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刑天”补释─—兼谈殷墟卜辞中的首、面、天三字冀小军(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威以舞。”“形天”之名,古书中或作形夭、刑夭、刑天。袁河先生认为,依义当以“刑天...  相似文献   

2.
(一)古神话里描写的“共工” 古神话描写“共工”故事的主要有下列两条:《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以东南倾?”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颂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史书记载的“共工” 史载“共工”的事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于采。騹兜曰:  相似文献   

3.
刑天神话·猎首习俗·头骨崇拜刘黎明《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或作刑、邢。当为刑。天,甲骨文及金文上部均像人首,其义为颠、为顶。刑天即断首之意。此刑天,初本无名,断首之后,...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在《正蒙注》中提出“在天之极”与“在地之极”的概念,从而形成一种天地结构,此天地结构对其工夫论有着奠基性影响。“在天之极”指的是神,即健顺阴阳之间相互感通的能力与功用。“在地之极”为五行中之土,而实即地本身,它为万物提供形的要素。神形之分即清浊之分,清通之神不能无碍地运行于重浊之形,“在地之极”其实是一种“分极”。但天道化生万物,实不能不通过地,且物之成形即各有其法则,此法则亦为物之构成要件,因此,地极与天极虽离而不离,但其间有等差。工夫论方面,若从天地之分的角度看,须超越形之限制,而有存神合天之学;若从天地之合的角度看,物之法则亦为人所当尽者,则有格物穷理之学。以“天道工夫”为主,而“地道工夫”辅之,“参两相倚以起化”,此为船山工夫论的总纲。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爱”(王国维释“爱”,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倍)”;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6.
释“帝”     
历代学者对古籍中的“帝”以及与之相关的“王”、“后”等字解释或模糊不清,或有明显失误,对古史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以殷墟甲骨文及相关文献为据,论证了“帝”的意义的演变过程殷商及其先的神本文化条件下,“帝”皆指神;其与人王以及作为人王称谓的“后”不应混为一谈.“帝”指上帝、天帝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7.
“享”“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和“饗”是古书中常见的两个字。清代小学家对这两个字的训释意见分歧,例如段玉裁说:“小戴记用字之例,凡祭言,饗燕字皆作饗,无作(?)者;左传则皆(?),无作饗者;毛诗之例,则献于神曰(?),神食其(?)曰饗……各经用字,自各有例。”阮元则说:“有同字义别而相因者,如献神为享,神食其所献亦为享是也。此等在训诂中盖未可枚举,后儒曲为分别,乃以献之作享,神食所献作饗。”他的结论是享、饗本为一字,“断非有二形也。”马瑞辰也说,献神及神食所献通作享。  相似文献   

8.
人身体最下端的部位——“足”在神话思维中与生命形式,与人类对神形象的描绘以及生殖等方面的问题紧密相关,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存在.N级神话编码理论作为一种具有丰厚性和实用性的理论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足-神”的符码之网.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各族的“天梯”神话里,说到古人可以凭借“天梯”自由上下天地之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天梯没有了,人们就上不了天了,这就是“绝地天通”神话。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为什么又会有“绝地天通”的说法?从“绝地天通”神话里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 一、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正>散文的“形”,通常指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文的“神”对“形”有凝聚和联结作用,“形”对“神”有“向心”作用。一篇好的散文,“形”和“神”总是完美和谐的统一,达到“形散而神不散”。下面试以《殽之战》这篇古代散文为例,谈谈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牛郎织女神话中,“偷天衣成亲”自古以来便充满着神秘的诱惑力。在牛郎成年的关键时刻,老牛泄露天机,怂恿牛郎乘天女下凡洗澡之机偷取“天衣”,从而促成了牛郎织女一段美满姻缘。牛郎所偷取的“天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透过我国神话世界的重重迷雾发现,原来“天衣”并非一件普通的外衣,而是与中国许多文化信仰有着密切的圣物,这些文化信仰时常通过神话传说以及风俗仪式体现出来。比如补天神话、寻母救母神话、偷衣婚娶认母神话、图腾神话、各种成人仪式、葬仪、祭祖仪式等。它连接着人与神的不同时空,沟通着人与神的隔离。  相似文献   

12.
一般都将“以形写神”视为顾恺之绘画理论的核心,并且认为顾恺之已具有“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的认识。本文对此有疑议。“以形写神”的提法见于下面这段论述:·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论画》) “对”者,对象也。顾恺之反对那种“改易阔促,错置高下”违背生活常理的绘画,也就是说,他要求绘画形象的比例透视应当基本符合客观真实。但顾恺之特别加以反对的却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们观念上的超自然的主宰——天,是到西周时才出现的。殷商时没有这样的“天”;具有同样宗教意义的神叫“帝”。郭沫若先生说:“卜辞称至上神为帝,为上帝,但决不会称之为天,天字本来是有的,如像大戊称为‘天戊’,大邑商称为‘天邑商’,都是把天当为大字的同意语。”(《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殷商的帝是怎样产生的,含义何在呢?“殷人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氏族,万氏还在图腾信仰的时候,殷人就有了祖先的宗教,依靠这种信仰的主观因素,殷人全族出征,常战胜了(工口)方、土方、马方等部落。因此,祖先神显然比动植物图腾的旗帜是更有力的观念武器……另一方面看,殷代社会保存  相似文献   

14.
试释“帝”     
关于“帝”字的本义,向无定释,学者们各有所主,至今无一定论。从“帝”字产生的社会,意识背景去解释此字,能正确理解“帝”字的来源及含义演变。“帝”字与造字时代人们的土地崇拜有关,也与人们对于天、地、帝、神等自然、社会的理解有关。对“帝”字的正确理解,可以审视先人造字方法及当时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女娲神话是我国最古老而有丰富内涵的杰出原始神话之一。它诞生后口口相传至夏初方有古本《山海经》简录其故事。越三代而在战国时已流布广泛。《列子.汤问》曾载录其炼石补天故事。屈原《天问》发过“女娲之体,孰制匠之”提问。两汉时《淮南子》、《风俗通》又载录其积灰止水、抟土作人传闻,并有大量壁画石刻帛画刻画其女帝神形象。民间也开始有“雨不霁、祭女娲”活动至宋明而不绝。晋唐宋时也有文籍补其故事。女娲神话表现出之补天思想、女性神圣观念及出于本能冲动的创造精神均有重要哲学与价值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释“录”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和语音结合起来的符号系统.在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当中,“义”是关键和灵魂,承载着文字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而“音”和“形”是载体,是记录文字内容的物质外壳.本文依据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原则,通过对“录”字字族和“录”字古文字字形结构的剖析和归纳,以及从“录”字字义所引申的词义线索,以探析“录”字本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儒道佛各家,都程度不同地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低估语言的作用及独立性,视语言为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单纯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媒介,形成一种以“道”等思维本体为中心或至上,以“言”等符号形式为边缘或附庸的等级结构,这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言说不可言说者,却是中国哲学与艺术强烈的形而上学企图。因此,“立象以尽意”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象”成了“言”与“意”、“道”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  相似文献   

18.
传神,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古老的理论体系,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庄子“形残神全”的思想,《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说,其“神”虽与后来文论的内涵不同,但所谓“神全”、“尽神”云云,毫无疑问启发了后来文艺理论的传神思想.汉代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明确地把神、形作为一组对应的概念,并且在神、形关系上明显地表现出以神为主的观点,实为传神论之先声.“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  相似文献   

19.
顾恺之对传神提出“以形写神”的具体方法,学术界对此已有很多论述,但关于他的“悟对通神”的美学意义则一直未受到重视。“悟对通神”就是在有背景的人物画中,通过人物与视觉对象的交感而畅通人物的神情,在人的形体之外又发现了人的观照对象的传神作用,并且认为人的观照对象有时比人自身的形体更能充分表达人的内在精神。因此,我们认为“以形写神”之“形”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含有人的观照对象(“对”)的“形”,“悟对通神”是“以形写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以形写神”论的补充与发展。以“悟对通神”为美学原则的有背景的人物画,对于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从“传神”到“畅神”的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气韵与“传神”是两个不同范畴。比较之下,有神明之美与神动之美之别、虚静与感应之别、超迈与力遒之别。在谢赫的“六法”中,还隐含着重神略形的“物感说”与推崇形似的“写物说”的对峙及共处。气韵以“传神”作解这桩千年公案的成因,在于气韵于“余意”有所欠缺,而这却是“传神”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