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向红 《理论界》2006,(2):30-31
可持续发展观是相对于旧发展观而提出的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它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可持续发展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应努力探究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方式,以求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者分析了人类思想史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看法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得出人与自然的“主—客”辩证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人与自然的“主—客”辩证关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处理好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以及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观 ,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蕴所在 ,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  相似文献   

4.
从类本位的观点看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类哲学的视角透视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在可持续发展观中凝结着人所具有的共同的类意识,是人的类本质、类特性、类关系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使人的概念获得了新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也体现出了人的自我批判精神。同时,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可持续发展观,它都离不开类哲学、类意识的支撑,哲学的希望、人类的未来,都系于类哲学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唯物史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其本质在于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客体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辩证的、系统的发展观,发展是前提和手段,可持续是保证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张登巧 《齐鲁学刊》2005,42(3):129-132
发展论的兴起既是哲学内在逻辑发展的新生长点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型发展观,但泛泛地谈论可持续发展容易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目的是寻求一条使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发展的道路,其最终内核和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当代人类实践产生的新发展观,其思想萌芽已蕴含在唯物史观中,它也是唯物史观应用于当代实践可以推导出的结论,应当以其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又要以唯物史观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观向传统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假设和经济人假设提出了尖锐挑战;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呼唤建立新的代际经济学,代际经济学的建立将对以往的经济学产生重大突破;中国现代化建设应该走一条非资本主义化、非西方化、非苏东模式、非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与人依赖时期的自然主义思想,人对物的依赖时期的人类中心论,最终走向公正、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观,实现向现代文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跃进.  相似文献   

10.
试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观的重大进步,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观有其深刻的伦理内涵。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察,科学环境伦理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5,(4):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是21世纪人类关心的主题。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谐社会的科技发展观,将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光连 《兰州学刊》2007,(10):17-20,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既强调尊重自然价值的"制天命而用之",又强调"谨时其禁"的生态道德责任,从而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有机而辩证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毅 《学术探索》2012,(2):11-13
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化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出和谐的个体,使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看,和谐个体的内涵至少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这三个方面。论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和谐个体的构成要素、辩证关系,并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历史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就其出发点来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调整,但就其实质而言,则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人与人之间异化的一种反思和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它为人类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实现提供了一个变革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的现状及面临的压力基础上,从哲学层面上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在人类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价值载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必须遵从自然规律;2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必须承担道德责任;3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必须追求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蕴含了唯物史观的三个重大命题: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运动;实现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由于这三大命题都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主体与客体乃是普遍联系之网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通过对主客体所进行的辩证审视,我们应当意识到: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相红 《北方论丛》2007,(3):131-133
单一经济目标的发展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丧失,从而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完整性,造成了自然对人的惩罚、人的新异化的出现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要修复人类生存的完整性,就必须改变单一经济目标,修复歪曲的价值等级序列,寻求经济的合理形态以及技术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20.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和 谐的发展,已成为今天改革的重中之重。强调以人为本的改革之道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发展的动力和前提,最 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