大流派中独具特色。邓州越调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追求折射出豫西南地区人们对越调艺术的文化诉求:坚守越调原始风貌,延续越调传统;融汇外来音乐,凸显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古老的豫剧在过去百年中经历过多次改革与发展,每一次改革都紧跟时代步伐。经过不断的改进,豫剧的主题刻画也由最初的粗线条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细腻深刻,豫剧的表演、音乐、舞美也在经历同样的变迁。比较不同时期的豫剧剧目代表作,可以发现豫剧"爱情"主题的深化发展和豫剧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是豫剧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祥符调发源于河南开封,经过三百年的孕育发展,成为梆子腔系中的重要一支即河南梆子的母调,其后衍生为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等分支,并涌现出以"六大名旦"为杰出代表的众多戏曲名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使之重新焕发出往昔的生机,并且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标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豫剧《目连救母》中的主体唱腔是以豫剧的非板、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为其主要板式的,但也采用了花鼓戏声腔、大鼓书、凤台四句推、拉洋片调、二夹弦、快板书、拉魂腔、翻调等腔调与音乐。豫剧《目连救母》中能采用如此之多的唱腔板式与音乐曲调,而且结合得如此和谐完美,不仅在其他剧种中是罕见的,而且在现代的豫剧中也难以见到。  相似文献   

8.
豫剧新歌是采用豫剧音乐或唱腔音乐素材 ,运用歌曲创作的旋法技巧创作的艺术新品。其产生的前源是“散曲” ,内因是音乐文化的多元化 ,外因缘于豫剧的衰落 ;其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萌芽、奠定基础、逐渐形成和较快发展四个阶段。符合一门艺术形式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
《新天地》2007,(7)
豫西农民梁金牛被人誉为"民间萨马兰奇"。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享誉乡间的"单臂神投手",从11元举办一场比赛再到组织起73支篮球队捉对厮杀,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身上,体现了一个山乡农民的体育情怀——  相似文献   

10.
豫西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种类,植根于中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题材广泛、意趣丰富,历史悠久、风格厚拙,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具有母体艺术的本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豫剧二本腔唱法,传统上多见于豫东调声腔中,声高音细,具有粗犷奔放、挺拔高亢之特点.板式变化丰富多彩,旋律曲调质朴明朗,昔日深受广大听众、观众的喜爱.它的唱法是根据生理学、解剖学中声带"弛振"原理,把咽壁调节成特殊的状态发出的一种纯假声声音,富有穿透力和表现力.豫剧"二本腔"的唱法,是一条解决男声唱腔中高音问题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上例第一句为豫东调,全句无宫音“1”出现,也无角音“3”出现,第二、三句为豫西调,二句均无清角“4”和变徵“#4”出现。  相似文献   

13.
从宋元至明清 ,于词坛提倡比兴理论者不鲜其人 ,但似乎只有在常州词派产生后 ,比兴理论才形成声势 ,其原因不在于常派理论的本身 ,而是来自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 ,当然在常派比兴论的发展中 ,除了具有时机性的特点外 ,还具有批判性和通变性的特点 ,这几方面的作用才使常派比兴论“渐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从常州词派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来看 ,其历史的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对此应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左权民歌的历史溯源,以及现状叙述,尤其是对左权民歌中最具特色的“开花调”歌词、曲调的探究,进而分析其艺术特色,从而使读者由点到面对左权民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向来重视婚礼与丧礼,并有在婚礼与丧礼上使用音乐的悠久历史传统。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因为河南省简称豫。1949年后,河南梆子被定名为豫剧。在河南省,豫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婚丧庆典。基督教一向重视唱诗,看重用诗歌赞美上帝。鉴于此,基督教与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代交融的产物——唱豫剧参与乡村基督徒婚丧礼仪的基督教会唱诗班得以产生。唱诗可以被归类为礼仪;中国人的婚丧仪式属于重大的礼仪。然而,乡村基督教的这种婚丧礼仪是一种排他性的融合,它揭示了基督教对中国传统礼仪,乃至隐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之后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排斥与挑战。因此,探讨基督教团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存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至为密切。耶稣形象在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最初的表意符号到神圣的代言者,再到饱含人性的光辉形象,进而到颠覆与超越的组合体,这一系列变化是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这也与人类艺术精神由神圣到世俗、再由世俗到理想的发展方向是相一致的。本文通过梳理分析西方美术史上的耶稣形象,以期实现艺术、宗教和文化的互文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74年,廉靖宇出生在北京海淀区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熏陶在戏曲艺术的氛围里,廉靖宇很小就喜欢上了京剧、评剧、梆子、豫剧、黄梅戏、晋剧等戏曲,还有评书、相声、大鼓、快板、快书等曲艺……很多人会奇怪他为什么没有走上专业之路,他却说:“我更愿意把这些当作一种爱好。”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词学承宋词学而来,并有颇多取法.朱祖谋作为清季词坛中心领袖,学词有颇多取法.其词以辛亥革命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学吴文英,重"涩"调,主要与当时主流词坛尚常派,师事王鹏运,及身为晚清臣子与吴文英成异代知音有关;后期兼学苏轼与吴文英,重"重"调,主要受常州词派界内新变尤其是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影响,也与他在清亡后的个人遗民悲愤离不开.其词以其苍凉深涩的艺术风格被"海内言词者奉为斗杓",这与他的词学主张与实践的呼应,以及对吴文英、苏轼的宗尚融合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我爱淮扬菜     
魏开 《中华魂》2012,(10):28-29
我是无锡人。太湖水只吃喝了十七年。1958年秋,我分配到淮阴地区工作,从涟水到淮安再到淮阴。1983年秋调南京,整整二十五年。喝了二十五年运河水,吃了二十五年淮扬菜。不知不觉,爱上了淮扬菜。1958年至1963年,我在涟水五年。经历了从大跃进到三年困难时期。印象深的第一个淮扬菜是安东  相似文献   

20.
越调,因三国历史剧的影响而被列入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申凤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了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的精髓和艺术表现手段,将新的理念、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注入三国历史剧的创作与排演中。她把饰演三国剧作为对历史精神的解读,作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人格的体验与表达,在塑造历史人物、抒发人文情怀、阐释历史精神、揭示历史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创造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