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诗人白居易的一段悲剧式的初恋,然后通过再现《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悲剧,阐释了《长恨歌》中李杨的爱情悲剧其实是诗人自己爱情悲剧的投影。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以下4个内容:1.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白居易的初恋悲剧和论述了该悲剧是白居易写成《长恨歌》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2.肯定了《长恨歌》是写李杨爱情,并肯定了李杨在史实上存在深厚感情;3.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养成天下之乱”和杨国忠“终成其乱”,与李杨相爱无直接关系;4.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长恨歌》是持相反立场。历来以《长恨歌传》作为研究《长恨歌》的主要依据,必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摘要: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历来倍受世人喜爱和推崇。诗歌不仅表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还影射了诗人个人的 恋情,更融入了读者的感情。这三种情感的叠加,增加了诗歌情感的厚度和复杂度。而诗中的每一种情感,又通过艺术的手法 表现出来。正是由于诗歌的情感叠加方式和艺术表达手法,使《长恨歌》更具独特魅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述了《长恨歌》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不同于史实意义的爱情悲剧;以符号学的方法论述了李杨的爱情悲剧样式是一般情感、生命、命运样式的符号化表现;以原型的方法论述了《长恨歌》深层结构所表现的是诗人并没有理性认识到的“自我牺牲”心理原型:“自我”成为“超我”牺牲的深刻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长恨歌》中"孤灯挑尽"的艺术意象,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况味和历史沧桑,在广大读者心中唤起了生动的艺术联想和深厚的情感共鸣。艺术意象与历史事实不可等量齐观,唐代宫禁中曾有以灯照明的习俗,但"孤灯挑尽"的细节描绘和意象构成,主要还是出于一种超脱而跳宕的想象力,以起到强化诗篇情绪、烘托艺术氛围的审美作用。白居易所同情和叹惋的,并非仅是存在于具体历史生活中的特定人物,而是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以及连帝王也无从逃避的悲剧命运。正是在这一富于人性意义的精神主题引导下,诗篇以其描绘的细腻、刻画的逼真、结构的宏大、情韵的婉转,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6.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雷雨》在吸取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展现旧中国人物性格悲剧上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创造性贡献,揭示了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继承、吸收和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文体"的角度解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小说三要素即情节、环境、人物刻画为立足点分析《长恨歌》,可以发现其具有"诗体小说"的艺术特征。《长恨歌》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小说叙事技巧,以诗歌的形式给世人呈现出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的帝王后妃故事。诗歌的这种新变离不开诗歌自身发展的客观因素,但同时也离不开天才诗人的大力创作推动。中唐时期带有故事性的叙事诗即"诗体小说"的出现,使得唐代诗歌呈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以洪?的真情观为切入点,交互采用文献研究和接受美学的分析方法,对《长生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悲剧叙事形态进行了深入阐释。洪?以"至情"为标举,将不会触犯时忌的李杨情缘作为戏剧的表层叙事,而深层的情感潜流则是被强化了的历史兴亡感,从而使得时代性的秘密情感——汉族文士被压抑在心底深处的亡国之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哀江头》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同为唐诗名篇,同是叙写李杨情事,然在文学接受史上的境遇却迥然不同。自宋至清,之所以优杜劣白,正是传统诗学重抒情轻叙事、尚简约忌铺陈的观念所致。《哀江头》半露半含,若悲若讽,黍离之悲,家国之感,流溢于字里行间;《长恨歌》铺写详密,宛如画出,情文相生,风华掩映。两诗主旨和艺术上各有千秋,同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品绝唱。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主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恨歌》是一首写李杨爱情悲剧的感伤诗。诗人的用心并不是要为后世帝王提供贪色亡国的历史教训,而是要表达他对人间爱情的看法。白居易认为爱情应该象李杨那样真诚持久,专一不二;同时爱情又不能象李杨那样只顾及彼此相爱而贻误其它,它应具有崇高的社会品格。这就是白居易的爱情观,它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而完整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文学史上,建安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曹植则是建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多,大大超出同时代的诗人,而且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创立了他个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创造和发展了诗歌表现艺术,因而被后人誉为"建安之杰"、"为古今诗人之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屈原《九歌》诗中的主要部分对诗歌的情景艺术进行分析,解读融合在景物中的诗人的情感。景物所体现的一股浓郁劲健的生命意识,与诗人一腔忠诚而横遭谗毁、深眷家国而愁绪满怀的情感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黄药眠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也是优秀的诗人。他具有诗歌天赋和诗人气质,经历了从夜莺到战士再到思想者,从具有单纯爱情的歌者到劳动大众的代言人,再到追求自由独立的个人的沉思者的诗路历程。他初入诗坛就光彩夺目,受到了创造社诗人王独清等人的高度重视。他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熟悉古今中外各种诗体和诗艺,特别是能将政治宣传与诗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新诗的诗体建设和诗艺成熟做出了贡献。他早年的诗歌创作活动对他以后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在重思想轻艺术、重视大我情感轻视小我情感的极"左"时代,能够维护艺术的纯洁性,重视人和人性。他的诗歌创作影响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学派的学术观念和治学方法。学界对诗人黄药眠的评价太低,今天承认黄药眠是优秀诗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密切联系九叶派著名诗人郑敏1979~1999年的诗歌创作,对其富有知性的现代诗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知性诗的塑形方式:首先是运用诗人的创造力,通过多种艺术途径,将多种感知、体验转化为一个个新奇的意象;其次是运用诗人的智慧,通过多种独特的结构方式,使诗人的“知性和感性”在诗的内在结构中得到和谐的统一,使诗获得神奇的内在聚合力、弹性和张力,以增强诗的质感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李贺诗歌构思奇妙 ,意象丰富 ,用字考究 ,善用通感。作者转益多师 ,广泛地汲取屈原、汉魏六朝乐府、齐梁宫体诗、李白、韩愈等多方面的艺术营养。李贺不仅生前即赢得众多诗人的喜爱、学习与效仿 ,而且身后对宋诗、宋词与金元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明清甚至当代 ,学李贺者亦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8.
彭燕郊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创作跨越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从抗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诗歌界和学术界对他关注不多,他的诗歌艺术探索,特别是后期诗歌由于疏离政治话语和主流思想而没有引起评论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把彭燕郊“潜在写作”期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纳入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新诗从单一到多元发展的大框架中,论述其诗歌所绽放的思想光辉和独特的艺术品质及其在中国诗坛所占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埃得蒙·斯宾塞是生活在乔叟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之间的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乔叟所开创的英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加以丰富和发展,把诗歌的火炬传给后来的诗人,因而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创立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斯宾塞诗体。后来的不少诗人从他那里学到了这种美妙的诗歌创作技巧。仅19世纪就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分别用斯宾塞诗体写出了传世佳作。本文详细分析了诗人和相关的诗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松游小唱》的"小唱"唱词艺术,深刻反映了川西地方川剧对改造古典诗歌艺术的影响。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松游小唱》在内容题材、艺术手法、雅俗结合、生活意蕴等方面和川剧的共鸣之处,说明了传统戏剧有着对古典诗歌改造的功能,而且不仅是戏曲对古诗的改造,同时这部长诗也是将民间小唱艺术和古典诗歌相结合的重要尝试。诗人的这一次尝试,说明了在晚清社会将变的现实面前,诗变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