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伏羲与太昊是两个人而非一人。两人出生地不同,世次关系不同,部落图腾不同,姓氏不同,在远古氏族部落中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在先秦史料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在可读史料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称为一体的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氏陵墓实属太昊之墓。而根据史料查实和地下文物印证以及湖南楚文化与民风民俗的论证,湖南平江天岳幕阜山应是伏羲氏之陵,其下有“皇坛”,有四十八灯,四十八柱供奉着手捧八卦的伏羲神像.且历朝多遣官致祭。相传幕阜天岳,舜帝所封,即为《禹贡》之东陵,楚国之东祠,与《史书》记载伏羲去世“崩葬南郡”地望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现代考古学研究发现,将我们民族的文明史由5000年上溯到6000年,是完全可能的。而传世文献中的伏羲时代,正好接近这一时期。关于伏羲记载的来源,今人多归本于《庄子》。然湖南长沙出土的子弹库楚帛书就有伏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之"氏"就是"伏羲氏"。传世文献中,《系辞传》"记载伏羲功业最著",最为具体。所谓的"伏羲作八卦"说,用现代的眼光看,是说伏羲氏时代的先民发明了易卦,发明了卦画符号。这不但包括八卦的卦画,也包括了六十四卦的卦画,甚至还当包括一定量的卦爻辞。所以,说《周易》的作者,我们离不开文王、周公父子;说《周易》的源头,我们就得追溯到伏羲氏。这是《周易·系辞传》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历史记载和文物考证,伏羲生于陇西成纪,建都宝鸡陈仓,葬于河南淮阳太昊陵,构成了他一生主要活动的三大地区。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的伏羲文化研究和开发如火如荼,而宝鸡的伏羲文化却极少有人知道,使伏羲文化割断而造成断层。我们对伏羲在今宝鸡市陈仓区洪原村建都的依据,做以下考证。一、从历史记载的角度上来看史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为伏羲立传。《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在历史文化上的贡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文明起源标准的讨论探讨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忽视了中国古典学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学者就不断对文明起源进行探讨,其探讨方式主要是通过揭示远古圣王的历史贡献来进行的。先秦两汉古籍中对古代圣王历史贡献的记载重复交错,反映了当时学人对人类初始文明的认识。《周易·系辞》是现存典籍中第一次对伏羲的历史贡献进行的系统归纳。此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唐司马贞《三皇本纪》、南宋罗泌《路史》、清马《绎史》分别是不同时期伏羲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20世纪的伏羲文化研究也有其鲜明特点。将伏羲文化研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探讨结合起来,是相关问题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读山海经》与《桃花源记》皆陶渊明寄托之作.陶渊明寄情神话世界,并非启幕金玉、珠宝、神仙洞府,而是膏黍、膏稻等百谷自生的稷泽.稷泽、都广之野神话与小成都传说皆源自蜀地.都广之野是伏羲、黄帝所居之地,也是民风纯朴、自然的国度.人心只有忘掉利欲、智慧,回归素朴自然,才能与伏羲、神农之民相遇,才能进入桃花源.  相似文献   

6.
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著名人物,关于其归属,古往今未,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观点,有人认为是华夏始祖,有人祖其为古东夷集团祖先,有人认为他属于古笛蛮部落,可谓众说纷纭。然考其渊源,“伏羲”最早由庄子提出,我国到秦汉时代成书的某些古籍偶有提及,伏羲的传说,实际上是源于《庄子》,乃是庄子借以论道的假托,并非上古帝王,伏羲的传说既不是古代华夏族所固有,也不是古苗蛮民族的遗裔所传入。伏羲被推崇为“三皇之尊”乃至成为众人相信的古代帝王,乃是与中国古代士人崇古传统分不开的,崇古而述古为伏羲由假而真提供了舞台,战国未到秦汉时成书的托言孔子所著《易传·系辞》亦言伏羲,伏羲遂声名大噪,伏羲的传说遂成信史。由伏羲的考证,对我们研究古代传说历史提出这样的要求,研究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和发展既要尊重史料,又要作去伪存真的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  相似文献   

7.
易卦与汉语     
易卦与汉语王永鑫近年来掀起的《易》热正方兴未艾。一部向来被目为“占卜之书”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当然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但根本原因,是《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源,也是东方文化之源。传说“伏羲氏画八卦”,《易经》草创于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周文王加...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楚官即有“连尹”之号。《国语·晋语七》“连尹襄老”韦昭解:“连尹,楚官名。”但未进一步说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尹训正也。楚官多以尹为名。”《尔雅·释言》:“尹,正也。”此孔氏所本;《国语·齐语》“立五正”韦解:“正,长也。”是尹即首长之意。连尹之名,先见于《左传》和《国语》。对这一官称的解释,自汉至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左传正义》引汉儒服虔说:“连尹,射官,言射相连属也。”清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说:  相似文献   

9.
据周士一、潘启明著《〈周易参同契〉新探》考证:宋代华山著名方士陈希夷(陈持)在易学图象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他之后,经朱熹将来源于陈持的易图置于所作《周易本义》之上,由于朱熹生后的独尊地位,至简至易的太极图,散发着神秘气息的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方位图,以及金盘托玉、外圆内方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才得以流行于世。但朱熹对这些易图结构的内在涵义,还并没有真正理解,他承认“眼前见得了了如此,  相似文献   

10.
孙俊 《北方论丛》2012,(4):90-93
唐代宗室可由爵位出官,亦可由血缘关系出官。以爵位出官,《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清晰准确,《唐六典》与《唐会要》的记述则比较模糊。以爵出官的品阶也与实际情况有所差距。若以血缘关系出官,宗室的五等血缘品阶与其出官品阶并不一一对应。唐代的宗室政策,在高祖时延续隋制,从太宗开始,保持近房宗室的政治地位,压制远房宗室。玄宗以后,近房宗室基本不出阁,远房宗室则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在对政局的影响上,唐代宗室整体素质较低,影响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1.
太阳崇拜与伏羲氏作八卦束有春伏羲氏制作八卦,最早源于《周易》一书的记载。《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放天,俯则观法放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放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长期以来,人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肖克凡的《黑砂》、邓刚的《曲里拐弯》、江灏的《纸船》、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杀》、《白涡》、《伏羲伏羲》等一批小说以纷然杂陈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既保留着生活本身的“无名状态”,具有生活本身所有的丰富多采的色泽和音响,同时又可见出作者的浩然气质及其深邃的洞察力与敏锐的感悟力。因而在这样的作品中,读者所接受的、领悟的,不是一个早已被作者分析完毕、说明清楚的“模式生活”,而是保留着生活  相似文献   

13.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中的最为古老的文化标志之一。《周易系辞传》是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著作.原文是:“天生万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易经系辞将河图归为“天生万物”之类。后世关于河图之传说很多。有伏羲、大禹说:伏羲氏根据河图画出八卦。大禹依据洛书制定出九畴。也有黄帝说: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8,(3):111-117
司徒既管理土地,又教化土地上之人民,故被《周礼》称"地官"。《周礼·地官》全面记载了司徒的职掌、属官、地位等。《周礼·地官》"司徒"的职掌与周代司徒职掌的实际情况基本相同;其属官中部分能与周代司徒的属官互相印证;其地位大体与西周后期到春秋初中期司徒的地位相符。《周礼·地官》"司徒"情况的大致可靠表明集中而丰富地记载司徒有关内容的《周礼·地官》基本可信,由此进而认为《周礼》的成书经历了从周初始撰到战国定稿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武化方 《中州学刊》2002,(3):129-133
像邵雍言其伏羲先天易图得自民间的道士陈抟一样,作者亦言其从民间渭南人陈修那里发现了一套史不见载的配数的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易图。据传者陈修称,此为神农图数,即是《周易》本图。该图在结构与易理上与伏羲先天易相近而有别,且多有高明之处,为伏羲易图的姊妹篇。它合理地解释了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序、《说卦传》、《河图》《洛书》等易学中的重大问题。编者对易图数也无甚研究,“奇文共欣赏,异义相与析”,既然此图已被传者称为神农图数而别开生面地出现了,为宏扬易道,本刊愿公之于此,以飨读者。欢迎读者发表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6.
《河图》《洛书》一直被看作是《易》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其图式简单、涉及广泛、内涵深奥、源远流长,为历代学者所重视,潜心研究者甚多。尽管如此,人们在研究探索中尚未探消《河图》《洛书》内涵之粹要和其历史之渊源,这一千古之谜迄今仍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以探索求源为旨意,粗陈己见,求教同好,以促进易学研究的再深入。 一、河洛溯源 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代研究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一,大体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河图》《洛书》不是自古有之、而是宋人假借古人之名而造。2、伏羲氏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氏得《洛书》而制《九畴》。3、伏羲氏效法《河图》画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一书,无官制专章。故关于秦的官制,虽在其《本纪》、《列传》、《世家》、《年表》及诸《书》中多少有所反映,但有不少官名及职权范围,多缺而不载,或载而不详。至于《汉书·百官公卿表序》,虽对秦、汉官制有概括性记载,但又详汉而略秦,仍无以知秦时官制的全貌。其中最突出的表现,莫如“啬夫”一官。故特作此篇,以明秦时“啬夫”一官的梗概。  相似文献   

18.
一、《周易》的編纂《汉书·艺文志》說《周易》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传統的說法。孔子不作《易传》,从宋欧阳修《易童子問》提出疑問,經今人的研究,可說已成定案。至于伏羲、文王以至还有神农、夏禹和周公,过去也被认为和《易》都有关系,但异說紛纭,誰也沒有充分的証据。今人研究,則不肯定作者。郭沫若先生在写《周易的时代背境与精神生产》时說:“易經是古代卜筮底本。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聞一多也說:“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曷可胜数?”郭沬若先生后来作《周易的构成时代》一书根据《易》五条爻辞說“中行”,认为一定是指晋中軍将  相似文献   

19.
今人案头的“五经”(《诗经》、《尚书》、三《礼》、《周易》、《春秋》)成书情形颇为复杂,大略言之,它们是在战国间系统化,秦汉间方成定本的(以后还不断有所修改,甚或有“伪书”窜入)。然而,“五经”所包蕴的文化内容却来源于更加久远的年代。我们可以把战国之先称作五经的定本前史。本文试图清理这段“前史”的脉络。《汉书·艺文志》说,《易》的成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三圣”指画八卦的伏羲、作爻辞的。周文王、作易传的孔子;“三吉”,指上古(伏羲之时)、中古(文王之时)、下古(孔子之时)。①如果把这  相似文献   

20.
<正> 《周易·系辞下》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帝王世纪》中也说伏羲氏始作八卦,炎帝、黄帝有所发挥和完善,形成“二易”,夏人继承炎帝之“易”称为《连山》,殷人继承黄帝之“易”称为《归藏》,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周易》。《周易》一书流传至今,近年来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本文不研究八卦的具体内容,只从考古角度探讨八卦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