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幕末日本在被美国打开国门后,于1862年重启与中国的人员交往活动.但是迟至1879年,日本才有首部学习北京官话的教科书--<新校语言自迩集 散语之部>的出版.该书的诞生表明,日本开始重新确立中国语会话的教育方向,即变传统的"南京官话"学习为"北京官话"学习.而上述教科书其实是对在华英国人威妥玛所撰写的<语言自迩集>的改编.<语言自迩集>之所以成为改编对象,除了它所具备的学习北京官话的功能,更重要的它是一本介绍中国社会状况的简易读本.编纂者相信,通过对<语言自迩集>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北京官话,还能初步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帮助他们在将来能够顺利开展与中国人的交往.  相似文献   

3.
<兰亭序>虽书写于东晋,而"兰亭学"却产生于唐代.唐太宗推崇<兰亭序>,推崇王羲之,实质是发动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借<兰亭序>推进唐代精神文化的建设.<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重新检视,也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兰亭学"的主题是中国书学."兰亭学"的延展,涉及文学、哲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兰亭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某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不仅是晋代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  相似文献   

4.
郭明志 《北方论丛》2002,(3):126-127
刘勰在谈到<文心雕龙>命名的含义时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说明"文心"是指探索作文的用心,指写文章时对心思的运用.刘勰在这里极其赞赏"心"字的内涵.陆机<文赋>也写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他们都共同注意到"为文之用心"这个问题,这实际涉及到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文学作品是作家心态借助语言而外化的一种形态,作家的情志、心态倾注在作品中,形成作品的丰富意蕴和不同风格,因此,探究"为文之用心",探讨作家的心态内涵,或者从"文心"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意蕴,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会开启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关四平博士的<中国古代文学丛论>(大连出版社,1999年出版)就是他近十年来细细寻绎"文心"之作.他的勤奋、用力,加之敏悟和精鉴,使他的探讨深刻、透辟,往往发人所未发,新意迭出,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兼论"红学"非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红学"研究存在种种问题."红学"一词可以用,但它不是学术;<红楼梦>研究应纳入到"文学评论"之中;"红学"不是显学,也不应该成为显学.<红楼梦>是中国许许多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区域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现代商贸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功能优势.南京都市圈既是"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消费结构正进入升级阶段,为南京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当前,商贸流通业占据着城市区域经济的重要份额,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设计出商贸流通竞争力模型,对南京商贸流通业进行全面的评述和比较,分析其优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南京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曹萌 《北方论丛》2004,(4):41-46
"首崇满洲"除了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以优待和特权之外,更在思想意识方面给满清上层社会造成了高责优越、轻视传统、惟我独尊、鄙睨一切等思想意识或心态,成为<红楼梦>文化批评反传统意识的根因.  相似文献   

8.
南京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京是一座以宗教文化影响中国的重要城市.南京是当之无愧的古代中国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心.特别是萧梁一朝(502-557),佛教成为"国教",兴盛空前.仅京都建康地区,佛寺已达七百所之多.中国佛教史上许多宗派的创立均与南京有关,三论宗、牛头宗、法眼宗均创建于南京;智觊大师天台宗思想形成于南京;明末古心南山律宗古林派、寂光律宗千华派也创建于南京.1942年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和2008年七宝阿育王塔这两大"国宝"的现身,再一次向世人表明:有着丰富地下文化宝藏的南京不仅是世界驰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影响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驱动着人类在外在幸福欲求和内在终极追求的悖论中,选择了生活幸福.片面的效率与发展成为我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准则,它诱发着消费生活的扩张,使产品的社会价值背离或扭曲其自然价值.相对于社会价值的周期缩短而言,产品的自然价值被环境分解的周期却相对地在增加;当产品社会价值的周期不断缩短,超过环境分解自然价值周期的极限时,生态危机便不可避免.所以,生态问题其哲学根据就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面对的"心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人类生存的"心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绿色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优化城市创业环境的重要工作.为了进一步优化南京的创业环境,在"绿色南京"建设中,我们目前急需做的工作包括(1)确立绿色经济发展思路;(2)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绿色南京"的建设;(3)实现城市用品的无公害化;(4)扩大绿色城市专业人员队伍;(5)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6)经济地处理城市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理念在《云南》杂志中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勤 《学术探索》2003,(10):28-31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华民族为适应时代变迁,试图调整自身内部机制所作的一种努力。直至辛亥革命前的几年中,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求历程后,才逐步产生了创建新型民族国家、实行现代化以救亡图存的思路。本文试以《云南》杂志为例,分析、阐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20.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