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西藏诸多的特殊情况,导致分析、研究和解决其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向各族儿女发出了“谋跨越、奔小康”的号召,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建设全面小康,首先必须切实坚持“三个离不开”和“五湖四海”的原则,团结各民族为之而努力奋斗。鉴于此,本文就新时期西藏地方民族问题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作了简要分析,并就解决的原则和方法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民族和宗教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概述了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施情况,并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长期性、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必要性、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对西藏今后的宗教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一生中以其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他关于西藏民族问题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消除帝国主义在西藏民族问题上的破坏性作用,化解汉藏隔阂与矛盾,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做好西藏民族工作的基点;贯彻慎重稳进方针,以求安定团结,在平稳中求发展,是做好西藏民族工作的准则;前瞻未来,立足于使西藏尽快发展,让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做好西藏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从中央召开的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来看,党和国家对包括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西藏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脉相承、贯彻始终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视,使西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民主改革是毛泽东民族思想在西藏的伟大实践,是妥善解决民族问题的创新与典范。毛泽东同志根据西藏的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特殊现实,以非凡的气度和智慧,采取和平改革的方针,顺利完成西藏民主改革,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西藏革命道路的选择和一系列实践与理论创新,创造了处理民族事务的新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6.
作为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民族精神对于各族群众起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高原民族创造的藏族民族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西藏和平解放后,高原各族军民共同培育的"老西藏"精神,为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西藏完成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应对来自藏族传统文化、境外敌对政治势力以及西藏社会发展的系列挑战,积极探讨切实有效的民族精神的培育途径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藏民族传统体育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藏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吝之一,也是藏民族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具有维系藏民族凝聚力、弘扬藏民族文化、促进边疆的和谐稳定等功能。本文对藏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分类,并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生息繁衍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藏族传统文化。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藏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在严酷生存条件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思想。本文拟从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禁忌文化、生活习俗、民族信仰、法律条款、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等五个方面分析其中蕴含的有利于保护藏民族生存环境的因素,以期对藏民族传统文化长久不衰的内因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透过西藏自治区的设立过程可以看出,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有条件的:首先是社会秩序要安宁;其次是民族内部要团结,民族上层必须拥护党和政府的主张;再次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民族干部队伍;最后是必须进行民主改革,推翻政教舍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相似文献   

10.
和平解放西藏是中国革命任务中艰巨而繁重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很快将解放西藏事宜提上议事日程,作出以“西南为主、西北为辅”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西北局接受任务,组建中共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承担了从西北进军西藏、运送物资、护送十世班禅返藏和修筑青藏公路等任务。西北局的西藏工作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西藏革命建设中的一次伟大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索了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于了解和把握民族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正确诠释民族文化,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理念;借鉴内地高校成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具有西藏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创造了民族教育发展的奇迹,西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理性分析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对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民族教育政策的效用,促进西藏教育事业的新发展,进一步为西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服务。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地域性特征是西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其互融性与时代性特征表现了西藏文化的兼收并蓄和鲜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整一斑斓多姿的西藏民俗文化。民族的习俗文化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和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西藏经济发展关系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搞清宗教在西藏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宗教政策和正确的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引导宗教向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使宗教在促进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正面的能动作用。在丰厚的宗教资源面前,要对其因势利导,这是西藏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它在西藏的伟大实践,使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得到了全面进步与发展.历史和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是西藏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正确的,有利于西藏的发展繁荣和人民当家作主、自主地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在今后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贯彻这一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16.
西藏发展的客观现实决定了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四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法制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实行和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西藏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民族法制的强力保障。从重视民族法制建设,树立“依法治区”理念;西藏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法规规章;加强自治法规建设;加强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立法;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民族法规的实施等方面,探讨旨在保障西藏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法制。  相似文献   

17.
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骄人的经济效益,为西藏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由于西藏地域的特殊性,使其在旅游开发中特别是游客大量涌入这块生态脆弱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的藏族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使藏民族文化出现变异,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从而直接影响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杨振之先生提出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对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西藏的民族节日与传统体育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生产、民俗等是紧密相连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体育竞赛与娱乐活动很自然成了节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再透过民族节日和传统体育的“现象”去探究其历史文化内涵,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它在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和谐西藏建构中西藏电影的文化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引人注目,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里,西藏电影却因为边缘化和他者文化身份、民族化的定势显现和后殖民主义的"妖魔化"而陷入困境。本文认为,只有推进产业化和市场意识,强化民族性的深入挖掘,扩展与其他民族和西方电影文化的交流,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西藏电影。  相似文献   

20.
在西藏,宗教有其深厚的影响,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西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西藏自治区人大要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西藏各民族具体实际,审时度势,尽快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西藏宗教事务条例》,这不仅是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需要,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还是实施依法治藏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