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家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过去50年我国宪法变迁蕴含着如下价值取向:在公民权利方面具有泛化、实化、刚化的价值取向,在国家权力方面具有主权、分制、效率的价值取向,在制度国策方面具有富强、民主、文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以西方国家私有财产权保障模式的价值取向演绎为切入点,指出各国的进程并没有统一的阶段性规定,私有财产和社会利益一直处于一种劝态的平衡之中,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我国现阶段近代国家的历史课题远没有彻底完成,同时须完成现代国家的任务,因此我国建立以“近代”为基础,兼有“现代”特征的私有财产权保障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历史课题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郭长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6):16-21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正确理解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本文拟对“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哲学内涵和现实依据作以深入探讨,以对我们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4.
翟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单纯将价值观视作主客体之间的满足与需要是片面的、孤立的,是有失偏颇的,同时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只重主体价值轻客体生态价值的倾向。因而,应切实把握好价值与主客体间的关系,准确协调主体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环境哲学视域,分析生态价值应有的地位,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意义,并结合生态危机,探究生态危机下的生态价值与人类价值取向问题,促进主客体间的协调互益,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型生态环境之路。 相似文献
5.
宪法哲学:追问宪法的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3-20
“人类生活为什么需要宪法”、“人类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宪法”、“如何通过宪法达到目的”构成了人类对宪法这一人为构建的元追问,并成为宪法学的元问题。对这三个元问题的回答在根本上又构成了对宪法的正当性的证明。宪法学因对元问题的回答和对宪法的正当性的证明而展示出它作为“宪法哲学”的面相。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寻求社会结合的最佳方式,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因而也是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矛盾即和谐与发展的对立统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发展模式、政策上保证以人为本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必须把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质法治化,运用法律制度手段构建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谢阳举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
现代治理哲学提倡社会力量的自主管理,要求与人民共有、共治、共享.中国先秦思想家在国家治理方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儒家主张行“王道”,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以“慈”治理天下;如果一个社会光讲公正不讲慈爱,就成了冷冰冰的社会.墨家充分认识到社会精英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法家的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谋求富国强兵必须变法改革.杂家主张治理的好坏要看能否汇集更多的智慧和优长. 相似文献
8.
曲新英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62-66
哲学教育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的素质、进行“三观”教育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所无可替代的宏观作用。然而,现有哲学教育困境重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摆脱哲学教育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哲学教育回归生活,实现哲学教育理念和价值目标等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以奉献为初衷的大学生志愿者面临理想主义与现实冲突的两难境地,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动机的调查,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类型,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大学生群体形成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黄信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0-83,90
文章从哲学价值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当代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以民为本"的管理主体观,"以和为贵"的社会关系观",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观",崇德隆法"的社会治理观,务实重绩的社会效能观。 相似文献
11.
王国良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1-88
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4种传统: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淑人拯世之责任;天下主义是指破除宗教、国家的界限,针对全天下而发表思想文化原理,以建立普适天下的世界和平与秩序、提高全人类的文明教养为自己的责任。这4个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支撑,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这4种传统本身也将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创新转化,有助于当代中国自身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政绩主体需要问题是政绩理论的核心问题。为科学把握政绩主体需要的本质,以价值哲学为视角,对政绩主体、政绩主体需要进行界定,并揭示政绩主体需要的社会性、系统性和矛盾性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乔翔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体现、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今后应如何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姚海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6-18
如果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必须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这一问题及其相关问题做出一个逻辑的梳理.简而言之,我们首先要弄清下列三个问题:一、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提出的理由及言说的合法性何在?二、应在何种意义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三、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真正出场路径是什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蒋长栋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67-70
中国传统韵文诗词曲赋等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是唤起炎黄子孙建设美好未来的民族自信心的思想价值,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审美价值,服务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活的实用价值.这些方面已远远超出它作为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价值.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价值,我们应努力促进韵文在当代的发展、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16.
文章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一个方面。它所讲的“结合”是相互的,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也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途径和方法,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论证,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中国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观从本体论发展到知识论,通过辩证否定,发展到当代哲学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先驱,也是在批判理性知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当代哲学观的最大贡献是引入了劳动观、实践观和共产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正确把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顾建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2):65-69
立以足于以人为本的法学新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宪法文化对于宪法的真正实施和宪政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是法的本元价值、宪法规范的核心体现、宪法生命的根本需要、现代法治的根本保障,因而是宪法文化的价值核心与精神内涵。宣传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宪法本身的发展是建构宪法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把科学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强调通过科学家的实际工作来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按照自然过程去认识和把握科学的发展历程。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主张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主流倾向。文章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观点给与分析评价,从而为我国科学哲学的研究确定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仪喜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55-60
通过法律的宪法实施体现为内在的生活方式和外在的社会秩序。宪法文本规定由具体法律落实和实施宪法;法律体系的位阶决定由具体法律实施宪法;宪法的精神与价值辐射着具体法律领域。宪法将其文本规范、价值精神、基本制度和政策性宣言等融合于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中,且不发生合宪性质疑,宪法就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