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化与建筑的呼应:现有模式 在20世纪,内盖夫地区的贝都因人逐渐放弃其历来基于游牧和农业的乡村生活方式,向以色列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本文展示了建筑和住宅使用模式如何反映从帐篷向规划定居点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7世纪以来,作为闪族后裔的贝都因人,以伊斯兰为旗帜和统一象征,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五次民族勃兴。在建立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取得了语言和宗教两方面的胜利,自身却不得不在与帝国秩序的对抗中退居大漠深处。19世纪的欧洲殖民扩张遏制了闪族后裔们的又一次千年大迁徙,20世纪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更迫使他们在对帝国的想象中经历了从征服者到被征服者、从部落平民到精神贵族的痛苦嬗变。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自然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以及跨文化交往共同造就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化保持自身活力,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在不同时期也面临着不同的困境与挑战,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困境与挑战显得更为复杂和明显,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任务也就更为艰巨和迫切。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夕阳》,女主人公南茜的悲剧命运根源于其低下的经济地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经济基础的制约下也发挥着作用,白人贵族和黑人丈夫的双重压迫以及传统的贞操观念最终使南茜走向毁灭。南茜的悲惨命运代表了她那个时代的黑人女性的命运,生活在腐朽的资产阶级制度中,她的毁灭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意味着人类发展的“共存性”在增长。但是,“全球化”决不标示着世界“大同”,更不意味着社会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埋葬。恰恰相反,“全球化”是以社会发展模式多样性为前提的。本文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及其产生多样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重庆社会科学》2010,(12):45-45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动力。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梳理关于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文献,供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思想蕴涵着进步主义。进步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代表着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实际上,资本主义带来了知识进步、政治进步和公共道德进步,而没有带来道德的全面进步。在智能方面,它也没有带来人类智慧的进步。资本主义只是诸多可能文明中成为现实的一种,它不是人类文明演变的必然环节,也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峰巅。事实上它已把人类逼近毁灭的边缘。走向生态文明,人类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8.
论世界的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面对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主导的单一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展 ,面对超级大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和政治经济文化霸权 ,世界存在及发展的多样性 ,尤其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受到了特别尖锐、特别严重、特别突出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手段及全球性交往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在发展中保持和保护多样性 ,探索不同文明共存共荣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多样性中实现发展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 ,是涉及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运的大问题 ,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以研究和正确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文章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哲学的成果 ,阐述了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和规律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进步性 )的关系 ,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如何发展的问题。根据世界多样性存在的要求 ,必须科学确定个人在社会中的坐标、民族国家在世界上的坐标以及人类社会在自然界中的坐标 ,在多样性中发展 ,在发展中维护多样性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学术研究中有一种风气目前颇为盛行,这就是“因人废言”或“因人立言”。以研究鲁迅问题为例,前一时期因为《<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作者被认为有问题,于是乎对这一“序言”望而却步,甚至在行文中有类似句子也成了一种“讳忤”。学术研究是探索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不是看哪个人说的,而是看所说的是否如  相似文献   

10.
论点集萃     
【高等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顾明远在《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文章指出:科学精神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高度物质文明的世界,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创造着为人们享受的物质财富,另一面却在制造着毁灭人类的武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为了争夺财富而争斗,为了财富而不惜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如果再不理性,前途只会是自我毁灭。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是呼唤人类理性的回归。高等学校是社会的最高学府,是知识的殿堂,它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而且培养着社会的知识群体。…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现代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其表现为 :现代科学确立的新的世界观影响着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双重的社会意识及文化效应 ;科学技术在文化中的含量日益增大 ,已成为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首要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新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与文化结合 ,形成了新的文化式样 ;科技与文化的联姻 ,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 ;现代科技成为促使文化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处于一种两难的抉择中 :一方面我们所要承受的传统价值毫无例外地包含着虚妄 ,另一方面要彻底拒绝这一切又面临着价值虚无。现代思想家认定人的生命本质是非理性的 ,从而将传统的理性观击碎 ,把乌托邦送入坟墓。现代中国人的处境比西方人更为尴尬 :虚妄的价值尚未摆脱 ,价值的虚无又威胁过来 ,这就是面对市场经济的两难抉择。现代人必须直面和超越这种尴尬 ,既不返回传统 ,也不割裂传统 ,而是重构属于每个人的意识世界 ,由“人是属社会的存在”变成“社会是属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梁艳萍  聂运伟 《云梦学刊》2001,22(2):107-110
"创造美学"是蒋孔阳先生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学学派.蒋孔阳美学体系所以卓然自成一家,就在于它的对于美与实践、美与创造、美与艺术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独到的阐述和极具建树的概括,及其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蒋孔阳创造性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发展、延伸到"创造美学",拓展、丰富了"创造"概念在美学中的内涵,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的思考性总结,也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翟瑞青 《齐鲁学刊》2006,(5):99-102
母爱作为童年经验的源头对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作家不仅直接书写自己的母亲,而且撰写了大量以母爱为基调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从作品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审美情感的表达、艺术表现的特点等方面,都与童年时期对母亲的印象和所受母爱的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使其创作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的价值系统。将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的构建置于现代性的背景和框架内进行研究,从现有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相对薄弱而分散。在现代性的宏观视野下,现代教育对公民社会的构建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且是公民社会持续衍生的关键保障。现代教育通过塑造现代公民身份、整合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系统来实现对公民社会构建的功能。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路径的探索,对当下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袁国兴 《北方论丛》2003,3(6):18-25
中国是个宗教氛围并不浓厚的国家,儒家化的亚宗教性质承担了人的终极关怀使命。近代开始.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倾向有意排拒了儒家思想化体系,“舶来”思想意识中也漠视了宗教的有效成分,这是当代中国化建构中的一个结构性欠缺。现代学发展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薄弱,当代学中武侠小说等的涌现,从不同侧面认证了这一历史吁求。中国学一直在寻找可以负载相关内容的现代言说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西学东渐、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语义分析方法就在科学哲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它也为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借鉴与渗透,提供了对话的平台。今天,当我们反观这一历史时,重新理解语义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认识语境化的语义结构对把握科学理论解释的基础地位,掌握确定和表达指称是对理论进行解释的语义分析的方法论核心,明确二维语义学分析是当前语义分析方法论研究的必然趋向,从而在形式、内容、结构和体系上重新奠定语义分析方法在科学实在论研究中的方法论地位,对推动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存在论视域中的生态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兵 《河北学刊》2005,25(3):14-19
生态哲学理解的存在是由生态科学关于自然生态存在的认识引申出来的,是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本身即是一个价值系统,它是由不同层面构成要素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构成的动态网络。从人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关系来看,环境对人具有双重价值,即“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人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最高的内在价值, 同时对生态系统的发展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生态哲学并不否定人的主体性,但它主张从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高度探讨主体性的内涵,将主体理解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主体-客体-主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生态思维是对古代整体论思维和现代主体性思维的辩证发展,是整体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