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癸未岁杪,回溯读过的书,有两部令我感佩莫名。一部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2 0 0 1年版) ,另一部则是历法学家蒋南华先生的《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人民出版社2 0 0 2年版)。两部书分别着重从考古和历法两个路径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这对当前中国文化研究而言,套用黑格尔的话,它们可以说是一个“光辉的日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现已成为国内国际学术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原因一是中华文明具有独立起源,即原创性,二是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世界其他的古代文明都先后中断了,唯独中华文明一直绵延…  相似文献   

2.
叶林生教授的《古帝传说与华夏文明》一书(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是叶先生 对自己9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一个总结。这部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对三皇五 帝古史系统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以史实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古帝传说的历史真 相。该书认为古史传说中的古帝为先民原始宗教中的神祗,并以此为线索,结合考古材料, 对中 国文明起源的地区、时间和动力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为我国文明起源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中国文明起源是个争讼已久,相当复杂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瑞典人安特生提出“中 国文化 西来…  相似文献   

3.
王东 《天津社会科学》2003,4(1):121-127
文明起源的历史起点应当追溯到哪里 ?前人研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主要有四种 :文字起源起点论 ;国家起源起点论 ;文明要素起点论 ;家庭、私有制、阶级起源起点论。我们这里立足于唯物史观和最新考古发现 ,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从世界历史来看 ,原创文明本质上是农业文明 ,文明起源过程本质上是原始渔猎社会走向古代农业化的历史进程 ,因而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起点 ,应当追溯到距今 1万年前到七八千年前 ,以农业为首的三大技术创新上去 :农业起源的技术创新 ;新石器革命的技术创新 ;陶器制造的技术创新。一  文明起源的第一大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成果, 可以将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上个世纪 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到 80年代中期, 是中国文明形成研究的准备阶段。1985年 7月正式出版的夏鼐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 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应该由考古学研究来解决, 使中国文明形成研究进入新阶段。目前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对文明和文化概念的认识, 已基本取得共识, 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这个问题上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取得一致, 在史前城址、早期宫殿和坛庙遗址、贫富分化以及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等方面的研究, 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今后应该加大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 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要注意改进早期城市田野考古的方法, 对早期宗庙遗址的发掘要慎重, 要充分注意到考古学的局限性, 避免发生常识性概念不清和逻辑推理混乱的错误。同时由于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风浮躁, 在考古学界也有急功近利、不务实际等表现, 都危害着考古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明起源的三大阶段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明起源不是一次完成的历史事件,而是长达5000年的世界历史过程,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历史时代。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农业———新石器———陶器",构成相互联系的三大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是距今七八千年前,"铜器———城市———文字"三大文明要素生成期;第三阶段是距今五千年上下,原始国家的起源成了文明形成的总体标志。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文明起源不同于环地中海地带的西方文明起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农业、新石器、陶器这三大技术创新源头,有可能进一步上溯到近一万五千年前。  相似文献   

6.
只有考古出土物上明确标着黄帝时期“字样”“图样”,或可通过别的旁证确认其为黄帝时期物件,否则,把西安杨官寨遗址与黄帝时期挂钩就是一种“比附”,这种看法并不科学,至少不了解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阿罗“独裁定理”从形式系统角度对传统考古学局限性的揭示。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镂空人面覆盆形器”(“倒扣花盆”),即史前作为“大巫”的黄帝(或其亲属近臣)之祭器,应属“国宝”级文物;“陶祖”则是史前龙山时期代替仰韶时期过程中“制度化祭祖”的证据,显示出当时男权社会取代女权的进步。作为5000年前的“黄帝故都”,杨官寨遗址发掘近10年,除《考古报告》外,少见有分量的考古研究成果。对此,中国考古学应当直面“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论”的倡导者苏秉琦、张光直等前辈当时不知杨址等新发现的缺憾,否定“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论”缺乏“中国文明起源‘花芯’论”补充表述的不足,走向“否定之否定”,确认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中具有“花芯”即文明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夏代,这已为考古发掘材料所证实,无可置疑了。据我考察,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唯其第四期已进入商初,其前身来自郑洛类型和三里桥类型的中原龙山文化。这种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当已进入夏代。夏代已发展到文明社会,这是大家公认的。据此,我们就可以考察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了。这里想从历史和考古的结合上略抒己见,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8.
一部探索中国古代神话起源的新著《神话考古》与读者见面陆思贤(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撰写的《神话考古》.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的神话研究,是近代兴起的新学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始于本世纪初。然而,以往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工作,多从古典文献...  相似文献   

9.
金寿福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79-200,209
关于古代埃及文明的起源,埃及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们一直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由于保存下来的文物极度匮乏,加之它涉及古代埃及与西亚、黑非洲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许多欧美学者试图证明埃及文明的"北来说";与此同时,非洲和美国黑人学者则极力强调古代埃及文明的黑非洲性质。探讨古代埃及文明的起源不仅涉及对考古发掘物和古代文献的阐释,而且还受到欧洲中心论、白人优越论、黑人身份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埃及、利凡特、努比亚等地的考古发掘表明,古代埃及文明是一种原生文明,同时它又受到来自埃及以北和以南两个方向的影响,正是这种内生与杂糅的双重性造就了古代埃及文明大一统和分而治之两种趋势之间彼此较量与相互调和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学术探索》2014,(1):F0002-F0002,F0003
正蒋志龙蒋志龙,男,1966年1月出生,四川安岳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现为云南省文物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国际印度——太平洋史前学会会员,国际东亚考古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云南与东南亚青铜时代考古的研究,尤其是石寨山文化的研究和云南青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动因的研究。以《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相似文献   

11.
宁镇疆 《学术月刊》2024,(1):203-210
<正>2020—2022,基本对应疫情肆虐的三年。疫情虽极大地影响了线下的交流,但学者也因此沉潜,且新材料公布也并未受多大影响,对此有较大依赖的先秦、秦汉史三年间仍佳作纷呈,在不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或进展。兹分几个专题略作评介。文明起源专题人种起源方面,有高星的《探索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远古根系》,(1)该文可以说是从古人类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境内人种起源“走出非洲”说的系统回应。作者认为中国境内古人类向现代人演化是一个连续、无缝衔接的过程,自非洲迁徙而来的早期现代人完全替代中国境内古人群的“走出非洲”说并无任何化石证据支持。作者把中国境内不同人群迁徙互动、竞争互鉴,总结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此一理论模型不唯填补了文明起源领域旧石器考古的空白,逻辑上也与其后新石器考古中广为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界一般把文字的产生、冶金术的发明、城邦或都市的出现看作是文明的特征 ,而这些现象又往往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 ,许多学者都认为文明的起源就是国家的起源。本文作者认为 ,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生产性的生产———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的形成 ,这两种技能是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人类从攫取性的渔猎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生产 ,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革命 ,学术界通常称之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术界多认为起源于黄帝时代。本文认为 ,“农业革命”是人类脱离原始状态的革命 ,同时也是文明起源的关键一环。中华文明起源也一样 ,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作者分别从神话传说和考古资料来论证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论证炎帝是中国农业革命的创始人 ,中华的文明的起源时代应该是炎帝时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考古哲学的角度讨论了进化论对史前人类生活研究的积极作用.第一二部分介绍了新考古学和进化人类学的新进展,第三部分说明了这些新的思想和解释模式对于研究史前人类生活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杰祥新著《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近日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专著是国家“九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早期中国文明》丛书的第一部著作,全书约50万字,图片百余幅。该专著主要通过对现今河南省境内出土的考古资料的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民族志等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原地区古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该专著信从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著名论断,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该专著认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家庭大约出现于仰韶文化中期,而古代国家政权则起源于河…  相似文献   

15.
尹弘兵 《社会科学》2007,4(4):151-159
文明起源应该区分为文化成就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的要素不应是各种因素的简单排列,而是社会分化逻辑展开的结果。如果中国文明中存在玉器时代,我们就应承认,不能以其它文明中无玉器时代而加以否认。起源阶段与早期阶段的文明不可能是奴隶社会。此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还很有可能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论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新近的考古资料说明,人类已经存在三百万年左右。那末,文明开始于什么时候?原始文明有什么特征?探讨这个问题有利于揭示文明运动的规律,增强建设两个文明的信心,很有现实意义。 文明的起源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文明起源的基础是什么;二、文明发端于何时。主观唯心主义者强调文明是人心内省的结果。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文明当作神的启示和恩赐。由于文明产生的基础歪曲了,文明发端的时间也弄错了。十二大文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这一社会现象,把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来解释。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这就驱散了蒙在“文明”问题上的层层迷雾,使文明产生的基础露出了真相。至于文明发端的时间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骏伟 《理论界》2005,(3):212-215
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他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说:“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甚至包扩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即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又说:“环渤海考古成为一个带动全局的课题,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他的说法令人鼓舞。2004年8月24日,光明日报开辟了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河洛文化研究专栏》,我们理解,这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启动的又一项旨在试图通过“说明”或者“商量”更加明确的界定出中国文明起源的一…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形成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始于史前的"城"。城市出现于"高级野蛮社会",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城市"、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革命",是与国家和文明社会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可以看作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而在此之前的早期城市是不宜单独用作文明起源的标志或因素的。要从史前城址探讨文明的孕育、起源及早期发展,一方面要弄清城址所反映的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应将城址和其他的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寻求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江林昌教授的新作《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2月出版,76万字)。这是作者二十余年研究先秦两汉历史文化的最新成果。该著收集学术论文36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考古发现与古代文明新研"收集论文22篇,分为五章,即"史学理论与文明起源"、"虞夏文明"、"商文明"、"周文明"、"中外文明比较",内容主要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阶段的有关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考古学研究应当既见“物”又见“人”,要透过“物”来研究“人”的精神面貌与特质。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迈进,其进程可以分为蒙昧、混沌、理性三个阶段。文明时代形成的时候,精神思维方面的变革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为集中的应当包括这样两点:一是在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方面有了飞跃,二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了人伦观念。从精神层面的考古研究探讨文明起源的问题,特别是梳理早期人类思维方式的演进过程,以丰富的考古材料进行深入考察,能够指明精神意识的进步对于中华文明形成的意义。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考古工作者开辟出一片较新的领域,从而拓展了研究范围,另一方面又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参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工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