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山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2(4)
近几年来,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同时蒙古族大学生就业心态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马背上的教育”依然存在;个人主观认知影响其顺利就业;就业政策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民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欠缺乏,蒙古族大学生择职无计划,盲目性较强.引导蒙古族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方法有:加强民族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蒙古族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合理运用新媒体资源;注重加强蒙古族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2.
晨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3):120-121
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从大学生的社会性、政治性、生理性等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大学生思想转化工作,努力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聚居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乡蒙古村的蒙古族 ,在这一藏族聚居区域内的蒙古族村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本文试从民族学、历史学角度对该村蒙古族族源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它是蒙古人心灵深处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折射和独白.这种文化意蕴又由于蒙古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得许多与生活、娱乐、宗教有关的舞蹈以特有的动作、形式、特征流传下来,彰显了一个民族所走过的历史及由此积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当代价值,积极引导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发展方向,对于丰富蒙古族宗教信徒的精神需求,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以孝老、友善、诚实、团结等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优秀精神内涵。当前,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和发扬蒙古族传统道德的优秀成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确立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服务的效果,则取决于实现蒙古族传统道德当代价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蒙古族进入青海的不同历史阶段,简略的叙述了青海蒙古族服饰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形成后随着地域、自身的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不同而又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9.
10.
鄂多尔斯高原上的蒙古族传统婚礼,别具特色,饶有风趣。 举行婚礼的那天清晨,新娘家里早已摆好了酒席。娶亲队伍簇拥着新郎,骑着骏马奔驰而来,先在新娘家的房院绕一圈,然后下马站在酒席桌前。新娘家中走出一人,举杯敬酒后就唱起来,歌词大意是:“这里本是一个很吉祥很幸福的地方,连凤凰飞来也得叫几声,你们这些人为什么不声不响地来了?”娶亲队伍中的伴郎马上答歌:“你家的女婿带着美好的姻缘和情谊来了,敬见家中父老应该是畅通无阻。”经过几个回合的对歌,娶亲的人被迎进蒙古包或房舍里,惟独把新郎、伴郎用红纱挡在门外。伴郎用歌声恳求放新郎进门,而把守门户的伴娘却要用歌声提 相似文献
11.
12.
乳制品是草原的恩惠,乳制品孕育了我们蒙古民族.在广阔的草原,乳制品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本着"醒目、理解、好感"的原则,设计蒙古族特色"宝利尔"乳制品包装,使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纯天然、绿色、环保营养极高的乳制品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人更健康,让世界飘乳香.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黑龙江省蒙古族按其语言使用状况 ,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 ,以蒙语为主 ,兼用汉语 ;第二种类型 ,以汉语为主 ,兼用蒙语 ;第三种类型 ,完全使用汉语。蒙古族语言作为蒙古族文化的载体 ,应继续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15.
16.
蒙古族萨满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人类早期社会一种自然的宗教形态;在藏传佛教传人前,萨满教信仰在蒙古各部落中长期流行,是融合该民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的产物;蒙古族萨满教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该民族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以传统风俗习惯形式积淀下来.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在已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十个类别的九类都有入选的项目,唯独在"传统戏剧"一类中缺失.造成蒙古族非物质文化中戏剧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作为戏剧产生与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城市这一因素长期缺失,影响到蒙古族戏剧的出现;二是当蒙古族入主中原定居城市时,正是汉语言的元杂剧走向成熟之际,元杂剧中大量吸收了契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学的多种艺术成分,成为汉族、蒙古族及其他民族共同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而蒙古族长期以来没有进行本民族语言的戏剧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了蒙古剧,至今仍在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活动已有近110年历史,其文字记录、录音录影资料十分丰富,部分文本先后被译为法文、日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田清波、H?塞瑞斯、海希西等国外蒙古学家和郝苏民、照日格图、陈岗龙等国内学者对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进行了类型、母题、传播、起源等多方面研究,但整体而言,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口头文学价值而有待更多人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民以食为天”,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食俗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及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而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这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以见到,并且这种聚食古俗一直沿袭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无疑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食具方面,中国人乐于使用筷子。《礼记》中就曾有“饭黍无以箸”的记载,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筷子进食了。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方便实用。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认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蒙古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游牧的生活方式几乎决定了一切,也将所有的文化打上了深深烙印,包括饮食文化,如崇尚奶茶、追求简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