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侵略面前,蒋介石先是采取“不抵抗、不交涉”的政策,而后又过渡到“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最后倒向全面与日妥协,与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及热河的占领。蒋介石对日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这一时期蒋介石对国联的态度,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蒋介石依赖国联解决九·一八事变主张的提出 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蒋介石主张公理解决东北问题最早的资料是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秉承蒋介石旨意转给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  相似文献   

2.
蜚声海内外的史学大家傅斯年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凭借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洞察力,就抗战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政论文章,抒发了“书生报国”的情愫。一、抱定必死决心,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继1931年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向热河进逼,危及平津,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昭然若揭。蒋介石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主义,幻想依靠国际联盟出面仲裁,强迫日本退兵。当时在中国思想界、教育界对战和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  相似文献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基本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进行了长期复杂的斗争和多方努力。周恩来同志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时间很长,差不多‘九一八’以后就逐渐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军事进攻,1932年,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全国上下应一致对外反抗侵略。但蒋介石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方针,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主张置若罔闻,这时“国共两方面斗争的中心,是抵抗日本侵略还是不抵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的卖国方针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仅三个月的时间,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占东北三省,并以伪满洲国的形式统治东北长达十四年之久。日寇在武力侵略东北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实行了殖民地思想文化统治,即实行割绝东北与关内的文化联系而依附于日本帝国的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核心领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放弃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时,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高举起民族独立的大旗,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战争妥协动摇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了抗战的主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政府提出要全国人民“忍怒含愤,持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要求中国军队“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蒋介石政府甚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置大敌当前于不顾,一意孤行热衷于内战。这样,开展民族战争、抗击日本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1931年9月20日和30日,中国共产党两次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  相似文献   

6.
1937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开始。由于蒋介石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祖国大好河山惨遭日寇铁蹄的蹂躏。在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的伟大号召,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7.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三个半月以后的1932年1月7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不承认主义”。“不承认主义”究竟是不承认,还是承认了日本侵略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学术界对此很有争论,但“不承认主义”是否承认了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这一简单事实,却似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承认主义”没有阻挡住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它的失败是否就能证明这只是它对日本的妥协抑或绥靖;“不承认主义”是美国对中日两国的表态,那么,它对中国的意图又是什么?本文试图结合“不承认主义”和美国制订“不承认主义”的过程,对上述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不承认主义”承认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合理性”“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一个阶段,美国事实上默认了日本的行动。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美国逐渐对日不满,但它对日本的不满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同情,“不承认主义”并没承认日本的行为是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的紧急关头,国民党蒋介石终于放弃了他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斗争的结果,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国内外多种压力,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其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决定的作用。但是,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转变是很不彻底的,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尽管如此,这种转变毕竟是顺应民心,合乎潮流的,应给予应有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当日本侵略者的军队进攻天津时,驻防在天津南马厂的国民党二十九军的爱国将士进行了抵抗。蒋介石卖国求荣,实行不抵抗政策,强令二十九军撤离华北。因而助长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本侵略者轻而易举地攻占了津浦铁路及沿线城镇,国民党地方军阀势力和政府官员望风而逃。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  相似文献   

10.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于1931年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悍然出兵侵占了我国东北四省,对东北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东北爱国将领,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不甘心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在农村组织了大批抗日义勇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处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蒋介石和张学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不宣而战,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骄横的日本关东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和一个特区的大好河山。东北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纷纷指责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追究丧师失地军政官员的责任。著名的爱国学者王造时愤怒地指出:古今中外的历史,丧权的也有,失地的也有,甚至于亡国的也有,但决找不出丧失土地之多而不抵抗的例子。有之,只有“九·一八”后中国这般最可耻最卑怯的污吏!王造时问道:实行不抵抗主义的人们,还有什么理论可以自行辩护呢;失去东三省不抵抗;失去热河不抵抗;将来失去华北恐怕还是不抵抗;不抵抗主义不但断送了数百万方里土地,数千万的同胞,并且贻我中华民族万世之羞! 面对全国人民的唾弃,舆论的谴责,狡黠的蒋介石,把丧师失地的责任委罪于张学良,一时间,张学良成了众矢之的,辱骂张学良怯懦无能,是“不抵抗将军”;指责东北军是  相似文献   

1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沈阳;东北当局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不到三个月,三省失陷,三千万同胞呻吟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时刻,东北民众本着“匹夫有责”之义,崛起抗战,广大抗日义勇军以血肉之躯抵御了日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开始了中国各族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全面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主要任务。然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本文试就湘西土家、苗、自、回、汉等族人民参加的这场民族斗争作一粗浅论述。 1 湘西各族人民在后方的反蒋抗日民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来,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被迫迁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府表面上声称“不干涉中国内政”,以避开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锋芒,暗中却极力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並联合英美帝国主义,纵容蒋介石进行反共活动,在中国建立一个适应其侵略需要的极右政府。日本这一“口惠而实不至”的对华政策,颇具隐蔽性、迷惑性。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侵华史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研究中不应回避“第二次币原外交”,正是它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开了绿灯。南京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是长期一贯的,事变爆发后也无实质性的变化;推原祸始,“不抵抗主义”的倡导者是蒋介石,而不是张学良。南京政府当时的对日政策是一个整体,即“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不屈服”,它的外交努力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速实施其“大陆政策”,妄图实现灭亡中国、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野心。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纵容下,由侵占我东北三省而热河,由热河而华北,短短几年,差不多占领和侵袭了我国半壁河山。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立即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号召各族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一九二三年一月,中共中央宣言表示愿在三个条件(停止内战、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和武装人民)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而国民党反动派却置民族存亡于不顾,一面执行不抵抗政策,一面却继续增兵“围剿”和追击红军,妄图将红军全部  相似文献   

17.
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袭击沈阳北大营我国驻军,开始了对东北三省的武装侵略。而蒋介石却采取了“绝对不抵抗”政策,弃城撤军,导致日寇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和东北其他城市。消息传出,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各地广大爱国学生纷纷到南京请愿示威,  相似文献   

18.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爆发至今,已经50多年了。然而,它何以会发生呢?又何以在1931年发生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答案。比如: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致;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了欧美各国困扰于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无力他顾和蒋介石政权忙于“剿共”内战,无心顾及边患的“天赐良机”;这是日本“大陆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一八”事变后历史的基本要求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预谋已久所发动的突然袭击,由于东北军队执行了蒋介石南京政府的不抵抗命令,日本侵略军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以后,即迅速地侵占了东北铁路沿线的许多战略要地和重要城镇。日本侵略者野心勃勃,却深感统治力量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