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飞飞 《天府新论》2021,(6):142-148
梁治平先生的《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一书考察了“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五个关于中国古代致治的观念,是近年来从观念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的代表性著作。“为政”兼具伦理与政治的特点致使以上五个观念之间彼此相涉。观念演变轨辙的背后是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五者之中,“天下”具有统摄地位,其观念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天下主义”“天下秩序”的狭隘化样貌。“天下”的规范性使为政者把“以民为本”“天下为公”作为施政方略,但由此导致的公私不分、家国一体、礼法纠缠构成了古人的生存处境。今人面临的许多纠葛与古代观念的延续不无关系。接受了新观念的人未必抛弃了旧观念。就此而言,从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政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那些“旧社会”的“新人”和“新社会”的“旧人”。  相似文献   

2.
王银宏 《社会科学》2022,(8):167-180
国家统一与繁荣富强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准则。国家统一既需要理念、精神与文化的滋养作为基础,也需要通过制度、法律和军事力量来予以维护。中国古代注重通过法律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在必要时依据法律动用国家军事力量以“兵刑合一”的方式维护统一、稳定秩序。在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观念下,“兵刑合一”既体现为法律上的制度规制,也体现为政治上的军事强制,以其秩序功能联结起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诉求与法律实践,实现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之间的互动。儒家文化和“大一统”观念的文教功能与制度维系功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大一统”观念的制度化、法律化,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奠定了“历史中国”的文化基础,丰富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涵及其表达。  相似文献   

3.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近代德国政治哲学强调国家,通过伦理与精神的统一奠定了普遍性的政治观念。费尔巴哈把人而非国家视作政治观念的总体,他对"类"概念进行绝对化的理论抽象,开创了反思性的人的原则,而由于他拒斥理性中介,即使最大限度的预设了人的感性生活,却无法超越精神哲学体系。马克思坚持了费尔巴哈关于政治伦理外在于人的判断,继而认定人不只是"概念的政治"的总体,且应当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继而消灭政治社会的异化规定。马克思把人的共同体——"类"定义为必要的理性中介,将它置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扬弃,是实现普遍人类解放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与春秋列国世卿政治的差异张庆服雅典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国家政治形态演进中的特例。但史学界存在着一种观点,即人类社会早期国家普遍存在着民主政治,并以中国为例,认为春秋时期的世卿政治就是中国古代的民主政治,春秋时期是中国古典民主政治的全盛...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宗法家庭社会。封建家族是历代封建专制政权维持其统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国”与“家”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受儒家思想支配的封建法律,无不与家族制度有着  相似文献   

6.
思想史研究是一门认识学科,认识的起点在于认识历史,而目的则是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思想史研究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所以可能的前提,是古代思想家与我们有着相同的道德诉求,如何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恒久的思想主题。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在遵循历史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应该有充分的现实关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应该避免复古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对黑格尔法权体系的批判与超越是马克思脱离黑格尔哲学立场的真正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的一项重要主题。马克思通过论述德国的政治、现代国家与黑格尔法权哲学之间的关系,深刻阐明了有关法权与政治的批判何以对准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通过拆解黑格尔构筑的观念与现实的"圆融体系",批判了黑格尔虚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统一方式,指认了黑格尔国家形式主义的困境,重构了哲学与城邦、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与其所生存的社会的政治紧密相连,“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太平之世的音乐让人听来快乐顺畅,国家危亡时期的音乐让人听来悲哀反思,说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本文选取中国古代周、汉、唐与近现代抗战、文革、改革开放等典型特殊的社会时期,结合音乐实例、音乐作品及音乐形式来揭示音乐对政治的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立法治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 ,弄清楚传统法学何以不能将中国社会建成法治社会则是建立法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由于早期国家的形成途径产生了视法为刑的“法治”观念 ,这种“法治”于秦帝国时期实现了其工具理性 ,于汉时因以礼入法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也是导致传统社会政治不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亟待我们去系统分析,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认真解决。一、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动而引起了一些利益调整、观念冲突和社会震动,产生一些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这个问题,首先要科学地认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准确地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复杂的…  相似文献   

11.
公民,与臣民和奴隶对举,是从国家和人是什么关系这个视角上对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地位做出判断的概念,用以说明人在国家处于什么位置。所谓公民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人有没有人不是臣民或者奴隶而是公民的意识。在公民社会产生之前的奴隶和臣民彼此之间也有差别,但是就国家和  相似文献   

12.
路强 《云梦学刊》2016,(4):53-57
法家的伦理思想几乎全部针对于政治,而晋法家作为法家的核心代表,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建构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从历史上看,晋法家强调政治的起点是人的自然属性与基本欲求构成的"人情",而最终目标则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秩序,由此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具有理性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的政治伦理理念。这一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也是人们将中国古代政治称为"阳儒阴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国家制度,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的一切权力的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取向。商品经济与经济民主的发展与完善,对利益集团的客观存在的认可及其政治地位的确认,政治文化的转轨及大众民主意识的觉醒,传统家庭观念向现代家庭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当然前提;而确立社会团体独立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法律地位与政治决策过程的公开化,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初始步骤。  相似文献   

14.
雷戈 《人文杂志》2004,(2):150-155
"功德论"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富实践性的政治评价体系.在秦汉之际它得到了广泛而灵活的运用,成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和普遍的政治共识.在对人性与政治相互关联的理论思考中,中国人始终缺乏一个终极维度.功德概念在实际政治中的广泛运用恰恰与它同中国社会古老习俗中那种尊祖敬宗的礼制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公民,与臣民和奴隶对举,是从国家和人是什么关系这个视角上对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地位做出判断的概念,用以说明人在国家处于什么位置.所谓公民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人有没有人不是臣民或者奴隶而是公民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常桂祥 《齐鲁学刊》2001,1(2):140-144
任何形式的政治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政治发展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必然形成政治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才能正确确定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依据深深植根于我国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之中。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 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的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在于古代作家的心理结 构是悲剧性的。“士不遇”主题不仅包含着“士”的命运悲剧,而且也包含着人格的悲剧。 在传统政治人伦文化的影响下,古代文士对于仕途之“遇”的普遍追求,仕途“不遇”的共 同命运,文学创作的排泄、补偿,就成为“士不遇”主题之所以普遍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 事实。  相似文献   

18.
《人文杂志》1989年第3期发表何包钢同志的《中国权力观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一文,从权力观念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实现权力观念体系转变的必要性、转变的方向、转变的障碍和转变的机制等问题。文章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然而,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却很难让人苟同。 一、应该怎样认识我国权力观念体系的性质? 众所周知,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人民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这些规定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生活实践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贯彻和执行。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权力观念指导下取得的可喜成果。可是,《中国权力观转变与政治民主化》一文的作者却无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艺肖像与美学宗教意蕴袁明光中国古代文艺是人类文艺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页,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政治、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映照和折射,是中华民族光辉历程的物化形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必然也是文艺的主体.肖像描绘,...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不过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社会变革基础上我国关于人的自我观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政治人到经济人再到文化人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改变的反映,也是我们对人的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的体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向人的本真自我回归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