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在中国实行美国式的“共和政体”国家政治制度,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挫败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1905年至1907年间进行过激烈的论战。革命派艰苦卓绝的奋斗,并非一事无成。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在中国试行。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辛亥年间历史性的抉择。然而,没多久,政体转移到袁世凯手中,共和政体日趋名存实亡,昔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喜剧终成悲剧。历史早已作出结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完成了成为近代国家所必经的历程,也即是从“王政复古”到在日本历史上召开第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议会为止,在时间上指的是从1867年到1890年.在这个阶段,日本资本主义得到了飞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得到了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已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3.
<正> 这里所说的明维新是指日本完成了成为近代国家所必经的历程,也即是从“王政复古”到在日本历史上如开第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议会为止.在时间上指的是从1867年到1890年.在这个阶段,日本资本主义得到了飞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得到了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已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4.
英国是世界上实行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然而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初,英国并没有建立这样的政体.相反,1649年资产阶级曾废除君主制和上议院,在英国建立起共和制政体.但共和制仅维持4年,即为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载的护国主制度所取代.护国主制实施7年,又被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统治所代替.此后又经28年的风风雨雨,才确立起立宪君主制的政体,并一直持续至今.那末,英国政体几经变化,何以前几种均难持久,唯立宪群主制能持之以恒呢?本文拟就此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是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的宣统皇帝“辞位”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的总目标,是推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新政体。可是革命爆发后,并没有能够一举将清王朝埋葬,而是一度形成了“共和”与“专制”的对峙局面。限于当时的形势,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速定共  相似文献   

6.
地方自治: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民主作为国家形式,包括政体和国家结构问题。“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资产阶级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又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又分议会制共和国和总统制共和国)两大类。所谓国家的结构问题,就是国家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之间、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结构形式分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两类。单一制国家根据民主原则的一般要求,必须使那些具有经济、地理和民族成分的地方实行自治;复合制国家,一般采用联邦制的结构形式。要全面认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价值,必须同时注意各派政治人物在政体问题、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所作的探索。 以往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政体问题,而忽略了国家结  相似文献   

7.
<正> 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国家政体。它在反封建斗争、维持资产阶级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不是自中世纪以来一脉相传的、平静地转变的?它的传统权力和作用在现代又有什么变化?这是我们如何认识西方议会民主所需要研究的一个侧面。(一)资产阶级的代议制起源于英国。有些西方学者称英国的国会是“议会之母”,并说它是自古以来一脉相传的、平静地转变的制度。近年来有的同志在介绍资产阶级议会时也  相似文献   

8.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中华民国的宪法应当确认“五权分立”,即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另立中国固有的考试权和监察权,执掌对官吏的考选和监督弹劾,以克服三权分立的缺陷,补充代议政治之不足,矫正选举制度的弊病。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的宪法思想,是他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而提出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与蒙古地区的“民族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火炬。同时也推动了国内各民族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群众性革命运动的发展。本文拟就辛亥革命与蒙古地区“民族运动”的几个问题,试图进行初步探索,略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三权分立说”是在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提出和形成的。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的阶级力量的兴起,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的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分享封建统治者的政权和进一步掌权。他们的思想家便在理论上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政治学说——“三权分立说”并在反封建革命斗争中,对新的资产阶级政体进行了探索。 最早提出分权论的是英国的李尔本、奥佛顿。他们代表了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是平等派的思想家。他们针对当时国会长期专横控制立法与行政权力,提出立法、司法、行政权必须分离,立法者不应同时是执政官等的主张。其出发点是想防上一个政治集团独断国家政权,以便进一步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与分权关系等未作出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视为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而力图加以引进。“改良满洲往日专制政体,变为支那共和之政体”,是孙中山长期的政治夙愿。辛亥革命的一度胜利以及民国肇建,为西方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氛围,一时间中国出现了移植西方政体的狂潮。作为民国的缔造  相似文献   

12.
论民初的内阁制政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中国进行了移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验,内阁制政体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项.探讨当时对这一政体的认识和实践,将有助于揭示民初宪政实验失败的必然结局、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历程.一、民初政体的争论及取向采行何种政体,各派政治势力极为关注和重视,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们之间的争论反映其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各自不同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3.
“忧患元元忆逝翁”。人们每每议论现实社会的腐败现象时,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解放初期短短数年内,迅速荡涤旧政权的污泥浊水,建立起廉洁政治和当时良好的党风、社会风气怀恋不已。探析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的廉政理论与实践,对现实的廉政建设不无裨益。1.注重廉政教育,强化内在约束。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新中国成立时,党内和国家政权机关中许多公职人员是来自小资产阶级。加之我党同民族资产阶级长期合作,深受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影响。为此,早在进城前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特别是进城后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的现实,更  相似文献   

14.
<正>武昌起义的胜利及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从武昌起义时期颁发的《鄂州约法》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规,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公民有参政权等资产阶级民主法则。从理论上说,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已无可置辩地以宪法形式确认为国家的政体。封建专制的统治方式已被抛弃。武昌起义后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崩溃。如何构建一个符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精神的新地方政制就摆在革命派面前,舆论界也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皇权的终结与民国初年共和体制的肇建,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皇权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在中国主要有专制主义与制衡主义两种模式。前者于乾隆朝已宣告终结,后者在嘉(庆)道(光)朝以下成为主导模式,且因其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化运动接轨,故而具有了地主阶级自由化的属性。鸦片战争后,皇权的功能受到了莫大的挑战,慈禧顺势利导,使皇权一时得以稳定。迨其去世,皇 权重新回归于满人贵族掌管的乾隆朝专制主义模式,并很快消逝于革命的烈火之中。皇权已逝,共和肇兴,地主阶级权力结构关系继续运作,遂有袁世凯模式的出现,同时出现的还有资产阶级自由派设定的分权主义结构关系的宋教仁模式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所设想的孙中山模式。但由于孙中山设想的革命进程并未能够真正启动,因而没有在民初政体权力结构运作中产生作用,一时起作用的是袁世凯模式与宋教仁模式的联合与折中,所以民初的“共和”政体,实为地主阶级自由派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共和”行政,而并非所谓“Republic”的“民国”或“共和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职人员的人性假设及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公职人员的人性假设成为完善激励机制观念上的障碍。从国家公职人员的人性假设这个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入手,通过比较分析中外人性观以及我国对公职人员人性假设现状的考察,提出了我国公职人员“满足人”的假设,以期对公职人员激励机制的重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丛报》(以下简称《丛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期刊。对于它的宣传宗旨,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君主立宪。其实,这种看法是欠确切的。笔者认为,《丛报》的宣传宗旨应为预备立宪。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出预备立宪主张的是梁启超,时为一九○一年六月。梁说:“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可是,此时中国“民智未开”,还不能行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  相似文献   

18.
王小飞 《云梦学刊》2009,30(1):55-58
民初政体模式实践在内阁制与总统制间经过了一系列的反复,这种反复,不论胜负,都可视为辛亥革命的成果。其间,政党政治蔚为壮观,然而浩大的声势并不能遮掩其幼稚的本质,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共和党、国民党、民主党等都因其自身的幼稚与脆弱未能守住资产阶级的政体。当袁世凯祭起军权独裁的大旗时,民初的政体模式已经走向了它的宿命,无论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都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9.
秦、汉“太上皇”名号虽同,然两者在政治文化内涵上却呈现出差异化。秦始皇追封其父庄襄王“太上皇”,更多是承袭三代以降血缘贵族统治下,对于祖先宗庙神灵的礼遇与尊崇,所彰显并遵循的是基于血缘宗法的家人父子礼。汉高祖仿秦尊太公“太上皇”,不仅使得“家人父子礼”向“朝廷君臣礼”转化,更是旨在解决传统“尊尊”“亲亲”观念与现实政治中子为王、父为臣的皇权政体之间的冲突;同时借尊“太上皇”以宣扬孝道孝治,为专制皇权增添人伦礼制色彩,由此强化中央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即西汉“太上皇”更多的是从其时皇权政体的建构出发,旨在服从、服务于皇权政体的需要,较秦“太上皇”有着更为精心的政治考量。  相似文献   

20.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他在清末以宣传洋务和首任中国驻英法公使而闻名于世,虽然他曾被誉为“当世所识英豪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为最。”(《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8)但实际上,他的洋务思想却远非当时洋务派代表人物所能及。他的中西体用观已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同时也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高出一筹,并为后来维新派所继承。本文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